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兒祕訣:幼兒園階段孩子教育與發展的黃金關鍵 !(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都希望能讓孩子有美好的成長過程與良好的學習感受,本篇將從好習慣的養成、創意與想像力、情緒管理與社會技能等層面帶您認識幼兒園的黃金發展關鍵。 一、培養幼兒園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許多父母經常疑惑,孩子在家睡午覺都愛睡不睡,玩到累了不管父母有沒有要出門倒頭就睡,父母感到既好笑又無奈,以為小孩的作息很難把握時,卻聽到幼兒園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都很自動自發睡覺、自動自發的起來,幼兒園老師到底有什方法能讓孩子培養規律的作息呢? 幼兒園有固定的飲食時間、動態性的肢體韻律活動、靜態的勞作學習活動,這些活動的安排有一定的原則,如早上到校必須吃早餐,接下來是一些較動態的活動肢體活動,讓孩子跑跑跳跳盡情地動,動完之後為補充體力的小點心時間,到午餐之前接續的活動以靜態為主,並在午餐時間放較沉靜的音樂,讓孩子靜下來準備午睡。 幼兒園除了設計適合幼兒的作息,讓孩子能盡情發洩體力的情況下,又能跟著老師安排的活動節奏進入午睡,幼兒園還有強大的群體學習作用,孩子在學校為獨立的個體,他們在上幼兒園中試著跟著大家的步調希望能融入群體,對於他們養成規律的作息也有很大的作用。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衛生與整潔習慣是許多父母家中的難題,有的孩子愛吃糖又抗拒刷牙、襪子脫掉塞成一團亂丟、手沾到髒污隨意抹在衣服上等等,你知道嗎?這些不好的習慣是可以透過「事先練習」、「遊戲」、「故事」等方是來改善的喔! 在幼兒園裡,老師會將刷牙、洗臉、穿衣等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習慣融入樂曲,幼兒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搭配肢體唱歌跳舞,例如歌詞有刷牙時搭配手做刷牙的動作,不僅發展他們的聽覺與動覺,在過程中,也強化了他們對這些習慣的認識。 父母也可以選擇相關主題的繪本與孩子一起閱讀,藉此幫助孩子認識這些好習慣的重要性,「事先練習」、「不斷提醒」是幫助孩子慢慢養成的好方法!像是孩子在玩娃娃時可以請孩子幫娃娃刷牙與擦手,孩子飲食完時跟孩子預告等一下要刷牙等等。 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幼兒園如同小型社會,孩子必須尊重他人才能在其中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是這時期的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時期,要如何讓他們了解「尊重」的意涵呢? 其實只要經常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就能慢慢養成他們尊重他人的習慣喔!孩子有時候會嘲笑別人、未經主人同意就將他人東西拿走隨意插嘴說話,這些時候就是教導孩子「尊重」他人的好時機,千萬不要直接對孩子破口大罵,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理由,以及如果調換立場他的感受是什麼呢? 二、幼兒園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 幼兒園是孩子進入社會的第一步,相較於其他學習階段整日坐在課堂聽講的學習模式,幼兒園更注重以及期望能啟發孩子的感官、更多的去活動孩子的肢體,遊戲、積木、桌遊、舞蹈、簡易樂器,這些都是幼兒園會運用到的學習資源。 Neil Fleming提出四種類型學習風格,包含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與動態型,意即透過某種學習方式能達到較有效的學習成效,如視覺型的學習者適合使用觀看、閱讀、手繪圖等學習方式,亦有可能不受哪一型態的限制,是既可以使用視覺也可以透過聽覺學習的綜合型學習者。 由於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不一樣,有的孩子傾向聽講就能學會,有的孩子則需要搭配觸覺、動覺、視覺、聽覺等不同的刺激,而幼兒園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孩子不同的感官都得到刺激,對於其學習的感受與成效會有提昇的效果,當孩子有所感受就會激發他的創意與想像力。 組織各類藝術活動 幼兒處於感覺運動期,以感官探索世界,Hargreaves(1986)指出:孩子在嬰兒時期就會自發性的歌唱,隨著年齡與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會將他們聽過的歌曲片段融入自發性的歌唱中,如將小星星的歌詞改編成其他內容。 Lowenfeld和Brittain(1987)指出幼兒天生就喜歡創作塗鴉、摸索各式各樣的物品,透過藝術創作的活動,幼兒的感官被啟發,同時幼兒的大小肌肉、認知、語言與情感都在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發展。 而幼兒園透過遊戲的方式,如撕報紙、顏料滴流、線條與色塊創作、黏土陶土創作以及打太鼓、肢體音樂律動、即興律動等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將藝術融入孩子的生活,除了幫助孩子身心發展,也在過程中鼓勵孩子自由想像與發揮創意。 鼓勵孩子提出新奇的想法 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透過遊戲式的教學,用孩子的語言與視角與孩子對話,藉此幫助孩子學習,而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其實不斷地觀察孩子適合的學習方式,並小心地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鼓勵孩子能更勇敢地表達想法。 如達克羅茲教學系統中將音樂與肢體連結的課程裡,老師會在課堂裡不斷與孩子生活情境連結,並引發孩子不斷思考情境中的可能性與肢體的更多變化,除此之外,在孩子嘗試運用肢體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想法時,老師會給予孩子肯定與不斷鼓勵。 幼兒園老師亦會營造和諧、鼓勵發表想法的班級氛圍,透過有技巧的與孩子問答引導孩子擴散思考與自由聯想,鼓勵孩子尋求各式各樣的回答,並注重孩子的獨特性,讓孩子在保有學習樂趣的同時激發創造力。 三、幼兒園孩子的家庭教育建立親子關係 幼兒在成長初期語言能力還在發展中,但是對於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情緒、面部表情與話語已能有所感受,因此父母與孩子對話時必須將其視為獨立的個體,給予其尊重、對於其情需與需求給予回應。 幼兒處於需要依賴父母照顧與養育的階段,且心智仍處於發展階段,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需要改善的行為或是需要轉化的想法與觀念,父母應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來教養孩子,即針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改善的要求而非人格的批評。 經常擁抱、專注地聆聽與對話、開放式的溝通對於建立安全依附的親子關係亦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追求雙贏的親子關係,即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與孩子一起找出問題與可執行的解決辦法,而非在孩子犯錯時一昧指責。 家庭教育的角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曾言:「儘管社會急速變遷,家庭仍是人類所需要,而且必要的。」、「家庭教育的內容超越一般的培養、傳授、訓練、輔導,它是『生命的分享』。」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一言一行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養成孩子人格特質的重要地方,包含父母的性格特質、管教方式、角色示範、人生哲學等等。愛抱怨的父母也會有愛抱怨的孩子,而有的父母以死板的行為標準要求孩子或是以縱容、獨裁、權威等方式來管教孩子,這些都會在不自覺間影響孩子,甚至影響孩子以相同方式教育他的孩子。 父母應合理的、正面的及適度的教導孩子、幫助孩子,對於孩子的問題和需要應有充分的了解並配合其發展調整應對方式,相信能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 合理分配家務 幼兒雖然身高與肌肉都還在發展中,但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亦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父母可以讓孩子從一些簡單的動作做起,如將髒衣服放入洗衣袋並丟入洗衣機、自己摺自己的衣服並擺放至衣櫥、將碗放入水槽等等,在過程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獨立自主的能力與主動分擔家務的態度。 四、幼兒園孩子的情緒管理教導孩子表達情緒 教導孩子表達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喔!餓了、不開心時哭鬧與生氣是本能,而好好表達情緒是可以透過後天習得的喔!情緒背後可能有許多原因,有可能是不喜歡今天穿得衣服、同學搶走我的玩具、午餐的飯吃不完等等,但是處於情緒當下的孩子不見得能完整表達感受與原因,這時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在《聽寶寶說話》一書中,作者推薦讀者可以使用情緒圖卡與情緒繪本來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情緒圖卡可以用顏色來代表情緒或是畫上表情來代表該情緒,在平時親子互動時,父母即可拿出圖卡與孩子互動,並使用「我覺得我很...(情緒),因為...。」的句型來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與辨認情緒的來源,而情緒繪本則是幫助孩子以故事中的情境來認識各式各樣的情緒。 教導孩子調整情緒 表達情緒是調整情緒的第一步,當情緒有抒發的出口才有被平撫與調整的機會,當孩子處於情緒的高亢狀態下,應先給予其安撫,可以請孩子深呼吸,將快速的心跳與繃緊的肌肉鬆懈下來在近一步引導孩子調整情緒。 教導孩子調整情緒應在孩子處於冷靜狀態下,當孩子冷靜時才能以客觀的角度看待事情的發展,而父母給予孩子在情感上的支持的同時,應與孩子思考面對此情緒與引發情緒的原因的解決方法,或許孩子還是經常會有許多情緒感受,但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面對、表達與調整,孩子會越來越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 給予適當的關愛和支持 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孩子情緒管理的基石,權威又嚴厲的教養或許能將孩子培養成頂尖名校的畢業生,但絕對不是培養高情緒力的孩子的長久之計,讓孩子在關愛與支持中成長,請相信有品質的愛與支持是孩子生命中最強大的養分。 五、幼兒園孩子的社會技能培養教導孩子禮貌待人 孩子經常看到人都不打招呼、不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嗎?禮貌教育就在生活中,請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在家中起床時、用餐時、父母接送時就是練習的好機會,引導孩子說早安、吃飯時請父母長輩來吃再開動、上下車時謝謝父母的接送等等。 接下來就是外出的禮貌訓練,在家中父母可以先預告孩子今天會遇到的對象,而孩子可以如何打招呼、應該如何稱呼對方、遇到對方時可以如何與之互動等等,此外,也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他,當孩子表現出禮貌的態度時,父母應給明確而具體的肯定與讚美。 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一種協作的精神、服務的精神與意識到群體價值的精神,幼兒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有需要合作的學習,如掃地時一位同學拿掃把一位拿畚箕、做勞作時一位同學負責剪紙一位負責塗膠水等等。 此外,還會有許多團體的遊戲與課程,如同學排成一列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全班一起跳舞與打鼓等等,這些過程不僅是因為孩子的身體尚在成長中無法獨立完成,還是因為在過程中可以透過互相配合、妥協或是發表意見來增進團體意識與合作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正是團隊精神需要的重要能力。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孩子尚處於自我中心階段,經常會有許多父母不能理解的問題,如為小狗有四隻腳卻沒有手而著急、看到路邊有陌生人的腳踏車倒了卻因為是陌生人的而不能幫忙扶、不能穿最喜歡的彩虹襪子因為昨天穿完拿去洗了等等。 這些讓父母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其實都來自孩子的自我中心,他們需要教養與教育來拓展認知,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正是幫助他們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當孩子因為最喜歡的襪子昨天穿過今天不能穿而著急時,可以教導孩子因為襪子需要清洗因此不能連續穿,或是請孩子請父母在採買襪子時幫他買特定的款式。 這正是透過增加孩子的認知廣度與教導孩子可行解決辦法來幫助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看似瑣碎,卻是累積孩子日後面對各式各樣問題的養分,所以請各位父母與孩子一起累積客觀思考問題、以行動解決問題的肥沃養分吧! 結論教育無小事,願此篇文章能為各位父母帶來助益!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