基因檢測VS.皮紋檢測的科學比較基因檢測和皮紋檢測在兒童潛能開發方面的應用相當不同。基因檢測基於深入的科學研究,能夠提供關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天賦的詳細信息。相比之下,皮紋檢測多依賴於經驗和直觀推測,缺乏科學證據支持。 科學基礎基因檢測的科學基礎建立在廣泛的基因研究和數據分析上。這些研究揭示了基因與個體能力之間的直接關聯,如學習能力、運動才能等。而皮紋檢測通常基於傳統觀念和個人解讀,缺乏可靠的科學驗證。 應用與效果基因檢測為家長提供了關於孩子潛能的精確信息,幫助他們為孩子的教育和發展做出具體計劃的決策。皮紋檢測則多用於性格和能力的推測,但因缺乏科學依據,其準確性和實用性受到質疑。 家長的選擇越來越多家長傾向於使用基因檢測來了解孩子的天賦和潛力。這種方法不僅科學,而且結果更可靠。相比之下,依賴皮紋檢測的家長可能無法獲得同樣程度的準確和有用信息。 基因檢測與皮紋檢測比較的深入探討1. 精準度與可靠性 基因檢測:提供高達99.999999%的精準度,是基於全球科學研究和數據分析的結果。 皮紋檢測:缺乏可量化的精準度,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分析師的主觀判斷。 2. 科學方法與實踐 基因檢測: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進行DNA分析,提供具體而詳細的基因報告。 皮紋檢測:多基於觀察和推理,無法提供與基因檢測相匹配的科學證據。 3. 家長見證與實際應用 基因檢測:家長通過基因檢測深入了解孩子天賦,有效調整育兒策略,科學地培養孩子潛能。 皮紋檢測:皮紋檢測結果與孩子實際能力常有偏差,未能提供精確的教育指導。 4. 全球認可與應用 基因檢測: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認可,用於各種醫療和教育領域。 皮紋檢測:在部分地區受到認可,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缺乏正式的科學認可和應用。 5. 教育與成長的個性化方案 基因檢測:能夠為每個孩子提供個性化的成長和教育方案,這是因為基因檢測能精確揭示孩子在學習、情緒管理、體能等多方面的潛在能力。 皮紋檢測:雖然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但通常缺乏針對個體孩子特定需求的個性化建議。 6. 長期追踪與發展評估 基因檢測:提供的資料可以作為長期追踪孩子成長和發展的依據,幫助家長和教育者做出更加精確的教育決策。 皮紋檢測:通常只能提供一次性的評估,缺乏長期追踪和發展評估的能力。 7. 成功案例和社會影響 基因檢測:已有眾多成功案例證明其對兒童成長和發展的積極影響,這些案例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家長和專業人士的廣泛認可。 皮紋檢測:雖然在某些文化中有其傳統地位,但缺乏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成功案例的支持。 8. 科技進步與未來趨勢 基因檢測: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其在兒童教育和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 皮紋檢測:由於缺乏科學創新和技術升級,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範圍和影響力相對有限。 倫理與法律當然,進步總是伴隨著挑戰。基因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倫理和法律問題,尤其是關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基因信息使用的規範。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深知這些憂慮,因此堅持以最嚴格的方式保護客戶的隱私,所有檢測過程均不留存電子檔案,一切報告以紙本形式提供,從源頭上避免了數據外洩的可能。此外,每份報告都經過日本權威醫師和大學教授的嚴格監修,保證了服務的專業性和報告的可靠性。 結論基因檢測和皮紋檢測在兒童潛能開發和教育方面的應用各有特點,但從長遠來看,基因檢測憑借其科學性、精確性和個性化的優勢,將在未來的兒童教育和成長指導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基因檢測的應用範圍將會不斷擴大,為家長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導。
基因檢測:一種基於科學的途徑,透過詳細分析DNA,為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提供有力的指導。 皮紋檢測:雖有其文化和傳統意義,但在科學證據和應用效果上與基因檢測相比有所不足。 總之,基因檢測在兒童潛能開發和個性化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價值,未來將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通过這種方法,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特性和需求,還能為他們的未來成長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支援和指導。 基因檢測VS皮紋檢測:深度解碼兒童潛能的科學方法當父母們在探索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潛能時,他們轉向科學方法——基因檢測。不同於祖輩對於皮紋檢測所寄予的傳統期待,基因檢測的科學性,溫柔地揭開孩子們那份尚未拆封的禮物——他們的潛能天賦。 1.基因檢測 vs 皮紋的科學對比:皮紋,例如指紋、掌紋和足紋,長久以來一直被用來確認個人身份。在某些文化中,人們甚至試圖通過分析皮紋來預測性格、能力甚至命運,然而這並無科學根據。皮紋的形成雖然受到遺傳影響,但更多地是由多個基因和環境因素互動的結果,而與特定能力或行為特質之間並沒有科學證實的直接關聯。 基因檢測,尤其是兒童基因檢測,通過分析唾液樣本中的DNA,能揭示與個體潛在健康、成長和天賦相關的重要遺傳信息。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基因檢測技術的提升,這種檢測不僅準確度高,而且可靠性強,能夠為家長提供有關孩子可能的天賦和潛能的具體資訊,比如體育能力、學習能力和情緒管理等。 2、科學證據的力量科學研究是理解自然現象的關鍵,也是揭示人類行為和能力背後基因影響的基石。經過無數科學家的研究和實驗,特定基因和人類的多種能力之間的聯繫已經被證實。這些發現為基因檢測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使得基因檢測成為了一種可信且有力的工具。 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就建立在這些科學發現之上,它不僅能夠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遺傳特點,更可以在教育和生活中提供針對性的指導。通過分析孩子的基因組成,家長們可以得知孩子在特定領域的天賦傾向,進而根據這些信息作出更合理的育兒決策。 3.專家的認可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受到了家長、教育專家、臨床心理師曾心怡、國家級武術教練任培豪、等眾多知名人士的高度評價。這些領域的專家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他們對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檢測方法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4.真實的故事,家長的共鳴作為重視教育的雙博士家庭,我們不僅注重孩子在學術上的表現,更重視他的全面健康發展。透過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服務,我們發現孩子在運動上擁有獨特的天分,這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孩子的學習和運動之間找到平衡點。 我們的孩子今年11歲,學習跆拳道已有五年,即將面臨黑帶考試。然而隨著學業壓力的增加,我們開始擔憂是否應該繼續讓他參與這項運動。基因檢測的結果令我們驚喜地發現,孩子擁有只有1%亞洲人具備的特殊運動基因,這證明了他的運動能力遠超我們的預期。 檢測顯示,孩子在耐力、爆發力和耐久力方面天生具有優勢。他不僅在跆拳道這類要求爆發力和耐久力的運動上有著顯著的潛力,也很可能在跑步、籃球等持久力運動,甚至是馬拉松和鐵人三項這類高耐力運動中表現出色。這些信息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孩子能力的認知,也為我們在輔導他成長的路上指明了方向。 從GeneFlower提供的眾多家庭案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家長通過基因檢測發掘孩子的隱藏天賦,幫助他們在學術與運動等多方面取得了均衡發展。這些成功的故事在官方網站上的分享,見證了基因檢測在孩子全人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服務不僅提供了珍貴的運動天賦資訊,也對我們家庭未來教育和培養方針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學業和運動的平衡探索中,我們更加堅信,學歷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孩子的全面健康與個性潛能的發展。欲了解更多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的故事,請參考:https://www.genejp.com/interview.html 倫理與法律當然,進步總是伴隨著挑戰。基因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倫理和法律問題,尤其是關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基因信息使用的規範。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深知這些憂慮,因此堅持以最嚴格的方式保護客戶的隱私,所有檢測過程均不留存電子檔案,一切報告以紙本形式提供,從源頭上避免了數據外洩的可能。此外,每份報告都經過日本權威醫師和大學教授的嚴格監修,保證了服務的專業性和報告的可靠性。 結論在這個信息量極大的時代裡,父母在孩子天賦的探索旅程上往往感到迷惘與疲憊。但是,有了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這一切都將迎刃而解。它不僅照亮了每一顆幼苗的成長道路,還讓我們清晰地看見每一朵花的獨一無二。
基因檢測讓我們省卻了無數摸索的時光與精力,不再讓父母因尋找適合孩子的發展路徑而焦慮。它帶來的不僅是時間上的節省,更在經濟上減輕了家庭的負擔。最重要的是,它增進了親子之間的關係,讓溝通變得無比簡單直接。家長能更深入理解孩子,而孩子也能在被看見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GeneFlower兒童基因檢測,不僅是科技的產物,更是搭建家庭溝通橋樑的工具,它讓我們的孩子在充滿愛的陽光下自信開花,共同編織一幅璀璨的生命之畫。讓我們攜手GeneFlower,共同期待孩子們的明日花綻放,於這多彩世界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與價值。 回應孩子的「為什麼?」:培養好奇心與批判思考孩子總是充滿好奇,經常問「為什麼?」。本文將分享如何正確回應,並透過日常互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與批判思考能力。 一、孩子為何總是問「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好奇?當我們好奇時我們在尋找什麼? Mario Livio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好奇心的秘密-天才是如何煉成的⟫一書的作者,他想知道「好奇心是什麼?」、「人為什麼好奇?」而在他與KNOWLEDGE@WHARTON的訪談中,我們得以了解好奇心的背景。 Mario Livio提到:根據不同的驅使原因,至少可以將好奇心分成「知識性好奇」、「知覺性好奇」、「不定性好奇」,那這三者的驅使物有什麼區別呢?這三者在會有怎麼樣的外顯行為呢? 知識性好奇的驅動原因是什麼呢?精神分析學家Freud與哲學家Cicero都提到這類的好奇心來自於「個體對知識的渴望」,⟪心理科學進展⟫期刊中⟪好奇心的機制及作用⟫一文更進一步指出此類好奇是為了「消除當時的不確定性」,並且是「區分人類與動物」的特徵之一。 知覺性好奇的驅動原因是什麼呢?著名的心理學家Daniel Ellis Berlyne指出這類好奇心來自於個體的「感官」可望接受「新異的訊息」刺激的渴望, Berlyne強調:「不僅嬰幼兒與動物受到此類好奇心驅動,此類好奇也驅動著成年人的探索行為。」 而不定性好奇的驅動原因又是什麼呢?不定性好奇的驅動原因並非特定的訊息或單一的主題,Mario Livio提到:「當你看到年輕人不停地刷他們的智慧手機,尋找文字資訊來排遣內心的無聊,我覺得這就是不定性好奇。 」 「為什麼?」--好奇與認知發展 「為什麼爺爺比我先出生,卻比我慢過生日呢?」、「為什麼我不能幫忙把路邊的滑板車扶起來?」、「為什麼我不能在早上吃冰淇淋呢?」孩子曾問過哪些讓你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呢?為什麼孩子會對那些大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提出令爸爸、媽媽啼笑皆非的問題呢? 以心理學家Jean Piaget的觀點來看,兒童是一個建構者,同時,兒童亦是「主動且好奇」的探索者。起初,他們憑藉感官去探索:可能是透過抓取或是吸吮,逐漸的,在行動的過程中開始發展認知,如孩子發現吸吮的奶嘴並不一定能喝到奶,當該奶嘴是喝不到奶的奶嘴時,將該奶嘴吐出來即是孩子認知發展的一種表現。 Jean Piaget提到隨著認知發展,處於感知運動期的幼兒從簡單的反射,到進入協調手與眼的階段,此時期的幼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此時期的幼兒面對物品在同一藏匿處無非找到時會做出放棄的行為。 感知運動階段的下一階段為前運思期,此時期的幼兒的特點是什麼呢?包含: ・自我中心:此時期的自我中心並非自私的意思,而是幼兒受到認知發展的限制,無法從他人角度去思考。 ・擬人化的思維: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如賦予娃娃行為、感受等。 ・無守恆概念:問此時期的幼兒相同的水倒入不同高矮胖瘦的水杯,他們無法回答出水的鍋寡不變。 上述兩個階段在Jean Piaget的年齡段為0~2歲及2~7歲,此時期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與成年人的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而當我們理解此時期的兒童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認知,父母們便較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問出許多「為什麼?」 二、父母該如何回應孩子的「為什麼」?不要著急打斷 「媽媽為什麼我們的身體長得不一樣?」、「為什麼動物會睡覺?」、「為什麼我要去上學?」、「人為什麼會生病,動物也會生病嗎?」孩子每天總是有千奇百怪、各式各樣的問題,當父母在經歷了一整天的忙碌後,往往為了讓孩子趕快完成晚餐、洗澡等既定流程,而草率、快速的將孩子的問題搪塞過去。 提倡「社會環境對學習有關鍵影響」的心理學家Lev Vygotsky指出,兒童有「自我中心語言」的行為,該理論所指的自我中心並非「自私」的意思,而是指兒童「私自對話」的語言,亦即兒童將對外所認知到的轉化為兒童自身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自我對話的過程。 Lev Vygotsky認爲「自我中心語言」對於兒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歷程,因此,當孩子開啟「為什麼?」的問題時,聽聽孩子在說什麼,不著急打斷孩子,也不著急回答孩子,可以適時的給予回饋或問孩子更進一步的問題,讓孩子在對話的過程中一點一滴摸索世界的輪廓。 從日常生活中出發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ichard Phillips Feynman曾分享一則他與爸爸相的小故事,Feynman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他回憶起爸爸跟他講有關恐龍的故事時,在書上讀到「恐龍高二十五英尺,頭寬六英尺」,爸爸不會讓故事停在此處,而是會開始向小Feynman形容:「這是説,這隻恐龍的頭可以伸到我們家二樓這麼高。」 當爸爸向小Feynman這樣形容時,對於恐龍的想像一下變得鮮活起來,恐龍不再只是百科全書上的一行文字與數據,而是跟他家二樓一樣高的大型生物。這即是將孩子的問題與思考連結日常生活,我們都生處在沒有恐龍的時代,但父母一定可以透過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以日常為起點去回應孩子的疑惑。 與孩子共同尋找答案 與孩子關係的建立在於陪伴,而直接回應孩子的為什麼不如與孩子一起去找答案。當孩子問父母「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為什麼有春夏秋冬?」當孩子問這些問題時,父母可以問問孩子「我們一起去找答案好嗎?」、「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在過程中引導孩子找方法,或許是一起去圖書館,或許是一起上網搜尋,或許是直接走入自然,父母可以詢問孩子如果要到圖書館去應該找哪一類的書呢?如果要上網搜尋應該使用什麼關鍵字呢?如果要到自然去應該走哪條路線呢? 在親身參與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具體的經驗了尋找答案的過程,在過程中亦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問題的重視,因為親身參與,對於所得到的答案也會有更深的記憶與感受,除此之外,與孩子共同尋找答案是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最棒的途徑之一。 三、「為什麼?」然後呢?答案只有一個嗎?--批判思考的建立 在課堂裡,老師會透過討論引導孩子聚焦目標,並思考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那在日常生活中呢?當孩子問父母問題,我們會直接給孩子一個答案,孩子在快速地得到回應後,是否也忘了或許答案還存在更多的可能呢? 在建立孩子批判思考的過程中,父母常常聽到「邏輯思考」的重要性,但是所謂的「邏輯」是建立在什麼之上的呢?是全然的西方文化所主張的個人主義嗎?還是東方所講求的和諧與禮義廉恥呢?並沒有任何一個文化的一個論點能在所有層面都能成立,而父母要做得就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答案只有一個嗎?」、「還有別的可能性嗎?」 不只是思考 有人曾說:「行成於思。」著名心理學家Maslow亦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的自我實現需求,也就是個體對環境的知覺,是決定個體行為的關鍵因素,可見一個人所思考的的內容與個人的自我實現以及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可是當我們一昧要求孩子以邏輯的方式思考,將自己的思考匡於各式各樣的理論之中,不要忘了教孩子,在行動與思考中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要將最純真的那份好奇心變成堅硬冰冷的理論依據,而是在思考後的行動中,盡可能地去容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可能性。 結論教出一個懂邏輯、會批判的孩子並不難,而教出一個常保純真的好奇心的孩子卻不容易,教一個要答案的孩子並不難,而教出一個願意尋找答案的更多可能性的孩子卻不容易。
孩子的心是純真而易碎的,但是簡單的語言變足以開啟他們想像力的那扇窗,每次提問所得到的回饋都可能引導孩子自發地走入未知的領域並投入的去探索,鄭重而輕鬆的回應孩子,然後不要忘了告訴孩子,在有理有據的邏輯思考之外,記得在生活中帶上耐心、愛心與同理心。 孩子的情緒智慧: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認知與管理能力?「探索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智慧,幫助他們認識、理解並適當表達情感,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更加自信、有韌性。」 一、生氣是不好的嗎?關於情緒你要知道的事什麼是情緒? 「什麼事情緒?情緒是好還是不好?你想擁有它嗎?」心理醫師陳永儀在⟪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這場演講的開始時向聽眾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各位父母在閱讀此篇文章前不妨試著回答這幾個問題。 你我是否都曾在生活中聽見過別人說「你不要這麼『情緒化』好不好?」、「你不覺得他『情商』很低嗎?」,「情緒力」、「情續勒索」、「情緒障礙」等跟情緒有關的字眼更是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與暢銷書排行榜,但是情緒到底是什麼?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呢? 心理醫生陳永儀説情緒就是「你有什麼感覺?」,並且陳醫生強調情緒屬於「主觀的、個人化的」感受,沒有是非、對錯與好壞,我們可以生氣、悲傷、愉悅、憤怒,就如同我們會感到溫暖或寒冷,而這就是一種感覺而已,並不會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而有高低、對錯之分。 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別人也會有這些感受嗎? 張愛玲在⟪花凋⟫中寫下了一個流傳至今的名句:「你笑,全世界便與你同笑,你哭,你便獨自哭。」我們都會笑、會哭甚至會感到憂鬱與焦慮,開心的情緒讓我們不自覺得微笑,彷彿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可是傷心與難過除了讓我們哭和感到痛苦以外還能有什麼作用呢? 以「天擇說」聞名於世的生物學家Darwin在⟪人與動物的感情表達⟫一書裡主張情緒在人類的生存中有顯著的功用,如在原始部落裡人們必須要尋求環境對生存幫助的更多可能性時就產生了「好奇」的情緒,牙牙學語的嬰兒則必須透過「哭泣」表達饑餓與寒冷等不舒適的感受。 有些學者認為有幾種出於人類本能的基本情緒是屬於跨文化的、全人類共有以及相通的,包括喜悅、悲傷、憤怒、恐懼、厭惡、羨慕、驚訝等等,而不同種族與文化的人對這幾種情緒亦會產生類似的生理反應,這便是為什麼即便對方是陌生人,我們也能從對方的表情、語調與肢體等判斷出對方當下的情緒。 情緒來了怎麼辦?情緒智慧:你與孩子都該練習的事 當我們談論情緒時有人可能會告訴你「情緒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情緒智慧是什麼呢?情緒智慧是一種能辨認出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並非是單一的快樂或悲傷,可能在憤怒之中還夾雜著害怕與失望,可能在歡樂之中還夾雜著惆悵與遺憾。 著有⟪情緒之書⟫一書的作者Tiffany Watt Smith在一則演講時提到:「在我們所處的時代, 關於情緒的知識是極重要且有用的東西, 情緒會被用來解釋許多事物, 會被我們的政客利用, 會被演算法操縱。」 同時Tiffany Watt Smith引用了Lisa Feldman Barrett博士的觀點:「當我們學到關於 一種情緒的一個新單字時, 就一定會有新感覺出現。」意即「當語言出現變化,情緒也會出現改變」,而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字彙會為了因應意識形態、年齡、社會、政經文化、性別、種族的不同而產生改變。 那到底該怎麼練習情緒智慧呢?Tiffany Watt Smith說:「去學習更多有關情緒的新字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有益的,但若要真正有情緒智慧, 我們就得要了解那些字詞的來源, 以及它們偷偷夾帶著哪些想法, 關於我們該如何過生活、 該做出什麼行為舉止的想法。」 二、孩子你為什麼哭泣?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嬰幼兒的情緒表達與認知 吳亭萱所撰寫的⟪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一文中指出情緒表達分為語言表達與非語言表達,而幼兒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因此常使用「哭」或其他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如: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調、語彙及其他象徵性的活動。 在⟪Dr.方的幼兒學園⟫專欄中指出: • 滿月的幼兒已至少包含驚訝、滿足、厭惡三種情緒。 • 滿月到兩個月之間的幼兒會有高興、恐懼的情緒。 • 兩個月到四個月幼兒出現社會性微笑、生氣的情緒。 • 四個月大的幼兒有明確的情緒表現。 • 六到十二個月大的幼兒對於害羞、恐懼、害怕的情緒會有明顯的表現。 隨著年齡成長與認知發展,孩子逐漸形塑出自我概念,開始產生愧疚、羞恥、尷尬、羨慕以及驕傲等複雜的情緒,並且開始強調「我的東西」、「別人的東西」,罪惡感、忌妒心、渴望被肯定、謙虛、焦慮等情緒也在過程中不斷發展。 嬰幼兒的情緒覺察與調節 輕柔的說話聲、溫柔地撫摸、視覺的變化等刺激都可能引發幼兒微笑,面對父母或照顧者,幼兒會以眼神追隨,並在互動的過程中共享正向的情緒與氛圍,面對引發不適感的感受、刺激物,如打針的針頭插入皮膚的刺痛感、飢餓所引發的恐懼感,物品被搶走的憤怒都可能引發孩子以哭泣的方式來展現。 而上述這些都是孩子情緒覺察的表現,覺察代表著面對刺激能辨別自身與他人情緒的能力,並非接納或不接納這樣的情緒感受,而是能透過因為情緒而引發的生理僵硬、周圍環境氣氛改變等情緒所引發的現象去覺察情緒的存在。 情緒覺察是情緒調節的前提,然而,情緒雖然是在成長中潛移默化地學會,情緒調節的能力卻需要父母以及照顧者給予孩子示範以及引導,並針對每個孩子的差異性給予個別化的反饋,如此才能幫助孩子以適當、安全的方式調節情緒。 影響嬰幼兒情緒發展的因素 文章的前部分提到人類的情緒是本能的、與生俱來的,然而,隨著年齡、身心理的成長,人們的情緒越來越複雜,其牽涉到個人自身對引發情緒的事件的認知、生理對該情緒的反應與適應能力、當出現某一情緒時如何表達以及為因應該情緒而會做出哪些行動。 ⟪Dr.方的幼兒學園⟫專欄中指出:對於嬰幼兒來說,可能影響其往後人生情緒發展包含「刺激」、「制約反應」、「刺激類化」、「模仿與暗示」這四類因素。 這四類因素可能的狀況包含家中有其他幼兒造成孩子有被忽視的失落與恐懼、某些事物或事件經常伴隨著某種情緒出現,當往後出現類似的事物時孩子就會產生相似的情緒、家庭中的成員在面對事情時所展現的情緒應對方式以及管教方式等等。 除此之外,社經地位、性別、先入為主的觀念、家庭教育的核心方式都對於情緒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對於不同性別特質、生理性別的孩子,照顧者是否都能給予其足夠的耐心與機會去認識不同的情緒?當幼兒面對自身激烈的情緒與後續所引發的行為是否能被同理以及引導? 三、孩子的情緒教育該怎麼開始?情緒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要? 有的父母可能會疑惑情緒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要?「給孩子吃飽穿暖、買最貴的玩具、請最好的老師來補習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情緒?」、「他哭鬧就罵一罵就安靜了,上班那麼忙哪有空管他的情緒!」這些問題是否也曾在各位父母的腦中盤旋過呢? 研究情緒的學者Kleinginna指出情緒是由「神經系統」與「荷爾蒙」影響與調節,若沒有足夠的情緒覺察、調節以及正確抒發的能力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當一個人因為壓力而產生焦慮,原本適當的焦慮程度可以幫助他更嚴謹的去完成事情,但是當焦慮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的調節與抒發將可能導致「焦慮情緒」變成「焦慮症」。 情緒需要被適當的覺察,既不能忽視亦不能放任某種情緒無限擴大,而情緒教育的意義及在於:幫助人們學習覺察、判斷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以較適當的方式去處理、回應情緒所帶來的正面以及負面感受。 情緒教育教什麼? 吳亭萱在其撰寫的《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ㄧ文中指出情緒教育主要的教學目標,包含: • 察覺情緒,即能辨識自己與別人之喜怒哀樂。 • 了解情緒與社會的關係行為的關係,即認識情緒與情緒帶來之行為的關係,並分辨哪些行為可能具有傷害性與不恰當性。 • 建設性的溝通感覺,此教學目的包含兩方面的學習,一為能描述感覺,二為對於此感覺所引發的行為應為不傷害人之行為。 • 發展出對別人感覺的敏銳性,意即能辨識、察覺他人的感覺,並與對方溝通所觀察到的對方的情緒。 該從哪裡開始與幼兒「談情緒」? 我們了解到情緒教育的重要,亦清楚情緒教育的重要目標,可是父母們還是很疑惑,因為我們不可能對著年幼的孩子說「我們現在來談情緒是什麼?」那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繪本是引導孩子認識情緒最棒的工具之一,繪本的劇情以孩子的立場出發,在不過於複雜的故事情節中,孩子跟隨著故事的主人翁去認識不同的情緒,以及這些情緒對自己與他人的影響,並以旁觀者的角色學習到覺察情緒、處理情緒的方式。 此外,透過扮演書中角色,讓孩子切身感受不同情緒下所產生的不同的互動結果,並在過程中學到社會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亦是方法之一。而透過歌唱不同情緒意涵的歌詞,或是聆聽不同的音樂,也可以幫助孩子連結情緒與感受的關聯。 結論高興時可能因為開心過頭而忘了注意馬路號誌的變化,悲傷時可能一口飯都不願吃,好的情緒處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情緒管理與調節能力是人生的重要基石,從今天起,將情緒教育加入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旅途中吧!
如何有效管理育兒壓力以促進家庭和諧育兒壓力不僅影響父母,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與快樂。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多方面的方法來管理育兒壓力,以達成家庭的和諧與快樂。 一、育兒壓力的來源與影響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問題 現代社會已逐漸脫離過去「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影響,女性成為社會上、職場上重要角色,然而當一個雙薪家庭的父母面臨身負多重角色的考驗時,是否能在工作與生活間達到平衡?是否能在多重角色之間轉換自如?成為現代父母的一大壓力來源。 就社會層面而言,我們期望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同時給予孩子良好的生活品質,就法律層面而言,我們期望能有明確的規範能讓父母在因家庭事務請假時能不用膽怯與遮掩,就企業層面而言,考量員工在多重角色之間的平衡已是不可避免的社會責任。 在多層面的期待下,父母個人對自身的質疑更可能是壓倒父母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父母更應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如善用學校課後輔導班,較不會因為經常要接送孩子而東奔西跑,並對自身應有的法律保障之權益應非常熟悉,如性別工作平等法所明文規定之育嬰留職停薪假、產假、哺乳時間等等。 財務壓力與育兒成本 財務壓力與育兒成本是父母一大壓力來源,隨著現代消費主義盛行、教育講求多元化以及高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隨處都是各式各樣引導消費的廣告,越來越多的作文班、檢定班要報名,越來越多的證照與檢定需要補習,而現代人必備的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使用年齡更是有越來越低齡的趨勢。 人力銀行關於雙薪家庭孩子暑假開銷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父母可能會在暑假期間安排孩子國內旅遊、參加暑期夏令營、報名安親班或是交給祖父母照顧,而這些活動的金額加起來將近兩萬,龐大金錢開銷可能令父母感到沈重。 然而若是在暑假什麼事都沒有安排,雖然可以省去某部分的金錢,卻可能形成另一種代價更高的育兒成本:網路成癮。除此之外,孩子的各項用品、書籍會隨的成長需要不斷地淘汰以及更新,這些財務壓力都為父母帶來許多現實層面的挑戰。 孩子的教育與行為問題 父母除了是孩子的父母,亦是孩子本身,在面對孩子的教育與行為問題時,可能會延續原生家庭的方式,亦或可能因爲認爲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是有問題的而選擇大相徑庭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此舉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另一種極端的教養方式。 除此之外,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處處是充滿危險的物品,如電池、未充氣的氣球、銅板、藥丸、圖釘、迴紋針等等,這些微小的東西有時可能對孩子造成父母從未想過的危險,這些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會令父母自責不已,甚至成為一大壓力來源。 而隨著現代教養觀念走向非體罰、尊重個體獨立性的教育,許多時刻父母可能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情緒表現時感到困惑,到底怎麼做才是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如何表達才能讓孩子願意聽父母說話?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關心他的?這些親子間的問題時常縈繞於父母心間。 二、自我認知與情緒調節:壓力管理的第一步 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 一整天緊迫的工作、深怕來不及接到的孩子、趕不完的企劃案、待繳的學費與貸款,當所有事情不斷累積,壓力隨時可能引爆情緒,讓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自動化思維的左右,而要避免過多的負面情緒產生的親子關係的誤解、身心靈的不適,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常見壓力來源可能有哪些?傳統華人社會的父母最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孩子不僅要第一名,還要成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父母可能因此陷入「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如果哪天我不用管你就輕鬆了!」的心理狀態。 如果夫妻關係產生嫌隙亦容易使父母感到壓力,除此之外,育兒有許多必要的金錢開銷,因此經濟相關問題,如保險、學費、醫療費、育樂費等常常是父母沈重的壓力來源,若雙方沒有達成金錢使用方式的共識、對金錢的支出感到不平等,金錢將不僅僅是父母的壓力來源,而成為全家的壓力來源。 情緒調節的技巧與方法 情緒調節的第一步需要了解、辨別自己的情緒狀態,包含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出自什麼事件?為什麼此事件引發了我哪一種的情緒?當我處於此情緒狀態時可以怎麼做?情緒不會平白無故消失,需要我們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喔! 接下來是適當的為自己的情緒表達,這一點對於情緒的調節非常重要,當我們有情緒時希望能被好好地傾聽,為此我們就必須調整我們表達的音量以及措辭,如此一來才能讓對方聽見我們的訴求與感受且不造成衝突與誤解,同時情緒才不會在心中形成疙瘩導致內心更加不舒服。 若我們能妥善的處理情緒事件,在結束後給自己肯定與激勵是非常重要的,情緒激動時人們可能面部漲紅、肌肉緊繃、心跳加速以及不自覺地瞪大雙眼,若在如此情況下我們仍能妥上調節自身情緒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肯定自己能幫助我們在情緒調節的學習上更有動力,在生活上也會變得較柔軟且具幽默感。 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情緒調節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能夠幫助我們在溝通時更有同理心、處理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時更加心平氣和,然而無論我們多麽努力嘗試調節自身情緒,在某些時刻可能還是會被某些問題困住,這時候尋求專業者的幫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尋求專業幫助前,父母或家中成員可以先嘗試釐清可能的問題,是否是夫妻之間的問題?亦或者是家庭成員溝通互動模式的問題?亦或可能存在的暴力、成癮、親人離世而感到失落的問題?根據問題的性質選擇相關的專業人員。 在尋求專業人員的過程,可能是尋求幫助的家庭成員單獨參與診療、諮商等協助,亦可能需要配偶、家庭成員共同參加,若需要的話必須向家庭成員解釋尋求專業人員的原因,尋求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可以幫助降低家人過多的抵觸情緒,並凝聚與家人共同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自我認知與情緒調節:壓力管理的第一步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 一整天緊迫的工作、深怕來不及接到的孩子、趕不完的企劃案、待繳的學費與貸款,當所有事情不斷累積,壓力隨時可能引爆情緒,讓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自動化思維的左右,而要避免過多的負面情緒產生的親子關係的誤解、身心靈的不適,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常見壓力來源可能有哪些?傳統華人社會的父母最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孩子不僅要第一名,還要成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父母可能因此陷入「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如果哪天我不用管你就輕鬆了!」的心理狀態。 如果夫妻關係產生嫌隙亦容易使父母感到壓力,除此之外,育兒有許多必要的金錢開銷,因此經濟相關問題,如保險、學費、醫療費、育樂費等常常是父母沈重的壓力來源,若雙方沒有達成金錢使用方式的共識、對金錢的支出感到不平等,金錢將不僅僅是父母的壓力來源,而成為全家的壓力來源。 情緒調節的技巧與方法 情緒調節的第一步需要了解、辨別自己的情緒狀態,包含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出自什麼事件?為什麼此事件引發了我哪一種的情緒?當我處於此情緒狀態時可以怎麼做?情緒不會平白無故消失,需要我們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喔! 接下來是適當的為自己的情緒表達,這一點對於情緒的調節非常重要,當我們有情緒時希望能被好好地傾聽,為此我們就必須調整我們表達的音量以及措辭,如此一來才能讓對方聽見我們的訴求與感受且不造成衝突與誤解,同時情緒才不會在心中形成疙瘩導致內心更加不舒服。 若我們能妥善的處理情緒事件,在結束後給自己肯定與激勵是非常重要的,情緒激動時人們可能面部漲紅、肌肉緊繃、心跳加速以及不自覺地瞪大雙眼,若在如此情況下我們仍能妥上調節自身情緒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肯定自己能幫助我們在情緒調節的學習上更有動力,在生活上也會變得較柔軟且具幽默感。 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情緒調節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能夠幫助我們在溝通時更有同理心、處理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時更加心平氣和,然而無論我們多麽努力嘗試調節自身情緒,在某些時刻可能還是會被某些問題困住,這時候尋求專業者的幫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尋求專業幫助前,父母或家中成員可以先嘗試釐清可能的問題,是否是夫妻之間的問題?亦或者是家庭成員溝通互動模式的問題?亦或可能存在的暴力、成癮、親人離世而感到失落的問題?根據問題的性質選擇相關的專業人員。 在尋求專業人員的過程,可能是尋求幫助的家庭成員單獨參與診療、諮商等協助,亦可能需要配偶、家庭成員共同參加,若需要的話必須向家庭成員解釋尋求專業人員的原因,尋求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可以幫助降低家人過多的抵觸情緒,並凝聚與家人共同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實用技巧:從日常生活中減少壓力時間管理與預算規劃 有計劃的管理時間可以幫助父母減輕壓力,可以在前一天訂定隔天的計畫,在一週或一個月前訂定需要長期執行的計畫,並將這些計畫切割成小的、容易執行的步驟,明確安排好哪些事要在哪些時候完成,容易執行的隨手完成,還沒輪到執行的事情則留在計畫表規定的時間在思考以及憂慮,對於當下處理的事務則保持專注與耐心。 確定優先任務對於父母釐清壓力源以及放下不必要的壓力亦非常重要,當父母因為忙碌而感到壓力,因經濟而感到力不從心時,確定優先任務可以幫助父母聚焦於緊急以及重要的事情,並可以幫助父母覺察到自身以及家庭的核心訴求,此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態度對於消除壓力有相當的助益。 此外,建立家庭明確的財物預算規劃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管理金錢、分配支出與收入,避免不必要的花費,對於減輕財務壓力起到幫助的作用,而儲蓄與投資在財務規劃中亦是需要考量的一部分,當家中有足夠的緊急備用金以及較高的財務穩定性時父母可以更冷靜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家庭溝通的重要性 家庭成員若能有良好的溝通互動,彼此能夠互相傾聽與分享感受與煩惱時,對於壓力的消解、身心的穩定與安全感的建立都有所助益。 在溝通中,保持專注與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專注會讓表達者感覺到被肯定與理解,或許傾聽者會急著想要為對方想辦法或是解決問題,「眼神接觸是最小的擁抱」,其實,只要在傾聽時看著對方的雙眼,給與耐心與專注,對對方來說就是最好的同理與肯定。 此外,避免使用攻擊性、指責性語言對於溝通的有效性及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任何人來說,被要求改善或調整錯誤及習慣都會感到不適,如若對方還使用攻擊性與指責性語言則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因此,溝通時的措辭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喔! 建立支持系統:親友與社區資源 社會支持是包括工具性支持以及情緒性支持,泛指個人所能覺察、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與幫助,可能是實際上的幫忙或是心理上的支持。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擁有較多社會支持的人在面對困境與高壓的情況時,能較好的去應對與渡過。 人屬於群居動物,當我們擁有一張密切的關係網,面對困境、感到孤獨時,才有得以求助的管道,同樣的,當他人遭逢困難與問題時,我們也可以為他提供協助與支持,當我們感受到被支持與被關懷才有面對困境與繼續前進的動力。 四、如何創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環境家庭活動與共同目標設定 定期共進晚餐是幫助家人維繫感情與熟悉度的好方法,彼此熟悉來自長時間的互相陪伴,而定期共進晚餐可以為大家創造出一段專屬於彼此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大家暫時放下忙碌的工作與生活傾聽彼此說話,既提高了相處品質也連結了彼此的感情。 此外,定期舉行家庭會議,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目標以及凝聚家庭目標,如每個月聚會一次、每年一次家族旅遊、每兩週打電話給奶奶等等,當家庭成員有要凝聚彼此的目標時整個家庭會更團結與和諧。 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支持的成長環境 提供孩子情感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在家中有父母與家人愛他、關懷他,在家人面前他們是可以分享苦與樂的,並且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可以向家人與父母尋求支持與協助,不用擔心受到責備與批評。 此外,提供孩子自主權亦要引導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和諧與快樂並不代表著一帆風順,而是在遇到挫敗與痛苦時有面對與化解的勇氣與能力,而在過程中,父母應保持著對孩子的關注、鼓勵以及給予孩子支持。 家庭成員的角色與責任 在家庭成員中父母通常是領導整個家庭方向的角色,他們除了承擔整個家庭主要的經濟需求,亦影響了整個家庭的規則與行事風格以及價值觀,如父母認為讀數對孩子來說是重要且有益的,可能就會將家中佈置成有許多書本的環境,並將孩子培養成愛讀書的孩子。 而手足則通常扮演陪伴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的角色,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哥哥及姊姊的成長歷程會有影響與領導的作用,如哥哥學習畫圖進而修讀相關科系,則弟弟可能受到哥哥影響而走上相關的道路。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走向老年等變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會有所變化,孩子開始為自己的生活支出負責、長年在外地工作,而父母則可能從工作中退休,孩子不在是他們生活的重心,需要開始為接下來的生活尋找新的重心。 五、持續監測與調整:確保長期的家庭和諧如何評估家庭壓力管理的效果 以下幾個問題是在評估家庭壓力是否有所減輕時可以反思以及試著回答的問題:「家庭成員的幸福感是否有所提高?」、「家庭成員面對壓力與困境時是否能以更好的方式去應對?」、「家庭成員是否更積極的參與家庭活動?」、「溝通時是否包含了傾聽與表達?」 每個父母與孩子都希望有和諧的家庭氛圍,然而,和諧固然重要,但是在父母與孩子都努力符合彼此期待的過程,或許坦然的接受與看待彼此的改變,並鼓勵彼此為了自己勇於去做出適合的改變,然後欣然祝福彼此所做得決定,也許對每個截然不同、獨立的個體來說這是最好的鼓舞與支持。 面對變化:調整策略與方法 變化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孩子離開學校進入職場、離開家到外地讀書甚至到國外工作,而父母可能轉換工作跑道、退休,甚至體力不在,在瞬息萬變的生命中,面對孩子的工作、找房子、學業以及越來越年邁的父母都難免不感到憂心,如何才能更坦然的去面對變化呢?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重視自我照顧,身體即是我們的神殿,好的身體讓精神穩定、思路清晰且能以較高的能量狀態面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變化,因此請珍惜自己的身體與心靈,而且要比之前的人生更加珍惜。 除此之外,增加生命中的彈性與靈活性,意即在出門時盡量提早、不要慌忙地出門,有重要的計畫提前開始行動,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金錢方面、精神方面盡量避免慌忙的狀態,爲自己的生命多留點餘裕,如此一來,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時也能有面對與處理的空間。 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心態 詩人惠特曼在其著作⟪草葉集⟫裡寫道:「不是我,也不是其他人能為你走那條路,你必需自己去旅行。」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心態讓我們在看見別人光鮮亮麗、成功勝利的一面時,能回到當下以與自己平視的方式看待自己,亦讓我們在看見自己的同時,還能看見大世界裡每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並嘗試與之同理。 成功的家庭與育兒時光並非單指那些輕鬆、美好的時刻,生命是開放性的,遇到困境與挫折時請不要著急地為自己潑冷水,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心態,相信各位父母都會得到獨屬於你們的那份生命的況味。 結論「當壓力上升時,請記住,它是一個暫時的狀態,不會永遠持續。」請記得為自己喘口氣,必要時尋求朋友與家人的支持,孩子的童年僅此一次,父母的青春亦是珍貴的、僅此一次的時光,請從自己的身心狀態為調整的起點,然後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去吧!
孩子的社會參與:從家庭到學校的培養之路探討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從小培養,從家中的公益文化,到學校的社會服務活動,都是引導他們走向公益之路的重要脈絡。 一、為何孩子應該關心社會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培養 為什麼父母、學校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提倡學習共同體的佐藤學博士在其著作中提到:當孩子對自己冷漠、對他人冷漠、對世界冷漠時,那周遭發生的一切將與他無關,哪裡發生了戰爭、隔壁的同學跌倒了都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而社會責任感的核心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心中懷抱一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關懷以及同理時,他會在待人處事時多一份耐心與體諒,對當代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多一份關注與思考,因為他意識到它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世界的一份子。 社會責任感讓孩子願意關懷社會的同時,之於整個社會具有什麼意義與影響呢?孩子在上下公車時願意對公車司機說聲謝謝、公車司機願意確保所有乘客都站好後再將車門關閉、再微小的社會角落所發生的事情也有人願意為之發聲,整個社會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仍有一份包容與尊重,這是一個社會軟實力最好的體現。 早期參與,未來成為有影響力的公民 ⟪臺灣的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一文中指出:「在公民社會中,最重要的意涵便是強調公民的積 極性、自主性與能動性,即公民除了追求自我發展之外,更應該關注周遭的世界,甚至應用自身的能力與優勢幫助他人。」 除此之外,更指出在民主社會裡民眾從過去以大社會為主體到現階段重視小我:「以小我改變大我的進程」,然而文中亦提到新時代的公民不曾經歷過爭取公民自主的心酸,可能造成對公民權利不珍惜的情況。 而身為社會中的小分子的我們,面對國家政策決定都可能是其中幫助政策運轉的齒輪,若沒有公民的意識,極有可能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高壓工作間感到迷失,由此可知,引領、陪伴孩子早期參與各式公民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是多麽重要。 現階段許多學校都有自治鎮長選舉的活動,即是一種引領孩子早期參與的活動,孩子可能是選舉人、輔選人以及選民,在過程中他們既實地參與了公民的活動,亦能認識執行及參與活動的流程,對於社會參與是非常有益的體驗途徑之一。 二、創建公益活動的家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