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會參與:從家庭到學校的培養之路探討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從小培養,從家中的公益文化,到學校的社會服務活動,都是引導他們走向公益之路的重要脈絡。 一、為何孩子應該關心社會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培養 為什麼父母、學校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提倡學習共同體的佐藤學博士在其著作中提到:當孩子對自己冷漠、對他人冷漠、對世界冷漠時,那周遭發生的一切將與他無關,哪裡發生了戰爭、隔壁的同學跌倒了都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而社會責任感的核心的意義在於當孩子心中懷抱一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關懷以及同理時,他會在待人處事時多一份耐心與體諒,對當代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多一份關注與思考,因為他意識到它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世界的一份子。 社會責任感讓孩子願意關懷社會的同時,之於整個社會具有什麼意義與影響呢?孩子在上下公車時願意對公車司機說聲謝謝、公車司機願意確保所有乘客都站好後再將車門關閉、再微小的社會角落所發生的事情也有人願意為之發聲,整個社會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仍有一份包容與尊重,這是一個社會軟實力最好的體現。 早期參與,未來成為有影響力的公民 ⟪臺灣的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一文中指出:「在公民社會中,最重要的意涵便是強調公民的積 極性、自主性與能動性,即公民除了追求自我發展之外,更應該關注周遭的世界,甚至應用自身的能力與優勢幫助他人。」 除此之外,更指出在民主社會裡民眾從過去以大社會為主體到現階段重視小我:「以小我改變大我的進程」,然而文中亦提到新時代的公民不曾經歷過爭取公民自主的心酸,可能造成對公民權利不珍惜的情況。 而身為社會中的小分子的我們,面對國家政策決定都可能是其中幫助政策運轉的齒輪,若沒有公民的意識,極有可能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高壓工作間感到迷失,由此可知,引領、陪伴孩子早期參與各式公民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是多麽重要。 現階段許多學校都有自治鎮長選舉的活動,即是一種引領孩子早期參與的活動,孩子可能是選舉人、輔選人以及選民,在過程中他們既實地參與了公民的活動,亦能認識執行及參與活動的流程,對於社會參與是非常有益的體驗途徑之一。 二、創建公益活動的家庭文化定期進行家庭志工活動 親子一起參與志工活動對與建立以個關懷社會的家庭文化是一項有助益的方法,父母與孩子不僅可以在其中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同時亦可拓展孩子多元的社會參與體驗。 在其中父母可以以主題來為孩子選擇志工參與的活動,如社區清潔、淨灘、探訪安養機構,亦或是反毒、街頭宣導、環境保護、動物保育、人道救援以及分送資源、食物給弱勢家庭等。透過實際參與主題的志工活動,除了培養孩子社會參與的主動性,亦讓孩子深刻認識社會中公民的議題。 父母亦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及特質來安排家庭的志工活動,如孩子有演奏樂器的興趣,則可以在拜訪老人安養機構時請孩子表演一首溫暖的樂曲,若是孩子對於動物或昆蟲特別有興趣,則可以安排孩子紫斑蝶保育、動物收容所等相關的志工活動。 除此之外,根據季節安排不同的志工活動亦是一項方法,如在冬日時將熱騰騰的食物與二手衣物分送給需要的人,或是現階段也有許多在夏日的志工活動,如移除外來種植物、綠色旅遊等環境保育的活動。 與孩子一同參與社區服務 與孩子一同參與社區服務是一項能在日常中培養孩子社會參與意識的活動,如參與社區圖書館舉辦的親善小天使活動,透過孩子的才藝在圖書館的展覽、演講時為活動做簡單的開場表演,在平常時幫忙圖書館的書本整理、引導志工等等。 此外,與孩子一起參與社區的環境維護、流浪貓狗照顧或是將二手書籍二手衣送給家扶中心及教會,除了讓孩子在與父母一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身教、幫助孩子意識到社會的運作需要維護與付出的同時,運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幫助他人。 在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可以透過照片、文字為彼此留下珍貴的參與活動紀錄,亦可以在過程中與結束後討論哪裡做得很好、哪裡可以做調整,或是分享參與活動的心情,也許是當幫助他人時收到的回饋,亦或者是面對急需改善的環境可以透多哪些更深入的行動為社會作出貢獻。 三、透過教育引導孩子的社會參與學校的社會服務課程或活動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中調查校園推動服務學習的文章指出:服務學習已是各國學習課程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臺灣執行社會服務課程或活動的方式主要是結合社團活動時間,或是透過主題性的方式融入各領域的課程中,其中又包含校內以及校外的服務課程。 而在十二年國民教育社會領域綱要中,將社會領域課程定調為「培養探究、參與、實踐、反思及創新的態度與能力;其理念在於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以培育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抉擇,並具社會實踐力。」 在其中又融入性別、環境、人權、海洋等議題,如認識自己與他人的身體界線、性別角色的突破、人權與民主法治的責任與實踐方式、權益遭到侵害的救濟管道、永續生活與糧食問題、環境倫理與氣候變遷、災害防治等課程與活動,並指出期望孩子藉此「與社會脈動、生活緊密連結」。 鼓勵孩子參與學校的社會服務社團 現階段許多大專院校結合教育部的「大專校院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發展許多服務性質的社團,這些社團強調服務與學習並重,透過運用自己的所學、專長或技能位國中小做服務,而這些服務擴展至社區,並在過程中強調孩子的自我發展。 這樣社會服務性質的社團不僅可以補足校園資源不足的問題,亦可以讓被服務者--國中小學童的學習品質達到提升,同時,服務者亦可以在當中觀察到校園與社會中急需重視的議題與促進個人對於社會參與的意願。 而在國中小學校除了各項才藝、體能的社團以外,亦有的學校有環保、社區服務、公益活動、健康促進等社會服務性質的社團,透過主題式的社團以及團體的力量能幫助孩子在參與社會服務時更加積極以及能更深入的了解社會服務相關議題的內涵。 四、提供孩子參與公益活動的資源和機會 介紹孩子參與公益機構或非營利組織 介紹孩子參與公益機構或非營利組織是一項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和關懷精神的途徑,其中又以向孩子分享參與公益機構或非營利組織相關的故事最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與想要一探究竟這些組織的好奇心。 臺灣最著名的相關人士包含成立免費自學資源網站、推動農村免費課輔班的沈芯菱,資深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在非洲服務十年擔任醫療外交官、NGO人道援助工的醫生連加恩等等,這些人在充滿驚奇、苦難的生命中仍堅持幫助他人,都是非常好引導孩子認識公益機構、非營利組織的切入點。 透過這些故事,父母可以更近一步向孩子說明這些組織以及機構之於社會的重要意義,不同的組織期望推動的不同目標,如環保、人權、社會福利與學術等等,並在過程引導孩子去了解這些組織是如何透過計畫、研究、談判等方式來達成目標。 討論全球議題,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 疫情遍及全球、孩子長大後到跨國公司工作、透國外國網站購買需要的產品、全世界緊密相連的貨幣匯率,這些都是全球化視野越來越重要的證據,也是身為「世界公民」重要的行動取向:將社會參與與社會責任感的層面提升至全球。 而父母可以以什麼方式提升孩子的全球視野呢?父母可以善用世界地圖、地球儀等工具,並透過遊戲、繪本、桌遊等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融入跨國的生態、政治、人文以及經濟等議題,透過瞭解自身與他人文化,才會讓孩子在閱覽世界時能深入體察、具備全球視野,而不只是走馬看花。 結論孩子的社會參與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他們未來成為有影響力公民的鍛鍊。從家庭到學校,都是他們成長的脈絡,也是我們引導他們的機會。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