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運動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提升身心健康的實用指南讓孩子每天都有足夠的運動量,透過運動提升他們的身心健康是許多家長的期望。本文將提供具體且實用的方法,討論為什麼運動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智發展如此重要,如何將運動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一、運動對孩子身體健康和心智發展的重要性運動與身體健康:為何運動對孩子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第一,運動可以促進骨骼以及肌肉的發育,透過運動,包含抓取物品、爬行、跳躍、跑步、打球等,孩子的肌肉得到訓練的機會、生長板接收到刺激,孩子的身高得以成長、腿部肌肉變得有力而強壯、各式各樣的手部細微動作也變得更加協調。 再者,運動可以有效的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如除了一般地朝前方跑的跑步,有時候以螃蟹走路的橫向方式跑步可以促進孩子的協調能力與反應能力,而如網球、籃球等運動必須在過程中不斷用眼觀察則提升了孩子的手眼協調,平衡木、單腳跳躍則增強孩子的平衡能力。 而現代生活中處處充滿導致肥胖的精緻澱粉與速食,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孩子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也能較好的預防並將體重控制於健康的範圍內,此外,運動過程中大腦所產生的內啡肽與多巴胺有助於降低壓力與焦慮的情緒。 運動與心智發展:運動如何助力孩子的心智進步? 運動是一種「當下的、立即性」的活動,如在打球的過程中,孩子必須立即性的判斷該如何接到球、球的方向在哪裡、該以怎麼樣的方式將球打出等等,是一種非常講求專注的活動,而定期參與這類型的活動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與反應能力。 此外,運動過程中必須立即性的對局勢作出判斷、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與隊友如何配合,以及下場後與隊友一起檢討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還有更好的應對方法嗎、還有哪些方面是訓練中可以補強的呢,這些過程與思考都強化的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反思能力。 在與隊友的互動、團體共同追求相同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與隊友產生分歧、爭吵,面對競爭亦可能感到壓力與畏怯,當然也有可能在過程中與隊友培養出一份強大的默契,而這些難過、歡喜、受傷的感受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個體必經的路。 運動與日常生活:運動為何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定期、規律的運動可以維持孩子的健康與體能,運動的過程中會促進血液循環並增加氧氣、營養物質的運輸並排出身體中的毒素,心肺功能在過程中亦會增強,對於孩子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活動力、耐力、有精神的學習力都起到很大的幫助。 運動除了對身體健康有益以外,對於紀律與時間管理也有所助益,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對於自己較有效能感,且由與體力、精神除與較佳的狀態,身體在執行大腦給予的任務時教部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有較好的紀律與時間管理能力。 運動對於心理素質的改善與穩定亦十分重要,吃巧克力、追劇與運動一樣都可以使大腦分泌多巴胺,但是運動到達某一程度時大腦才會分泌內啡肽,是吃巧克力與追劇所無法獲得的,而內啡肽與愉悅與幸福的感受有著莫大的關聯。 二、如何將運動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選擇適合的運動:怎樣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運動? 首先,父母可以先詢問孩子對哪些運動感興趣,有的孩子特別抗拒要下水的活動,而有的孩子則對於有速度感的運動如直排輪等特別懼怕,而運動是為了讓孩子身心發展更健全,因此,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並抱持著鼓勵孩子參與的心態。 接著,應該考慮孩子的生理發展、年齡以及體能的狀況,選擇適性的運動可以促進孩子的生理發展與提高孩子的體能,除了適性以外還應適量,如即使在孩子適合騎自行車、游泳的狀況下,也不能在短時間內要求孩子一下騎五公里、游三千公尺。 最後,父母在為孩子選擇適合的運動時應考量多樣性與生理的平衡,長期、單一的運動項目可以幫助孩子更深入這項運動且有得心應手的運動技巧,但是長期、單一的運動可能會導致某部分過度使用,因此需要其他的運動進行平衡。 創建有趣的運動活動:如何讓孩子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增強身體健康和心智發展? 將運動遊戲化是一個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玩樂的樂趣的同時亦能達到提高體能與心智的方法之一,如在孩子溜直排輪的場地排上圓圈、設置需跳躍的小障礙、要求孩子限時完成,透過設計將運動過程遊戲化,可以幫助孩子更投入於運動中。 以團隊形式進行運動以及與家人共同參與運動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如籃球、足球、羽毛球、騎自行車等運動都適合多人參與,當運動是團體共同的活動便形成一股凝聚與約束的力量,團體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到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就必須參與團體運動,也較不容易輕易因為各種原因而放棄。 此外,營造一個安心的運動氛圍,並且在運動過程中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回饋與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孩子對於運動的感受是正向的、感到有意義的,孩子才會在未來長遠的人生中繼續保持運動的習慣。 三、家長在孩子運動中的角色家長的角色:作為引導和激勵的角色 家長應根據孩子的興趣與能力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在過程中傾聽孩子自身的想法,並適時提供、拓展他們對不同運動的認知與想像,並陪孩子了解不同的運動、討論要參與或嘗試哪些運動。 此外,父母應提供孩子參與運動所需的資源以及支持,包含購買運動所需的配備、報名相關課程或是接送孩子等,以及非常重要的是:安排與孩子一起參與這些活動的時間,聆聽孩子在運動過程所感受到一切。 激發孩子對於運動的興趣並不難,但要讓孩子將運動變成一項終身的好習慣卻不容易,下雨天、大熱天、球拍壞了、期末考太累了等,這些都是不運動的理由,要孩子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需要父母以身作則並持續鼓勵孩子。 家長的參與:透過親子運動,加強與孩子的連結 親子一起參與運動能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與增強家庭凝聚力,根據For All Health大家健康網指出:最適合親子一起的運動包含籃球、足球、排球、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也可以在旁邊給予指導,而親子一起的運動最好能規律與且每次的時間不宜相隔太久,如此才能維持親子間的互動並達到一定的運動量。 此外,營造積極運動、健康意識的家庭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是全家固定吃完晚餐一起到戶外散步或是每個月的某個禮拜的週末固定全家一起去爬山等等,在過程中不僅讓孩子習慣生活中有運動的活動,亦讓忙碌的家庭成員能有更多互動與情感交流的時間。 最後,應注意運動的選擇應適性與適量,尊重孩子對於運動與否與運動量、運動時間的選擇,父母給予正面的支持與鼓勵的同時必須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主權與個體的差異,對於運動量、運動的激烈程度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四、實施策略與效果評估實施策略:如何有效地將策略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父母可以安排一個明確的運動目標或計劃,如孩子一週至少要運動幾分鐘或一週至少要運動幾次,且最好是固定的時間、執行方式與運動,如週一就是有氧體操、週三就是打羽球、週末則是騎自行車等,有固定的型態可以讓孩子有清楚的規則可依循,對於養成長期的習慣也較有幫助。 與孩子一起參與運動且引導孩子設置自我獎勵機制也是重要的策略之一,父母的參與、同在對於孩子來說意義重大,父母是他們效法的榜樣,而當父母積極投入時對於孩子來說是強大的動力,父母可以請孩子在他的專屬日曆上做標記,當那天有完成運動就可以畫上一個圈,而隨著時間累積,孩子看見有痕跡且不斷在累積的紀錄會更有動力繼續運動。 最後,經常觀察孩子在運動時的狀態並根據孩子當下不同的狀態做調整,包含孩子是否樂在其中?運動配備是否仍就適用?孩子是否能跟上目前的運動強度?關注孩子在過程中的體驗並為孩子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效果評估:如何評估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智發展的進步? 首先,父母可以觀察孩子的生理指標與狀態,如孩子之前爬三樓樓梯就氣喘吁吁,但隨著運動習慣的培養,爬樓梯已經不會喘,亦或者孩子的體態、肌肉線條有所改變,身高隨著每天跳繩有所成長、體重有所下降等。 此外,亦可以測試以及觀察孩子的協調性、柔軟度、耐力等,長期、規律的運動習慣會讓身體在這些方面都有所提升,也許只是一點點、肉眼幾乎觀察不到的程度,如孩子從半跑半走才能完成一公里的路程轉變為可以全程奔跑,即使是一點點都是身體在進步,而身體進步的同時,孩子的耐力、意志力、自我管理能力都在進步,這就是心智的成長。 最後,父母可以請孩子記錄下自己每次運動的感受,若是長期、規律地去運動一定會隨著時間的累積而有不同的感受,當孩子隔一段時間再回顧之前運動的狀況與感受,會發現同樣的距離、時間,運動的狀態已經變得輕鬆許多,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處於進步的狀態會更願意繼續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 結論Michael Jeffrey Jordan曾言:「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希望運動能為各位父母與孩子帶來喜悅與更加良好的親子互動。
數位時代的育兒挑戰:如何平衡孩子的線上和線下時間?在數位時代,如何平衡孩子的線上和線下時間是每個家長都面臨的挑戰。本文將提供一系列實用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家長有效地管理和平衡孩子的線上和線下時間。 一、數位時代與孩子的生活數位時代的來臨:孩子的生活如何改變? 數位時代來臨,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生活最顯著的改變便是學習的方式,學習的管道不再是只能到圖書館一本一本的查閱想要學習的知識內容,也不再是只能透過老師學習,圖書、音樂、文獻的數位化,線上同步與非同步課程不斷推陳出新,各式各樣輔助學習的APP以及影音頻道,都是與父母所處的童年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 而社群媒體的使用越來越普遍、資訊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與存取以及何時何地都能即時通訊也影響、塑造了當代孩子有別與以往的生活風貌。他們自然而然地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想法與照片,和家人、朋友使用社交媒體來聯繫與關心彼此的生活,也不斷受到社群上各式各樣的人吸引與影響,數位為他們帶來便利與新穎的娛樂方式,也為他們帶來區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課題。 此外,現階段許多數位技術、平台已十分成熟,每個人都能自由的發表自己的創意、作品、關點並收穫自己的粉絲,發表言論不再只能是在特定的場合或擁有特定的身份,每個人都擁有被他人看見的機會,但同時也存在著個人資料安全的隱憂。 線上世界的吸引力:孩子為何愛上網路? 網路世界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內容對孩子來說如同新奇又神秘的玩具,吸引孩子在不知不覺間投入其中,最新的線上遊戲、最熱門的流行歌曲、漫畫、電視劇都能在網路找到,豐富的視覺畫面搭配上強烈的聽覺效果為孩子帶來了沈浸式的感官體驗。 而網路遊戲、社群媒體允許孩子建立虛擬的、理想的身份,他們可以選擇性地展現屬於自己光彩照人的一面、分享自己最驕傲與動人的模樣,甚至可以分享屬於自己幽微的心事,虛擬身份讓他們感到安心並在其中獲得認同感與自我價值感。 此外,網路平台中的社群、遊戲與查找資料的即時回饋性,包括發文後獲得點讚、粉絲的累積與留言、遊戲中每個小闖關所獲得的獎勵,這些即時的回饋都不斷增強著孩子使用網路的行為並為孩子帶來與線下世界截然不同的成就感。 線下活動的重要性:為何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實體生活? 網路世界為現實生活增添了豐富性與便利性,然而人與人直接面對面的交流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體驗,因為無論網路世界如何精彩,每個人最終都必須面對自己現實生活中的人生,而與人交流所包含的眼神接觸、臉部表情地觀察、肢體的接觸與展現以及情感的交流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而實體的活動經常需要孩子「動起來」,包涵主動去做出行動與選擇的「動」與參加戶外活動、培養一項健康的運動習慣的「動」,這兩個「動」是現實生活之必要且仰賴父母幫助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與能力,父母應多注意避免孩子久坐造成的姿勢不良與健康風險。 此外,即使網路世界有多麽豐富精彩,一個健全的成長過程亦需要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其多元的刺激以促進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如對於事情長久的實踐力、行動力,對於生命的包容度與寬容度,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為孩子培養起來。 二、如何平衡孩子的線上和線下時間管理孩子的線上時間:設定規則與引導適當使用 建立明確的時間限制與使用規則是最重要的一步之一,唯有建立限制與規則父母才有明確的原則可以教養孩子,而孩子因此才有明確的使用準則可遵守,接下來才能有良好的使用氛圍與健全的使用方式。 而有意識的關注與參與孩子使用網路的時刻亦是很重要的,了解孩子瀏覽的網站、使用的社群媒體以及線上遊戲,與孩子討論這些內容吸引他們的地方與使用時的體驗,且勿用果斷、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什麼東西就是不能玩,而是在過程中與孩子一起篩選、討論並提醒孩子注意網路安全與即使是虛擬世界仍以注意自身的言行。 此外,父母以身作則的向孩子展現應如何使用網路與如何管理使用與非使用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而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是一件一輩子的功課,千萬不要做「只許州官放火」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規矩的使用網路、數位設備時自身卻不分時間與場合的使用。 增加孩子的線下時間:鼓勵實體活動與親子互動 孩子天生就是喜愛父母、喜愛充滿和諧氛圍的家庭活動的,他們不是天生就會受到網路世界吸引而忽略現實生活的,鼓勵孩子充實實體生活仰賴父母的引領與實踐,孩子天生就有善於發現美與善於觀察的雙眼,然而如何健全的、多元的探索這個世界需要一個好的引導者、陪伴者的領路。 郊遊、遠足、手做運動、打拳、畫圖、學習一項樂器這些活動都很充實實體生活的好選擇,關鍵是父母能不能真正投入的陪伴孩子於其中?是否在這些活動中保持與孩子持續對話的心?當孩子受挫、不願繼續參與這些活動父母如何陪伴孩子成長之餘不讓孩子因為挫敗而封閉繼續探索世界的那份好奇的心? 除了家庭中的活動,父母也可以多鼓勵孩子參與校園、社區所舉辦的小志工、夏令營、社團等活動,離開家人去創建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對於健全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累積挫敗的經驗、無意義的對話,為自己找到有意義的、健康的人際關係是現實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事情。 教導孩子時間管理:培養自我調節的能力 年齡較小的孩子需要家長為其制定一個又一個非常小的計劃,以安排他們適合他們的較短的專注力的活動方式,並在過程中提醒他們與幫助他們理解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優先順序,在過程中父母一定會有覺得孩子不受控、提醒後還是不遵守的惱火時刻,請保持耐心,孩子會慢慢的成長與改變的。 隨著孩子年齡與心智的成長,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我監督與自己對自己的時間進行管理,如請孩子思考有哪些任務是急迫且重要的、哪些是急迫但不重要的、又有哪些是不急迫也不重要的,區分出來後與孩子一起思考要怎麼分配有限得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呢?而在過程中是否有認真執行呢? 除此之外,鼓勵孩子自我管理、自律、自動自發的努力亦是在培養孩子自我調節時父母的重要任務,「最好的教育時機是在孩子做對的時刻」,養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是「我是有時間管理能力的、我是自動自發的、我是能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務的」。 三、家長在平衡孩子線上和線下時間中的角色家長的角色:引導、監督與示範 家長對於孩子平衡線上及線上時間的引導、監督與示範是非常重要的,引導的初衷應是「關心」而非「限制」,孩子與父母都不喜歡被強制規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因此,請以關心為引導的起始點,開啟與孩子討論線上線下活動如何平衡的溝通。 此外,監督並非「拘束」孩子,而是有意識提醒孩子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包括注意使用的時間、姿勢以及瀏覽的內容與言行舉止,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像是隨侍等待著他們犯錯並要指責他們的問題。 示範可說是最重要的一環,當父母良好的示範自己期望孩子表現的樣子便起到了正面的效果,甚至比不停地對孩子管教還有效,反之,若父母自身都沒有做到又不停地對孩子要求東要求西,反而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立與衝突。 家長的數位素養:以身作則,展現良好的數位行為 「數位素養」即是一種使用數位設備的能力,包含在使用時展現良好的使用禮儀:不隨意在網路上辱罵人,面對龐雜的網路資訊能有意識的篩選而非照單全收,善用數位設備與網際網路的便利性時不過度依賴與沈迷。 這些層面都是父母希望給孩子使用數位設備與網際網路時孩子能養成的好習慣,而在不斷檢視孩子是否有做到這些方面之前,父母應先要求與觀察自身是否具備這些數位素養,父母在約束自身行為的過程中也會帶動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與孩子一起學習: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時代與科技永遠在不斷前進,父母生於科技與數位逐漸崛起的時代,而孩子一出生即是數位時代,保持著好奇的心,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要輕易熄滅了想要探索世界的心情,孩子在成長,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營造父母與孩子共同前進的家庭氛圍。 結論數位設備、網際網路可以是生活的娛樂與助力,亦可能使人沈迷其中忽略現實生活,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它們,希望本文能為各位父母帶來助益!
培育孩子創新思維策略:鼓勵孩子的創意與解決問題能力創意思維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技能,對解決問題以及未來技能的發展都有莫大的幫助。本文將提供一系列實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與策略,幫助家長透過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鼓勵並培養孩子豐富的創新思維。 一、鼓勵孩子挑戰與嘗試鼓勵孩子多元思考 彼得·考夫曼在其著作⟪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錄⟫中提到為什麼人需要多元思考時引用了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如果你手上只有一把錘子,你會將所有事物都當作釘子來對待。」當我們將思考侷限於單一角度,我們也只能用單一狹隘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鼓勵孩子多元思考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多元思考的基礎是什麼呢?是不分界線與學科的學習、是一次又一次開放且真實的對話、是去經驗複雜的問題並嘗試以更好的方式去解決、是在扎實的學習中以更廣的角度看待事情的可能性,這對父母與孩子來說都是一項長期與需要不斷深入的任務。 上述是父母可以培養孩子多元思考的幾個方面,千萬不要以空洞的方式要孩子「自己想、自由發揮」,多元思考立基於先備知識以及父母、老師有意識的帶領,請以可操作性的語言來引導孩子,父母在過程中也需不斷接收新知識與學習,如此一來才不會受到單一想法的局限。 提供開放結果的活動與遊戲 兒福聯盟在⟪2022育兒現況暨疫情後親子遊戲趨勢調⟫一文中指出:「『遊戲』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與權利,遊戲玩得好,能提供孩子成長養分,促進兒童健康、心理、情緒、社交和認知發展。」而在高鵬家、陳渝苓所撰寫的⟪遊戲與兒童發展之關係論述― 理論與實際⟫一文亦指出:「兒童藉由遊戲去學習與體驗成人角色與職業,學習未來如何實踐以後的生活及需要的技。」 孩子在遊戲中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透過幻想激發孩子的創造能力以及心智能力,遊戲對孩子來說是一項既自然又嚴謹的任務,當父母參與孩子的遊戲時,孩子會有更穩定的安全感,但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應避免干涉,應讓孩子以他的視角進行思考。 遊戲除了是能幫助發展孩子的心智的工具,還是孩子滿足好奇、探索、挑戰等慾望的重要途徑,孩子在過程中透過假裝遊戲、角色扮演各式各樣的人物,學習與他人應對的能力、適應與社會規則相符的價值觀,更在過程中降低自我中心以及刺激思考。 二、創造有利於創意發展的環境塑造充滿創新元素的生活環境 為孩子塑造充滿新元素的生活環境即是一種幫助孩子建立文化資本的概念,根據教育百科的解釋,文化資本是「指個人具備知識、觀念、行為等文化資源的多寡,因為這些資產的多寡會影響個人的生活、成長與發展,因此可視為是個人的一種資產與財富,與金錢、社會地位等資產相提並論。」 而如何為孩子塑造充滿新元素的生活環境呢?其實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是創造新元素的所在,與孩子一起吃從前沒吃過的東西、嘗試將衣服做不同的搭配、平常總是父母自己開車偶而帶孩子去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等等,若父母能用發現新事物的眼光看待生活,那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會有一雙善於發現新事物的眼睛。 此外,社區附近的圖書館、各式各樣的音樂會與舞台劇,這些都是能給予孩子大量文化刺激的地方,充滿新元素的生活環境立基於健全的家庭溝通與即使孩子跌倒仍鼓勵孩子自由飛翔的父母,擁有飽滿的心靈是願意敞開心胸了解世界前提。 接觸多元化的教育資源 讓孩子接觸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即是一種讓孩子不分學科、沒有界線的學習,觸類旁通而能融會貫通、建立跨領域的學習能力已是當代不可避免的趨勢與不可或缺的能力。 父母如何在生活中落實孩子的多元化教育呢?在學習時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慢慢地拓展孩子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如父母與孩子一起聆聽樂曲⟪鬥牛士進行曲⟫時,可以讓孩子先熟悉樂曲,並使用搭配的繪本講解樂曲的故事背景,以及連結樂曲背後的西班牙文化等等。 此外,有意識地觀察孩子的學習風格並利用孩子的特質來為孩子挑選多元化的教育資源亦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孩子擅長讀寫,而有的孩子用動覺、視覺或聽覺的方式能學得更好,因此,提供孩子多元的學習方式,運用其擅長的學習模式的同時亦刺激其他學習方式的提升。 三、引導孩子建立獨立與批判性思考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父母該如何教養孩子才能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呢?父母可以使用「問題導向」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的教養方式已不夠用,不如與孩子討論「他想以什麼方式捕到魚?」 「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包含三步驟:「評估知識」、「獲得知識」、「分享知識」,父母與孩子先了解自身已有的資源知識有哪些,而還需要增加什麼能力、改變哪些部分,接著進行實際操作,並分享實際操作與設定方法之間的差異、討論出可以改善或是哪些部分是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此外,父母在過程中可以問孩子「那你想要怎麼做?有什麼地方需要我幫忙?」或是「對於你的狀況我已經清楚的了解,接下來你你想怎麼做?我可以怎麼幫忙你?」以共情式的、要求孩子對於問題給予回饋的方式對話,並以孩子的處境為中心思考,而不是對於孩子的問題加以批判。 鼓勵孩子自我表達與獨立思考 「啟動自主學習力,多元素養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思考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思考為什麼重要?」這是一段寫於愛安野光雅的著作⟪思考的孩子⟫推薦處的一段話,獨立思考對於當代的孩子為什麼如此重要?獨立思考究竟是什麼? 安野光雅表示:「思考,就是生活。大家聽到『思考就是生活』這句話,應該會感到一頭霧水吧?舉個例子,『思考晚餐要吃什麼』很不簡單,而『思考孩子的教育』,更是一件大事。」思考我們要做出什麼選擇與決定,並作出行動。 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為自己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與行動,才有了不輕易被旁人左右的自我,而有了自我才有了自我表達的底氣,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不斷地傾聽孩子,鼓勵孩子「想想看」、「說說看」,培養孩子自我表達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家長角色的重要性家長以身作則,展現創意思考 家長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父母的一舉手、一投足孩子時刻都在模仿與學習,父母不能只是一昧的要求孩子這個好、那個好,孩子做不好時就對孩子說誰叫你不認真與懲法孩子,而孩子做得好時則視為理所應當。 父母應以身作則,不斷地學習,學習如何教養孩子、與孩子溝通,希望孩子能展現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反問自身這份能力是否是自己具備的,是否能將這份能力運用與生活中,而不是急切的要孩子馬上擁有那些能力。 這對父母來說或許十分艱難以及辛苦,但是請相信有願意不斷成長、終身學習的父母,才會有不斷成長、終身學習的孩子,同時父母在感受到艱難時,也會意識到學習創造力與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沒有速成班,而孩子已經不簡單。 透過親子互動引發孩子的創新思維 哪些親子互動的方式可以引發創新思維呢?包含上述所提到的問題導向的教養方式,父母藉由向孩子提問、鼓勵孩子提問,以開放的方式聽孩子怎麼說、問孩子想要怎麼做?還有更多可能性與解決方法嗎?來激發孩子思考。 營造一個不怕說錯、友善、尊重與包容的親子對話分為亦是引發孩子創新思維的關鍵,孩子在舒適與安心的狀況下更能獨立的思考以及更願意為自己表達,甚至,孩子願意調整與轉換原先的觀點與框架,而不是必須過濾不能與父母說的內容而導致將對話停留在防備中。 上文有提到的提供孩子多元的教育資源與學習方式,以及鼓勵孩子挑戰與探索都是增進與引發孩子創新思維的方法,此外,透過與孩子一起活動、合作的體驗,如一起製作食物、手工藝品,一起完成家庭規矩的制定亦是引發孩子創新思維的好方法。 結論教養是一項長期、終身、深入的行為,需不斷自我修正與自我精進,從來沒有速成班,然而須注重策略與方法,並且無論父母希望孩子成龍還是成鳳,有品質的愛與溝通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兒童性教育重要性:提供正確的性知識教育在現今的社會,性教育已不再是禁忌的話題。對兒童來說,接受正確的性知識教育是提升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性教育是教導兒童關於人體生理、生殖健康、性行為的責任以及性別平等等議題。 一:兒童性教育的重要性針對兒童性教育的必要性 「為什麼哥哥有小雞雞我沒有」、「為什麼長大了就不可以跟爸爸一起洗澡?」、「為什麼媽媽有那麼多毛?」各位父母是否曾被孩子問過這些問題呢?被問的時後各位父母是只能一臉尷尬的閃避問題呢?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強調孩子在六、七個月大就能分辨出與他對話的人的性別,對於兒童的性教育要越早越好,若父母總是對「性」有關的話體抱持閃避的態度,會讓兒童對這些話題更好奇,在只能自己偷偷摸索相關知識情況下反而有可能學到不一定正確的性知識。 提供正確的性知識教育 父母或許對該怎麼教孩子性知識、該講到什麼程度、該用什麼態度講都感到很困惑,「難道我要告訴孩子生殖器的名字嗎?」、「孩子問說他怎麼生出來的我該怎麼說?」這些問題想必是許多父母的心聲。 王宏哲強調父母應該以「輕鬆而不輕浮」的態度來與孩子談論性相關話題,因為父母怎麼談論「性」就影響孩子如何看待「性」。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父母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來輔助,像是父母可以使用繪本、桌遊等等,繪本淺顯易懂的說明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教的性知識,而桌遊則可以提供孩子有關性的情境脈絡以及應對的方式。 消除性別刻板印象,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觀 消除孩子對於性別的特定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人倡導性別平等的價值觀,但仍在許多媒體、職場與家庭中充斥著性別不平等以及性別刻板印象;傳遞給下一代性別平等的觀念刻不容緩,千萬不要以孩子還小聽不懂為由而不與孩子談論相關話題。 性別平等教育該教什麼內容?教育部指出性別平等教育應該包含「情感教育」、「同志教育」以及「性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教孩子「建立正向、平等與負責的關係」,教導孩子尊重自身與他人的身體自主權、能用適當合宜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藉由預防不當的價值觀與情感表達方式對自身或他人造成傷害。 性教育則是教導孩子有關性方面的正確知識,從男女生理的發展以及異同、到與他人性行為應注意的面向,透過了解不同性別、接納自身性別與尊重他人性別,幫助孩子孩子暸解自己的同時,也能尊重他人。 同志教育的核心是「認識差異,尊重多元」。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認識與理解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是性傾向,而每個人都無需因為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感到膽怯或自貶,也不能因為他人與自己不同而產生性跂視或性別霸凌的行為。 預防性侵害和虐待,強化自我保護能力 根據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認識兒童少年保護一欄指出:性虐待是指「任何人對兒童少年進行性侵犯、性剝削或利用兒童少年拍製猥褻之影片、圖片,使兒童少年受到身體及心理侵犯和傷害、或要求兒童從事性行為、觀看色情影片。」 而父母到底該如何教孩子預防呢?王宏哲指出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要該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碰你要經過你的同意、別人要跟你肢體接觸也要經過你的同意才可以喔!」此外,在生活中父母要幫孩子洗屁股、私密處時也要經過孩子同意,父母要先詢問孩子「媽媽要幫你洗小屁屁可以嗎?媽媽要幫你洗小秘密可以嗎?」以此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身體的界線。 預防青少年意外懷孕和性傳播疾病的風險 「可以說的秘密」2016臺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指出許多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在父母、老師、課本都沒教的情況下已經能了解有效避孕的方法,而資訊來源大部分是從同學即好朋友口中、網路與新聞媒體三個管道得知,然而在未經過濾的情況下,父母很難確保孩子學到的是正確的避孕方式。 青少年意外懷孕往往無力扶養甚至必須輟學,而對性傳播疾病的錯誤認知,更可能導致因不當性行為而被傳染相關疾病或對罹患相關疾病者產生歧視等行為,兒童福利聯盟呼籲父母應該與孩子「健康談性」,唯有孩子對相關性議題有正確認知,才能更好的預防青少年意外懷孕以及對於性傳播疾病的錯誤認知。 二:有效的性教育方法初級階段的性教育:理解自身生理變化和尊重他人 初級階段的性教育在孩子四到五歲前,在這個階段父母就要開始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以及性別,如同教導孩子眼睛是人視覺的工具,父母也應與孩子說明不同性別會有不同的生殖器官,並在教導過程中讓孩子學會區辨不同的性別。 也許孩子會問母親「媽媽為什麼你的ㄋㄟ ㄋㄟ 那麼大,跟我的不一樣?」這時父母應該如實回答孩子,告訴孩子女性的乳房會青春期的過程中發育,並在教導孩子別人要摸他要經過他的同意的同時,告知孩子他們同樣不能隨意觸摸他人,且須尊重每個人不一樣的身體。 中級階段的性教育:理解性行為和保護自己 性教育推廣者周雅淳在演講「性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中提到: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的是「別人要碰你必須經過你的同意」,而非「你要保護好自己」,王宏哲亦指出孩子那麼小怎麼懂得保護自己?以及怎麼有能力保護自己?所以現在開始請以「別人要碰你必須經過你的同意」」的方式來教孩子保護自己。 四歲以上的孩子會開始問父母自己是怎麼生出來的,許多父母心中想難道我要跟孩子分享性行為的過程嗎?還是我跟他說你是從石頭蹦出來的就好了?其實孩子並不是要知道父母性行為的過程,而是單純的想知道自己是怎麼生出來的,面對這個問題父母千萬不要覺得隨意回答就好,可以借助繪本來幫忙把那些不知道該怎麼說的性知識傳達給孩子喔。 高級階段的性教育:理解性關係的意義和責任 早熟的孩子可能在國小高年級、國中就開始談戀愛,理解性關係的意義和責任對他們來說刻不容緩,千萬不要等到他們接受錯誤的資訊、未婚懷孕才開始讓他們了解相關知識,除此之外,父母也不應該抱持著「反正以後自然會有人教他們」的心態。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為任何性行都應該建立在明確且互相尊重的同意基礎上,而性行為應該選擇合適的避孕方法,此外,怎麼樣會導致懷孕、不當的性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與疾病、性行為的正面意義是什麼,這些都是父母應該要花時間與孩子討論的話題。 三:誠實、開放並尊重的溝通態度瞭解兒童的疑問和困惑,給予正確的指導 性教育推廣者周雅淳分享自己對於性教育的認知與理解時曾說:「我覺得真正的性教育是要讓孩子知道所有的可能性,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也要彼此理解,你可以不用都同意他,你可以告訴他,如果你真的生小孩的話,我沒有辦法養兩個小孩。」 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對世界、性以及任何事情都有許多疑問與困惑,而這些疑問與困惑都是單純的、自然而然的、必經的歷程,當孩子問出口時,就是父母最好的教導時機,請在孩子問出口時,抱持誠實、開放以及尊重的態度去為孩子解惑,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以身作則像孩子示範如何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建立信任的關係 在孩子開口問父母有關性方面的問題時,他可能對這方面一無所知,亦有可能從同學、朋友、網路、新聞媒體得知相關資訊,以及從「父母的言教、身教」中得知,有的父母基於自身所處時代、生長環境中習得的教育而認為「同性戀就是不對的」、「婚前性行為就是不對的」,觀念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轉換,並且也以同樣的方式灌輸給自己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當孩子的性傾向、性行為與父母所認為的是不對等的時候,孩子在潛意識中會感到內疚、罪惡。 父母要做得事是讓孩子知道上世界存在不同的性別認知、性傾向,與孩子一起討論也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有人會有跟我們不一樣的對性的觀念與感受?」在過程中,鼓勵孩子去了解、去聽不同的意見、去搜集資料、去獨立的思考,然後選擇自己要看待事情的角度,千萬不要在孩子試圖與父母討論相關話題時,就用「小孩子說這些做什麼?」要求孩子閉上嘴。 四: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使用合適的書籍、影片和網路資源進行教學 父母不知道怎麼與孩子開口談性?該與孩子談到多深?其實坊間已有許多經過教育部、新聞局認可的優良讀物,網路上亦有許多資源可供父母來利用喔! ・適合與孩子一起看:《跟著小劉醫師,來玩性教育翻翻書》、《寶寶從哪裡來?:翻一翻‧懂更多》、《生命的故事:為什麽我沒有小雞雞》、《我的身體哪裡最重要?第一本教孩子認識身體的性教育啟蒙書 ・適合父母理解性教育:《爸媽的第一本不尷尬性教育指南: 減少衝突的70堂性觀念X性暴力關鍵對話課,跟錯誤百出的「網路老師」說bye-bye》、《不怕小孩問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 給父母的床邊故事,讓大人了解孩子,以及自己心中的孩子》 ・適合與孩子一起瀏覽的性教育影音網路資源:Amaze.org網站、王宏哲的教育寶典、健康九九─青少年好漾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青春戀習題」情境互動影片 參加性教育相關的研討會和工作坊,增加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參加性教育議題的研討會和工作坊,透過性教育專家親身講解性教育實務教養的方法,不僅可以釐清一些對性的錯誤觀念,還可以了解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教導的細節,是幫助家長更好的教孩子性教育的方法喔! 台灣性教育學會定期會舉辦有關性教育的講座與研討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等單位亦經常舉辦性教育工作坊,父母可以經常關注這些單位的活動資訊喔! 五: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合作家庭的角色:建立開放的溝通氛圍,提供適時的指導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性的地方,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認識身體、理解不同性別身體的不同、接納自身的性別,此外,父母應幫助孩子建立自己與他人身體的界線,在孩子進入幼兒園、社會時,能有意識的注意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 性別教育推廣者周雅淳表示「身體是需要練習的」,如同算數、語言一樣,不是以灌輸的方式要孩子知道,而是要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示範給孩子看、有意識的去提醒孩子,然後在開放的溝通氛圍中引導孩子思考、與孩子討論,千萬不要以武斷的方式要孩子就是要以怎樣的觀點來思考才正確。 學校的角色:設計和實施性教育課程,讓兒童得到正確的知識 如同前文提到的,教育部將性別教育分為三大區塊:性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同志教育,並將性別議題納入108課綱十九項重要議題之一,性別平等、尊重多元性別及不同性傾向的人、尊重他人與自己身體自主權都是在性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以及學校教育致力推動的性別教育內涵。 或許父母會認為學校教學科的時間都不夠用了,為什麼要把時間拿去教性教育,但綜觀社會、職場、校園,會發現不管社經地位高低、學歷高低,都有可能因為性教育、性別平等的觀念缺乏或無意識而產生性霸凌、性騷擾、性歧視等傷害人的事件,由此可知,性教育已是現階段教育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社區的角色:提供支援和資源,讓性教育成為整個社區的共同責任 現在許多社區管理委員會會與學校合作,並利用轄區衛生所、醫療院所資源,辦理性教育、愛滋病及子宮頸癌防治、家暴防治等活動宣導。此外,在夜間亦加強安全巡邏、增加死角地區的照明,確保性教育議題落實於社區的同時,讓社區成為一個安全的所在。 結論性教育建立在健康、安全和尊重的性價值觀,在此前體下促進不同性別、性傾向的人都能全面發展和幸福。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