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智慧: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認知與管理能力?「探索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智慧,幫助他們認識、理解並適當表達情感,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更加自信、有韌性。」 一、生氣是不好的嗎?關於情緒你要知道的事什麼是情緒? 「什麼事情緒?情緒是好還是不好?你想擁有它嗎?」心理醫師陳永儀在⟪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這場演講的開始時向聽眾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各位父母在閱讀此篇文章前不妨試著回答這幾個問題。 你我是否都曾在生活中聽見過別人說「你不要這麼『情緒化』好不好?」、「你不覺得他『情商』很低嗎?」,「情緒力」、「情續勒索」、「情緒障礙」等跟情緒有關的字眼更是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與暢銷書排行榜,但是情緒到底是什麼?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呢? 心理醫生陳永儀説情緒就是「你有什麼感覺?」,並且陳醫生強調情緒屬於「主觀的、個人化的」感受,沒有是非、對錯與好壞,我們可以生氣、悲傷、愉悅、憤怒,就如同我們會感到溫暖或寒冷,而這就是一種感覺而已,並不會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而有高低、對錯之分。 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別人也會有這些感受嗎? 張愛玲在⟪花凋⟫中寫下了一個流傳至今的名句:「你笑,全世界便與你同笑,你哭,你便獨自哭。」我們都會笑、會哭甚至會感到憂鬱與焦慮,開心的情緒讓我們不自覺得微笑,彷彿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可是傷心與難過除了讓我們哭和感到痛苦以外還能有什麼作用呢? 以「天擇說」聞名於世的生物學家Darwin在⟪人與動物的感情表達⟫一書裡主張情緒在人類的生存中有顯著的功用,如在原始部落裡人們必須要尋求環境對生存幫助的更多可能性時就產生了「好奇」的情緒,牙牙學語的嬰兒則必須透過「哭泣」表達饑餓與寒冷等不舒適的感受。 有些學者認為有幾種出於人類本能的基本情緒是屬於跨文化的、全人類共有以及相通的,包括喜悅、悲傷、憤怒、恐懼、厭惡、羨慕、驚訝等等,而不同種族與文化的人對這幾種情緒亦會產生類似的生理反應,這便是為什麼即便對方是陌生人,我們也能從對方的表情、語調與肢體等判斷出對方當下的情緒。 情緒來了怎麼辦?情緒智慧:你與孩子都該練習的事 當我們談論情緒時有人可能會告訴你「情緒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情緒智慧是什麼呢?情緒智慧是一種能辨認出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並非是單一的快樂或悲傷,可能在憤怒之中還夾雜著害怕與失望,可能在歡樂之中還夾雜著惆悵與遺憾。 著有⟪情緒之書⟫一書的作者Tiffany Watt Smith在一則演講時提到:「在我們所處的時代, 關於情緒的知識是極重要且有用的東西, 情緒會被用來解釋許多事物, 會被我們的政客利用, 會被演算法操縱。」 同時Tiffany Watt Smith引用了Lisa Feldman Barrett博士的觀點:「當我們學到關於 一種情緒的一個新單字時, 就一定會有新感覺出現。」意即「當語言出現變化,情緒也會出現改變」,而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字彙會為了因應意識形態、年齡、社會、政經文化、性別、種族的不同而產生改變。 那到底該怎麼練習情緒智慧呢?Tiffany Watt Smith說:「去學習更多有關情緒的新字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有益的,但若要真正有情緒智慧, 我們就得要了解那些字詞的來源, 以及它們偷偷夾帶著哪些想法, 關於我們該如何過生活、 該做出什麼行為舉止的想法。」 二、孩子你為什麼哭泣?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嬰幼兒的情緒表達與認知 吳亭萱所撰寫的⟪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一文中指出情緒表達分為語言表達與非語言表達,而幼兒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因此常使用「哭」或其他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如: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調、語彙及其他象徵性的活動。 在⟪Dr.方的幼兒學園⟫專欄中指出: • 滿月的幼兒已至少包含驚訝、滿足、厭惡三種情緒。 • 滿月到兩個月之間的幼兒會有高興、恐懼的情緒。 • 兩個月到四個月幼兒出現社會性微笑、生氣的情緒。 • 四個月大的幼兒有明確的情緒表現。 • 六到十二個月大的幼兒對於害羞、恐懼、害怕的情緒會有明顯的表現。 隨著年齡成長與認知發展,孩子逐漸形塑出自我概念,開始產生愧疚、羞恥、尷尬、羨慕以及驕傲等複雜的情緒,並且開始強調「我的東西」、「別人的東西」,罪惡感、忌妒心、渴望被肯定、謙虛、焦慮等情緒也在過程中不斷發展。 嬰幼兒的情緒覺察與調節 輕柔的說話聲、溫柔地撫摸、視覺的變化等刺激都可能引發幼兒微笑,面對父母或照顧者,幼兒會以眼神追隨,並在互動的過程中共享正向的情緒與氛圍,面對引發不適感的感受、刺激物,如打針的針頭插入皮膚的刺痛感、飢餓所引發的恐懼感,物品被搶走的憤怒都可能引發孩子以哭泣的方式來展現。 而上述這些都是孩子情緒覺察的表現,覺察代表著面對刺激能辨別自身與他人情緒的能力,並非接納或不接納這樣的情緒感受,而是能透過因為情緒而引發的生理僵硬、周圍環境氣氛改變等情緒所引發的現象去覺察情緒的存在。 情緒覺察是情緒調節的前提,然而,情緒雖然是在成長中潛移默化地學會,情緒調節的能力卻需要父母以及照顧者給予孩子示範以及引導,並針對每個孩子的差異性給予個別化的反饋,如此才能幫助孩子以適當、安全的方式調節情緒。 影響嬰幼兒情緒發展的因素 文章的前部分提到人類的情緒是本能的、與生俱來的,然而,隨著年齡、身心理的成長,人們的情緒越來越複雜,其牽涉到個人自身對引發情緒的事件的認知、生理對該情緒的反應與適應能力、當出現某一情緒時如何表達以及為因應該情緒而會做出哪些行動。 ⟪Dr.方的幼兒學園⟫專欄中指出:對於嬰幼兒來說,可能影響其往後人生情緒發展包含「刺激」、「制約反應」、「刺激類化」、「模仿與暗示」這四類因素。 這四類因素可能的狀況包含家中有其他幼兒造成孩子有被忽視的失落與恐懼、某些事物或事件經常伴隨著某種情緒出現,當往後出現類似的事物時孩子就會產生相似的情緒、家庭中的成員在面對事情時所展現的情緒應對方式以及管教方式等等。 除此之外,社經地位、性別、先入為主的觀念、家庭教育的核心方式都對於情緒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對於不同性別特質、生理性別的孩子,照顧者是否都能給予其足夠的耐心與機會去認識不同的情緒?當幼兒面對自身激烈的情緒與後續所引發的行為是否能被同理以及引導? 三、孩子的情緒教育該怎麼開始?情緒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要? 有的父母可能會疑惑情緒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要?「給孩子吃飽穿暖、買最貴的玩具、請最好的老師來補習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情緒?」、「他哭鬧就罵一罵就安靜了,上班那麼忙哪有空管他的情緒!」這些問題是否也曾在各位父母的腦中盤旋過呢? 研究情緒的學者Kleinginna指出情緒是由「神經系統」與「荷爾蒙」影響與調節,若沒有足夠的情緒覺察、調節以及正確抒發的能力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當一個人因為壓力而產生焦慮,原本適當的焦慮程度可以幫助他更嚴謹的去完成事情,但是當焦慮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的調節與抒發將可能導致「焦慮情緒」變成「焦慮症」。 情緒需要被適當的覺察,既不能忽視亦不能放任某種情緒無限擴大,而情緒教育的意義及在於:幫助人們學習覺察、判斷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以較適當的方式去處理、回應情緒所帶來的正面以及負面感受。 情緒教育教什麼? 吳亭萱在其撰寫的《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ㄧ文中指出情緒教育主要的教學目標,包含: • 察覺情緒,即能辨識自己與別人之喜怒哀樂。 • 了解情緒與社會的關係行為的關係,即認識情緒與情緒帶來之行為的關係,並分辨哪些行為可能具有傷害性與不恰當性。 • 建設性的溝通感覺,此教學目的包含兩方面的學習,一為能描述感覺,二為對於此感覺所引發的行為應為不傷害人之行為。 • 發展出對別人感覺的敏銳性,意即能辨識、察覺他人的感覺,並與對方溝通所觀察到的對方的情緒。 該從哪裡開始與幼兒「談情緒」? 我們了解到情緒教育的重要,亦清楚情緒教育的重要目標,可是父母們還是很疑惑,因為我們不可能對著年幼的孩子說「我們現在來談情緒是什麼?」那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繪本是引導孩子認識情緒最棒的工具之一,繪本的劇情以孩子的立場出發,在不過於複雜的故事情節中,孩子跟隨著故事的主人翁去認識不同的情緒,以及這些情緒對自己與他人的影響,並以旁觀者的角色學習到覺察情緒、處理情緒的方式。 此外,透過扮演書中角色,讓孩子切身感受不同情緒下所產生的不同的互動結果,並在過程中學到社會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亦是方法之一。而透過歌唱不同情緒意涵的歌詞,或是聆聽不同的音樂,也可以幫助孩子連結情緒與感受的關聯。 結論高興時可能因為開心過頭而忘了注意馬路號誌的變化,悲傷時可能一口飯都不願吃,好的情緒處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情緒管理與調節能力是人生的重要基石,從今天起,將情緒教育加入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旅途中吧!
如何有效管理育兒壓力以促進家庭和諧育兒壓力不僅影響父母,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與快樂。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多方面的方法來管理育兒壓力,以達成家庭的和諧與快樂。 一、育兒壓力的來源與影響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問題 現代社會已逐漸脫離過去「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影響,女性成為社會上、職場上重要角色,然而當一個雙薪家庭的父母面臨身負多重角色的考驗時,是否能在工作與生活間達到平衡?是否能在多重角色之間轉換自如?成為現代父母的一大壓力來源。 就社會層面而言,我們期望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同時給予孩子良好的生活品質,就法律層面而言,我們期望能有明確的規範能讓父母在因家庭事務請假時能不用膽怯與遮掩,就企業層面而言,考量員工在多重角色之間的平衡已是不可避免的社會責任。 在多層面的期待下,父母個人對自身的質疑更可能是壓倒父母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父母更應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如善用學校課後輔導班,較不會因為經常要接送孩子而東奔西跑,並對自身應有的法律保障之權益應非常熟悉,如性別工作平等法所明文規定之育嬰留職停薪假、產假、哺乳時間等等。 財務壓力與育兒成本 財務壓力與育兒成本是父母一大壓力來源,隨著現代消費主義盛行、教育講求多元化以及高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隨處都是各式各樣引導消費的廣告,越來越多的作文班、檢定班要報名,越來越多的證照與檢定需要補習,而現代人必備的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使用年齡更是有越來越低齡的趨勢。 人力銀行關於雙薪家庭孩子暑假開銷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父母可能會在暑假期間安排孩子國內旅遊、參加暑期夏令營、報名安親班或是交給祖父母照顧,而這些活動的金額加起來將近兩萬,龐大金錢開銷可能令父母感到沈重。 然而若是在暑假什麼事都沒有安排,雖然可以省去某部分的金錢,卻可能形成另一種代價更高的育兒成本:網路成癮。除此之外,孩子的各項用品、書籍會隨的成長需要不斷地淘汰以及更新,這些財務壓力都為父母帶來許多現實層面的挑戰。 孩子的教育與行為問題 父母除了是孩子的父母,亦是孩子本身,在面對孩子的教育與行為問題時,可能會延續原生家庭的方式,亦或可能因爲認爲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是有問題的而選擇大相徑庭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此舉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另一種極端的教養方式。 除此之外,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處處是充滿危險的物品,如電池、未充氣的氣球、銅板、藥丸、圖釘、迴紋針等等,這些微小的東西有時可能對孩子造成父母從未想過的危險,這些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會令父母自責不已,甚至成為一大壓力來源。 而隨著現代教養觀念走向非體罰、尊重個體獨立性的教育,許多時刻父母可能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情緒表現時感到困惑,到底怎麼做才是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如何表達才能讓孩子願意聽父母說話?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關心他的?這些親子間的問題時常縈繞於父母心間。 二、自我認知與情緒調節:壓力管理的第一步 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 一整天緊迫的工作、深怕來不及接到的孩子、趕不完的企劃案、待繳的學費與貸款,當所有事情不斷累積,壓力隨時可能引爆情緒,讓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自動化思維的左右,而要避免過多的負面情緒產生的親子關係的誤解、身心靈的不適,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常見壓力來源可能有哪些?傳統華人社會的父母最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孩子不僅要第一名,還要成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父母可能因此陷入「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如果哪天我不用管你就輕鬆了!」的心理狀態。 如果夫妻關係產生嫌隙亦容易使父母感到壓力,除此之外,育兒有許多必要的金錢開銷,因此經濟相關問題,如保險、學費、醫療費、育樂費等常常是父母沈重的壓力來源,若雙方沒有達成金錢使用方式的共識、對金錢的支出感到不平等,金錢將不僅僅是父母的壓力來源,而成為全家的壓力來源。 情緒調節的技巧與方法 情緒調節的第一步需要了解、辨別自己的情緒狀態,包含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出自什麼事件?為什麼此事件引發了我哪一種的情緒?當我處於此情緒狀態時可以怎麼做?情緒不會平白無故消失,需要我們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喔! 接下來是適當的為自己的情緒表達,這一點對於情緒的調節非常重要,當我們有情緒時希望能被好好地傾聽,為此我們就必須調整我們表達的音量以及措辭,如此一來才能讓對方聽見我們的訴求與感受且不造成衝突與誤解,同時情緒才不會在心中形成疙瘩導致內心更加不舒服。 若我們能妥善的處理情緒事件,在結束後給自己肯定與激勵是非常重要的,情緒激動時人們可能面部漲紅、肌肉緊繃、心跳加速以及不自覺地瞪大雙眼,若在如此情況下我們仍能妥上調節自身情緒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肯定自己能幫助我們在情緒調節的學習上更有動力,在生活上也會變得較柔軟且具幽默感。 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情緒調節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能夠幫助我們在溝通時更有同理心、處理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時更加心平氣和,然而無論我們多麽努力嘗試調節自身情緒,在某些時刻可能還是會被某些問題困住,這時候尋求專業者的幫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尋求專業幫助前,父母或家中成員可以先嘗試釐清可能的問題,是否是夫妻之間的問題?亦或者是家庭成員溝通互動模式的問題?亦或可能存在的暴力、成癮、親人離世而感到失落的問題?根據問題的性質選擇相關的專業人員。 在尋求專業人員的過程,可能是尋求幫助的家庭成員單獨參與診療、諮商等協助,亦可能需要配偶、家庭成員共同參加,若需要的話必須向家庭成員解釋尋求專業人員的原因,尋求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可以幫助降低家人過多的抵觸情緒,並凝聚與家人共同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自我認知與情緒調節:壓力管理的第一步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 一整天緊迫的工作、深怕來不及接到的孩子、趕不完的企劃案、待繳的學費與貸款,當所有事情不斷累積,壓力隨時可能引爆情緒,讓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自動化思維的左右,而要避免過多的負面情緒產生的親子關係的誤解、身心靈的不適,識別壓力的徵兆與源頭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常見壓力來源可能有哪些?傳統華人社會的父母最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孩子不僅要第一名,還要成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父母可能因此陷入「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如果哪天我不用管你就輕鬆了!」的心理狀態。 如果夫妻關係產生嫌隙亦容易使父母感到壓力,除此之外,育兒有許多必要的金錢開銷,因此經濟相關問題,如保險、學費、醫療費、育樂費等常常是父母沈重的壓力來源,若雙方沒有達成金錢使用方式的共識、對金錢的支出感到不平等,金錢將不僅僅是父母的壓力來源,而成為全家的壓力來源。 情緒調節的技巧與方法 情緒調節的第一步需要了解、辨別自己的情緒狀態,包含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出自什麼事件?為什麼此事件引發了我哪一種的情緒?當我處於此情緒狀態時可以怎麼做?情緒不會平白無故消失,需要我們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喔! 接下來是適當的為自己的情緒表達,這一點對於情緒的調節非常重要,當我們有情緒時希望能被好好地傾聽,為此我們就必須調整我們表達的音量以及措辭,如此一來才能讓對方聽見我們的訴求與感受且不造成衝突與誤解,同時情緒才不會在心中形成疙瘩導致內心更加不舒服。 若我們能妥善的處理情緒事件,在結束後給自己肯定與激勵是非常重要的,情緒激動時人們可能面部漲紅、肌肉緊繃、心跳加速以及不自覺地瞪大雙眼,若在如此情況下我們仍能妥上調節自身情緒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肯定自己能幫助我們在情緒調節的學習上更有動力,在生活上也會變得較柔軟且具幽默感。 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情緒調節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能夠幫助我們在溝通時更有同理心、處理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時更加心平氣和,然而無論我們多麽努力嘗試調節自身情緒,在某些時刻可能還是會被某些問題困住,這時候尋求專業者的幫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尋求專業幫助前,父母或家中成員可以先嘗試釐清可能的問題,是否是夫妻之間的問題?亦或者是家庭成員溝通互動模式的問題?亦或可能存在的暴力、成癮、親人離世而感到失落的問題?根據問題的性質選擇相關的專業人員。 在尋求專業人員的過程,可能是尋求幫助的家庭成員單獨參與診療、諮商等協助,亦可能需要配偶、家庭成員共同參加,若需要的話必須向家庭成員解釋尋求專業人員的原因,尋求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可以幫助降低家人過多的抵觸情緒,並凝聚與家人共同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實用技巧:從日常生活中減少壓力時間管理與預算規劃 有計劃的管理時間可以幫助父母減輕壓力,可以在前一天訂定隔天的計畫,在一週或一個月前訂定需要長期執行的計畫,並將這些計畫切割成小的、容易執行的步驟,明確安排好哪些事要在哪些時候完成,容易執行的隨手完成,還沒輪到執行的事情則留在計畫表規定的時間在思考以及憂慮,對於當下處理的事務則保持專注與耐心。 確定優先任務對於父母釐清壓力源以及放下不必要的壓力亦非常重要,當父母因為忙碌而感到壓力,因經濟而感到力不從心時,確定優先任務可以幫助父母聚焦於緊急以及重要的事情,並可以幫助父母覺察到自身以及家庭的核心訴求,此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態度對於消除壓力有相當的助益。 此外,建立家庭明確的財物預算規劃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管理金錢、分配支出與收入,避免不必要的花費,對於減輕財務壓力起到幫助的作用,而儲蓄與投資在財務規劃中亦是需要考量的一部分,當家中有足夠的緊急備用金以及較高的財務穩定性時父母可以更冷靜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家庭溝通的重要性 家庭成員若能有良好的溝通互動,彼此能夠互相傾聽與分享感受與煩惱時,對於壓力的消解、身心的穩定與安全感的建立都有所助益。 在溝通中,保持專注與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專注會讓表達者感覺到被肯定與理解,或許傾聽者會急著想要為對方想辦法或是解決問題,「眼神接觸是最小的擁抱」,其實,只要在傾聽時看著對方的雙眼,給與耐心與專注,對對方來說就是最好的同理與肯定。 此外,避免使用攻擊性、指責性語言對於溝通的有效性及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任何人來說,被要求改善或調整錯誤及習慣都會感到不適,如若對方還使用攻擊性與指責性語言則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因此,溝通時的措辭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喔! 建立支持系統:親友與社區資源 社會支持是包括工具性支持以及情緒性支持,泛指個人所能覺察、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與幫助,可能是實際上的幫忙或是心理上的支持。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擁有較多社會支持的人在面對困境與高壓的情況時,能較好的去應對與渡過。 人屬於群居動物,當我們擁有一張密切的關係網,面對困境、感到孤獨時,才有得以求助的管道,同樣的,當他人遭逢困難與問題時,我們也可以為他提供協助與支持,當我們感受到被支持與被關懷才有面對困境與繼續前進的動力。 四、如何創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環境家庭活動與共同目標設定 定期共進晚餐是幫助家人維繫感情與熟悉度的好方法,彼此熟悉來自長時間的互相陪伴,而定期共進晚餐可以為大家創造出一段專屬於彼此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大家暫時放下忙碌的工作與生活傾聽彼此說話,既提高了相處品質也連結了彼此的感情。 此外,定期舉行家庭會議,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目標以及凝聚家庭目標,如每個月聚會一次、每年一次家族旅遊、每兩週打電話給奶奶等等,當家庭成員有要凝聚彼此的目標時整個家庭會更團結與和諧。 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支持的成長環境 提供孩子情感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在家中有父母與家人愛他、關懷他,在家人面前他們是可以分享苦與樂的,並且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可以向家人與父母尋求支持與協助,不用擔心受到責備與批評。 此外,提供孩子自主權亦要引導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和諧與快樂並不代表著一帆風順,而是在遇到挫敗與痛苦時有面對與化解的勇氣與能力,而在過程中,父母應保持著對孩子的關注、鼓勵以及給予孩子支持。 家庭成員的角色與責任 在家庭成員中父母通常是領導整個家庭方向的角色,他們除了承擔整個家庭主要的經濟需求,亦影響了整個家庭的規則與行事風格以及價值觀,如父母認為讀數對孩子來說是重要且有益的,可能就會將家中佈置成有許多書本的環境,並將孩子培養成愛讀書的孩子。 而手足則通常扮演陪伴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的角色,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哥哥及姊姊的成長歷程會有影響與領導的作用,如哥哥學習畫圖進而修讀相關科系,則弟弟可能受到哥哥影響而走上相關的道路。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走向老年等變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會有所變化,孩子開始為自己的生活支出負責、長年在外地工作,而父母則可能從工作中退休,孩子不在是他們生活的重心,需要開始為接下來的生活尋找新的重心。 五、持續監測與調整:確保長期的家庭和諧如何評估家庭壓力管理的效果 以下幾個問題是在評估家庭壓力是否有所減輕時可以反思以及試著回答的問題:「家庭成員的幸福感是否有所提高?」、「家庭成員面對壓力與困境時是否能以更好的方式去應對?」、「家庭成員是否更積極的參與家庭活動?」、「溝通時是否包含了傾聽與表達?」 每個父母與孩子都希望有和諧的家庭氛圍,然而,和諧固然重要,但是在父母與孩子都努力符合彼此期待的過程,或許坦然的接受與看待彼此的改變,並鼓勵彼此為了自己勇於去做出適合的改變,然後欣然祝福彼此所做得決定,也許對每個截然不同、獨立的個體來說這是最好的鼓舞與支持。 面對變化:調整策略與方法 變化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孩子離開學校進入職場、離開家到外地讀書甚至到國外工作,而父母可能轉換工作跑道、退休,甚至體力不在,在瞬息萬變的生命中,面對孩子的工作、找房子、學業以及越來越年邁的父母都難免不感到憂心,如何才能更坦然的去面對變化呢?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重視自我照顧,身體即是我們的神殿,好的身體讓精神穩定、思路清晰且能以較高的能量狀態面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變化,因此請珍惜自己的身體與心靈,而且要比之前的人生更加珍惜。 除此之外,增加生命中的彈性與靈活性,意即在出門時盡量提早、不要慌忙地出門,有重要的計畫提前開始行動,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金錢方面、精神方面盡量避免慌忙的狀態,爲自己的生命多留點餘裕,如此一來,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時也能有面對與處理的空間。 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心態 詩人惠特曼在其著作⟪草葉集⟫裡寫道:「不是我,也不是其他人能為你走那條路,你必需自己去旅行。」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心態讓我們在看見別人光鮮亮麗、成功勝利的一面時,能回到當下以與自己平視的方式看待自己,亦讓我們在看見自己的同時,還能看見大世界裡每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並嘗試與之同理。 成功的家庭與育兒時光並非單指那些輕鬆、美好的時刻,生命是開放性的,遇到困境與挫折時請不要著急地為自己潑冷水,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心態,相信各位父母都會得到獨屬於你們的那份生命的況味。 結論「當壓力上升時,請記住,它是一個暫時的狀態,不會永遠持續。」請記得為自己喘口氣,必要時尋求朋友與家人的支持,孩子的童年僅此一次,父母的青春亦是珍貴的、僅此一次的時光,請從自己的身心狀態為調整的起點,然後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去吧!
孩子的社會參與:從家庭到學校的培養之路探討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從小培養,從家中的公益文化,到學校的社會服務活動,都是引導他們走向公益之路的重要脈絡。 一、為何孩子應該關心社會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培養 為什麼父母、學校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提倡學習共同體的佐藤學博士在其著作中提到:當孩子對自己冷漠、對他人冷漠、對世界冷漠時,那周遭發生的一切將與他無關,哪裡發生了戰爭、隔壁的同學跌倒了都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而社會責任感的核心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心中懷抱一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關懷以及同理時,他會在待人處事時多一份耐心與體諒,對當代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多一份關注與思考,因為他意識到它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世界的一份子。 社會責任感讓孩子願意關懷社會的同時,之於整個社會具有什麼意義與影響呢?孩子在上下公車時願意對公車司機說聲謝謝、公車司機願意確保所有乘客都站好後再將車門關閉、再微小的社會角落所發生的事情也有人願意為之發聲,整個社會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仍有一份包容與尊重,這是一個社會軟實力最好的體現。 早期參與,未來成為有影響力的公民 ⟪臺灣的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一文中指出:「在公民社會中,最重要的意涵便是強調公民的積 極性、自主性與能動性,即公民除了追求自我發展之外,更應該關注周遭的世界,甚至應用自身的能力與優勢幫助他人。」 除此之外,更指出在民主社會裡民眾從過去以大社會為主體到現階段重視小我:「以小我改變大我的進程」,然而文中亦提到新時代的公民不曾經歷過爭取公民自主的心酸,可能造成對公民權利不珍惜的情況。 而身為社會中的小分子的我們,面對國家政策決定都可能是其中幫助政策運轉的齒輪,若沒有公民的意識,極有可能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高壓工作間感到迷失,由此可知,引領、陪伴孩子早期參與各式公民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是多麽重要。 現階段許多學校都有自治鎮長選舉的活動,即是一種引領孩子早期參與的活動,孩子可能是選舉人、輔選人以及選民,在過程中他們既實地參與了公民的活動,亦能認識執行及參與活動的流程,對於社會參與是非常有益的體驗途徑之一。 二、創建公益活動的家庭文化定期進行家庭志工活動 親子一起參與志工活動對與建立以個關懷社會的家庭文化是一項有助益的方法,父母與孩子不僅可以在其中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同時亦可拓展孩子多元的社會參與體驗。 在其中父母可以以主題來為孩子選擇志工參與的活動,如社區清潔、淨灘、探訪安養機構,亦或是反毒、街頭宣導、環境保護、動物保育、人道救援以及分送資源、食物給弱勢家庭等。透過實際參與主題的志工活動,除了培養孩子社會參與的主動性,亦讓孩子深刻認識社會中公民的議題。 父母亦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及特質來安排家庭的志工活動,如孩子有演奏樂器的興趣,則可以在拜訪老人安養機構時請孩子表演一首溫暖的樂曲,若是孩子對於動物或昆蟲特別有興趣,則可以安排孩子紫斑蝶保育、動物收容所等相關的志工活動。 除此之外,根據季節安排不同的志工活動亦是一項方法,如在冬日時將熱騰騰的食物與二手衣物分送給需要的人,或是現階段也有許多在夏日的志工活動,如移除外來種植物、綠色旅遊等環境保育的活動。 與孩子一同參與社區服務 與孩子一同參與社區服務是一項能在日常中培養孩子社會參與意識的活動,如參與社區圖書館舉辦的親善小天使活動,透過孩子的才藝在圖書館的展覽、演講時為活動做簡單的開場表演,在平常時幫忙圖書館的書本整理、引導志工等等。 此外,與孩子一起參與社區的環境維護、流浪貓狗照顧或是將二手書籍二手衣送給家扶中心及教會,除了讓孩子在與父母一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身教、幫助孩子意識到社會的運作需要維護與付出的同時,運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幫助他人。 在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可以透過照片、文字為彼此留下珍貴的參與活動紀錄,亦可以在過程中與結束後討論哪裡做得很好、哪裡可以做調整,或是分享參與活動的心情,也許是當幫助他人時收到的回饋,亦或者是面對急需改善的環境可以透多哪些更深入的行動為社會作出貢獻。 三、透過教育引導孩子的社會參與學校的社會服務課程或活動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中調查校園推動服務學習的文章指出:服務學習已是各國學習課程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臺灣執行社會服務課程或活動的方式主要是結合社團活動時間,或是透過主題性的方式融入各領域的課程中,其中又包含校內以及校外的服務課程。 而在十二年國民教育社會領域綱要中,將社會領域課程定調為「培養探究、參與、實踐、反思及創新的態度與能力;其理念在於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以培育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抉擇,並具社會實踐力。」 在其中又融入性別、環境、人權、海洋等議題,如認識自己與他人的身體界線、性別角色的突破、人權與民主法治的責任與實踐方式、權益遭到侵害的救濟管道、永續生活與糧食問題、環境倫理與氣候變遷、災害防治等課程與活動,並指出期望孩子藉此「與社會脈動、生活緊密連結」。 鼓勵孩子參與學校的社會服務社團 現階段許多大專院校結合教育部的「大專校院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發展許多服務性質的社團,這些社團強調服務與學習並重,透過運用自己的所學、專長或技能位國中小做服務,而這些服務擴展至社區,並在過程中強調孩子的自我發展。 這樣社會服務性質的社團不僅可以補足校園資源不足的問題,亦可以讓被服務者--國中小學童的學習品質達到提升,同時,服務者亦可以在當中觀察到校園與社會中急需重視的議題與促進個人對於社會參與的意願。 而在國中小學校除了各項才藝、體能的社團以外,亦有的學校有環保、社區服務、公益活動、健康促進等社會服務性質的社團,透過主題式的社團以及團體的力量能幫助孩子在參與社會服務時更加積極以及能更深入的了解社會服務相關議題的內涵。 四、提供孩子參與公益活動的資源和機會 介紹孩子參與公益機構或非營利組織 介紹孩子參與公益機構或非營利組織是一項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和關懷精神的途徑,其中又以向孩子分享參與公益機構或非營利組織相關的故事最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與想要一探究竟這些組織的好奇心。 臺灣最著名的相關人士包含成立免費自學資源網站、推動農村免費課輔班的沈芯菱,資深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在非洲服務十年擔任醫療外交官、NGO人道援助工的醫生連加恩等等,這些人在充滿驚奇、苦難的生命中仍堅持幫助他人,都是非常好引導孩子認識公益機構、非營利組織的切入點。 透過這些故事,父母可以更近一步向孩子說明這些組織以及機構之於社會的重要意義,不同的組織期望推動的不同目標,如環保、人權、社會福利與學術等等,並在過程引導孩子去了解這些組織是如何透過計畫、研究、談判等方式來達成目標。 討論全球議題,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 疫情遍及全球、孩子長大後到跨國公司工作、透國外國網站購買需要的產品、全世界緊密相連的貨幣匯率,這些都是全球化視野越來越重要的證據,也是身為「世界公民」重要的行動取向:將社會參與與社會責任感的層面提升至全球。 而父母可以以什麼方式提升孩子的全球視野呢?父母可以善用世界地圖、地球儀等工具,並透過遊戲、繪本、桌遊等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融入跨國的生態、政治、人文以及經濟等議題,透過瞭解自身與他人文化,才會讓孩子在閱覽世界時能深入體察、具備全球視野,而不只是走馬看花。 結論孩子的社會參與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他們未來成為有影響力公民的鍛鍊。從家庭到學校,都是他們成長的脈絡,也是我們引導他們的機會。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