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想通了解決了99%育兒焦慮孩子獨立的個體,不屬於我們,他是屬於命本身。父母焦慮的根源是認為孩子是「我的」孩子, 因此孩子的種種行為都和自己畫上等號,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情感緊密,人格分離, 互相欣賞的關係。 孩子自帶說明書來到世界上天生害羞 有的孩子天生害羞,面對未知多彩的世界,既好奇又感到微微的退卻,當遇到新鮮的人、事、物孩子靦腆得不敢接近,要孩子主動張口和不熟識的阿姨、叔叔打招呼,與剛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似乎難如登天。 面對孩子如此表現,有的家長會煩躁、憤怒、焦慮,認為「孩子」表現出畏懼生人、不願意主動和人打招呼會讓「家長」感到丟臉,因為在家長的認知裡,孩子的表現是代表自己的教養方式、教育理念,甚至代表自己的面子。 害怕大聲音 有的孩子天生對世界有著極為敏感的感受,洗澡完要吹頭髮時,對吹風機的聲音害怕不已,當和家長一起出門時,面對車水馬龍的街頭不時傳來刺耳又大聲的喇叭聲感到焦躁,害怕沖馬桶的聲音、講話聲音較粗獷的叔叔等等。 面對孩子這樣的表現,父母想方設法的要趕快安撫孩子,卻又忍不住心中的煩躁與焦慮感,當情緒到達臨界點時,忍不住用吼叫、罵的方式想要控制著孩子,卻讓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與受傷,而父母自身亦可能不斷累積育兒的挫敗感,讓親子之間的關係充滿矛盾與糾結。 當父母身處於這樣的情況時,建議父母應先理性區分自己與孩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並且要清楚的認知到:孩子面對聲音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然而其認知程度有限,因此對聲音有如此情緒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有的父母可能會使用告知孩子他已經是大孩子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理性看待,但是在迫切地希望孩子改變行為之前父母應先平撫心中的小情緒,有平和的心態才能用柔軟理性的態度來同理孩子,並與孩子一起面對、解決問題。 3歲才會說話,1歲半過後才會走路 有的孩子天生發展慢於一般人的平均值,到兩歲時別的孩子都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有的孩子才剛學會說一兩句簡短的句子,當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扶著牆壁搖搖晃晃的邁出小小的步伐時,有的孩子就是堅持用爬得來移動。 面對孩子的發展,父母們各個無不使出渾身解術,閱讀育兒相關書籍、文獻,希望能讓孩子以最好的方式成長,親朋好友亦會在孩子成長階段對父母的教育方式七嘴八舌、指手畫腳,提出各自認為最理想的教養理念與方法,若沒有朋友、老師以及相關專家給予身處其中的父母肯定與支持,在不同的意見輪番轟炸與指責下,父母容易感到焦慮與挫敗感。 若發現孩子發展明顯比其他孩子慢一大截,家長應先帶孩子至醫院做檢查,醫院會有許多專業的量表,透過量表找出孩子需要加強的部分。若經過專家檢查是沒有問題的,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最大限度地平常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天生觀察型 有的孩子天生善於觀察,能敏銳的察覺周遭環境的變化,總是睜著一雙好奇的眼睛來了解、探索周遭的一切。這類的孩子在個性上亦可能較敏感謹慎,需要確認周遭環境是安全的與令人安心的才會小心翼翼地踏出與人交流的一小步。 這類型的孩子往往給老師與同學較安靜與沉悶的印象,但同時也會發現他們往往有非常細膩的心,面對學習、人際關係,有更加專注與耐心的態度,與更加貼心、注意細節的舉動,因為如此耐得住安靜的性格,讓這些孩子能接受長時間枯燥的學習與訓練,在學業上往往會有令人驚艷的表現。 然而,有的父母會習慣分析孩子性格與行為的問題,為孩子如此安靜的性格感到焦慮,擔心孩子較慢熱的態度會影響其人際的交往,亦憂慮孩子不會主動聲張自己的權益容易受到欺負,但是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且在孩子經歷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不段形塑自我的過程中,性格也會有所變化。 天生緊張 有的孩子天生容易緊張,明明在家都好好的,愛笑又愛與人相處,可是一遇到人特別多、陌生人與孩子打招呼、老師在課堂上問孩子問題等等,孩子就緊張地做出許多讓父母無法理解的行為,像是忍不住哇哇大哭、蹲在路邊不肯走路或是不願意去上學等等。 面對孩子一緊張就要做出各種令父母無法掌控局面的行為,經常讓父母頭疼不已,一邊不停地自我糾結是否是因為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問題,才會令孩子如此容易緊張、讓育兒的時刻處於失控邊緣,一邊又要面臨親戚、路人投射而來質疑的目光,認為父母為什麼不把孩子教好再帶出門。 然而,孩子並非一張白紙,他們出生自帶說明書,有屬於自己的天性、與他人不同之處,可能容易緊張卻也十分的細膩,若非專家指出孩子在生理、心理上有需要就診的問題,則父母不應過多焦慮與自責,接納孩子的性格,將育兒的焦點放置於孩子的身心健全與人格養成,並給予真誠、耐心的陪伴。 父母對孩子意義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 許多人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認為孩子應該要在自己的計劃下長成自己期望的模樣,若孩子沒有在自己的規劃下升上最好的大學、找到比別人更高薪、更優渥的工作,有的父母會焦慮的指責孩子,認為自己花那麼多心力栽培孩子,為什麼孩子最後要辜負他的期待。 近期網路十分流行一句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藉由父母來到世界上,透過父母所給予的愛、養分、環境接觸世界、認識世界,父母就是孩子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這扇窗可以是一扇陽光明媚、四季如春的窗,亦可能是一扇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窗。 而決定這扇窗所看見的風景的正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教養、價值觀,父母是否能讓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如同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導遊,打開世界的窗,耐心的陪伴孩子去領略不同的人生風景,與孩子一起走過生命的旅程。 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 面對世界的過程中總有需要勇氣的時刻,他人的欺凌、不懷好意的指責、自我生命的低潮、家人與朋友的誤解,這些都需要勇氣來面對與扭轉形勢,而在人生的第一間學校「家庭」學習的過程,父母如何塑造自我、創造自己的人生,面對需要勇氣的時刻如何鼓起勇氣,這些都形塑了孩子面對世界的態度與影響孩子是否能有足夠的勇氣面對。 因此,在陪伴孩子過程中,透過父母的愛、價值觀、愛的語言與行動,一點一滴的累積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可以是孩子在不斷挫敗後的鼓勵,與同學間因為誤會吵架後,支持孩子勇於解開誤會的行動,透過日常小事中交給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 孩子認識愛的開始 父母是孩子認識愛的開始,父母如何對待彼此,對待自己的父母與兄弟姐妹都影響著孩子最初對愛的認知與感受。父母是否對待彼此真誠、願意溝通,是否對自己的父母時常噓寒問暖、經常聯絡探望,與兄弟姐妹是否經常保持著熱絡的聯繫都形塑孩子對愛的理解。 孩子必須過孩子的生活,父母必須過父母的生活尼采曾說:「你要搞清楚,你的人生劇本不是父母的續集,不是子女的前傳,不是朋友的外篇。」父母必須意識到孩子是與父母截然不同的個體,並非要來完成父母未竟的理想與期待,孩子做得好時,給予孩子鼓勵,孩子做不好時,不用過於苛責與焦慮。 讓孩子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經歷自己獨特的生命風景,父母自己的夢想、願望與期待,則由自己一點一滴的去開拓與完成。 結論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說明書,他們也許活潑好動,也許安靜細膩,並且性格會隨著時間的堆疊,變得不再單一,而是更加豐富有層次,因此,父母不必太過擔心孩子的性格,認為孩子的性格會造成問題,而是要將焦點放在對於孩子的人格養成與身心健康。
天下沒有不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但是在希望孩子能創造耀眼美好的人生道路時,切記不要忘了雙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父母過父母的生活,在情感更加緊密的同時,讓迪此都能成為互相尊重的個體。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