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訴你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方法!「功課完成就讓你玩手機!」、「沒練鋼琴,就不出門了!」當別人家的孩子完成學校的課業後,又充滿熱忱的去上各式才藝,而你卻整天緊盯著孩子,循循善誘、威逼利誘,而孩子對學習還是興趣缺缺! 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身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怎麼做呢?父母用盡威脅、誘惑等等「外在的獎勵與懲罰」,希望的不過是孩子能自主學習、善用時間分配技巧、培養好的習慣,然而如何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進而自發的去學習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方法! 孩子自主學習力好處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新知識異領域的資訊唾手可得,我們經常因為過於龐雜的資訊而感到眼花撩亂,不只大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在面對每天社群軟體推送各式各樣的訊息、老師課堂上提及的知識理論、同儕分享的最新流行話題······等等,「如何篩選資訊?」、「什麼資訊是能提升我的?」亦感受到深深的茫然。 可以提升檢索、表達、反思的能力 提升檢索、表達、反思的能力正是自主學習的好處之一。自主學習是一個先設定目標、自我規劃、觀察調整最後進行反思的過程。 ・什麼是完成目標需要的資訊? ・要完成目標應該要怎麼做? ・什麼方法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目標? ・過程中有什麼地方需要調整? ・如何表達、呈現?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出於自發的想要完成理想中的目標、將學習視為自己的責任,因此更積極地探索上述的問題,透過不斷對自己提問的思考過程中,提升檢索、表達、反思的能力。 可以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好奇心與熱情讓牛頓對蘋果為什麼會砸中他產生疑問,進而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好奇重量不同的鉛球是否比較重真的會先落地,因此在比薩斜塔做了舉世聞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是對世界的好奇與對科學的熱情讓他們為科學事業奉獻一生。以好奇心、熱情為出發點,引領孩子從自主學習,進一步培養終身學的良好習慣是自主學習的好處之二。 ・為什麼?我想要知道? ・我還沒學會,我想要更深入的探索 自主學習力讓孩子不再以一句「關我什麼事?」冷眼旁觀週遭事物,而是開始提出疑問、渴望深入探索未知,進而連結自己、他人與世界,因此一切都開始與他有關係,世界不再是螢幕上冰冷的新聞;宇宙也不再只是幾張星團的照片,而是值得孩子終身去發掘與探索的地方。 孩子自主學習力方法父母在引導孩子更自發、主動的學習的歷程中,常常使用外在的誘惑、懲獎方式來增強他們所希望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但隨著時間拉長,孩子逐漸不再受到這些獎勵吸引,也不再在乎處罰,父母心中似乎都存在著同樣的疑問:「到底該如何引導孩子,才能培養他們長久的自主學習習慣呢?」 自主學習的動力從哪裡來?內在動機!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內發的動機」;個體在某種活動過程中獲得滿足與喜悅感後,這種喜悅與滿足感會促使個體繼續或加強此種活動進行的內在動力。 例如:小芬很喜歡彈琴,每當能將優美的旋律輕鬆完整的彈出時,小芬心中會感覺到喜悅與滿足,促使他更加認真練琴並願意繼續學習彈琴。 美國心理學家J.S.Bruner認為內在動機包含: (一)好奇心 (二)成就動機 (三)認同感 (四)互惠感 第一步-引導好奇心 人類渴望瞭解週遭事物,好奇心是人類最原始的內在衝動。而父母如何保護、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呢? ·當孩子有疑問時,適時引導孩子提問,並陪伴孩子思考答案的可能性。 ・當孩子有疑問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疑問。 ・讓孩子知道好奇、有疑問是沒有問題的。 ・孩子處於價值觀未完全成形的階段,父母要教導孩子資訊的篩選、價值的判斷。 第二步-增成就動機、勝任感與樂趣 成就動機是指個人與自身、他人、周遭環境互動時,內心渴望表現出有能力的模樣的需求。 例如:小芬渴望在自己練習時、家人、老師與同儕面前都能流暢的演奏音樂,當他能透過自發性的努力完成目標,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能勝任此任務且感受到樂趣、從中獲得滿足,便可提升他的成就動機。由此可知,勝任感與樂趣是成就動機的一大關鍵,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幫助孩子設定階段性具體目標,且是透過努力與引導可以完成的。 ・肯定孩子已達到的目標。 ・目標失敗時,與孩子一起找方法。 ・引導孩子與自己賽跑。 ・陪孩子發現、找到樂趣。 在陪伴孩子完成目標的旅途上,最重要的是與孩子一起練習用平常心來看待過程中的高低起伏,並在之中發現樂趣、保持幽默感、給予支持;而非陷入與他人比較的循環,因為一山總是還有一山高,與他人比較是有限的,而成長永遠有無限可能。 第三步-提升認同感 孩子傾向模仿重要他人,以父母、老師為認同楷模,學習、模仿他們的行為模式以及內在價值觀。而在認同感方面,父母所要做的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使孩子逐漸內化其個人價值體系,促進學習發展。 第四步-增加互惠感 互惠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渴望與人連結的內在衝動。父母可以這麼做: ・培養良好親子關係。 ・教導孩子與他人合作、溝通。 好的人際關係是人生最大的寶藏之一,當孩子有愛他的父母、願意引領他的師長以及與他一起成長的朋友,那將會是他探索世界、樂於自主學習的一大動力。在培養學習方法的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身心健康永遠都是一切最重要的基石。 ・面對有限的時間,教導孩子不應繁重的課業、才藝練習而忽視了飲食與睡眠的重要性。 ・面對瓶頸、挫折,陪伴孩子一起練習調適、面對。 自主學習工具推薦網路平台自主學習資源 ・適合兒童的自主學習資源 1.Khan Acadmy Kids:適合2~6歲,免費無廣告,包含比順、數字、發音各個多元面向。 2.Lingumi:適合2~6歲的英語學習app,包含課程與小遊戲。 3.Lingokids:適合2~8歲的英語學習app,包含遊戲、歌曲、字母的描繪等等。 ・學科學習平台(國小到高中課程) 1.教育部因才網:包含國語文、英語文、生物、理化、地科,提供遠端教學,並對學習內容、作業、測驗活動進行指派。 2.均一教育平台:全台最大免費線上教育平台,課程包含國小到高中階段 3.酷課雲:包含國小到高中課程影片,由台北市教育局設立之網站 4.PaGamO線上學習:國小到高中職各科題庫 5.教育部英語線上學習平台:國小到高中為對象,包含聽說讀寫、文法、各項考試模擬試題 ・學科學習平台(大學課程) 1.台灣大學開放式課程:包含各學系基礎、特色、通識影片課程 2.TEDx Taipei:18分鐘快速吸收新知識、新思考 3.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由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大學聯盟,替供線上開放式課程 4.eDX:免費全球頂尖大學課程學習,並提供付費的證書認證 5.Coursera:免費全球頂尖大學課程學習,包含提供專業證書之課程 ・藝術與音樂 1.Dave Conservatoire:免費音樂學習網站 2.Kadenze:提供音樂、藝術相關課程 ・程式設計 1.Code.org:適合國中以上之程式入門課程 ・國際上可使用的免費線上課程 1.Future Learn 2.Mystery Science 3.MyMaths.co.uk 4.Storyline Online 5.Epic 以上僅根據自主網路學習資源平台提出上述資源做出部分舉例,若我們善用網路資源、實體資源、關鍵字搜尋技巧,將會發現自主學習工具數不勝數;目前國家公共也提供民眾線上外語上課、外語考試課程、外語考試題庫,亦可觀看碩博士論文、電子書等等。 孩子自主學習計畫兩大關鍵關鍵一:設定完成時間 達成高效學習 時間體感:做完一件事所需花費的時間為多少?知名作家劉軒提出「練習時間體感」的概念,步驟為: ・預估完成任務的時間。 ・實測完成任務的時間。 ・比對時間差異。 當對時間體感的估算越精準,在製定自主學習計畫時就能更有技巧地分配時間,並要求自己在時間內完成,達成不拖延的高效自主學習;並且養成專注的自主學習習慣。 關鍵二:善用後設認知學習 達到學習成效 後設認知學習為一種觀察自己如何學習,進而做出調整學習模式的學習方式。製作自主學習計畫,幫助孩子比對自己是否有在時間內完成進度: ・完成度高代表目前製定的學習方法與計畫有效。 ・完成度不佳代表孩子需要思考:自主學習計畫哪裡需要調整?學習方式如何調整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總結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需要時間積累與父母有技巧的引導與陪伴。自主學習力的培養讓孩子視學習為自己的責任、養成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當孩子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勝任感與樂趣,將會成為他持續自主學習的動力,這將會是孩子一生的寶藏!
把握0~6歲,兒童大腦發展關鍵期,學習黃金期!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更加國際化、教育不斷改革、108課綱的推動⋯⋯等等,為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多元才藝、適應社會的出色人才,每個家長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將孩子送往各式各樣的才藝班、語言補習班,期望把握住孩子的黃金學習階段,深怕錯過孩子吸收知識、發展肌肉的最好時光,但是到底該以何種形式陪伴孩子、給予孩子最適合的養分,才不會本末倒置、揠苗助長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把握孩子0~6歲的黃金期吧! 0~3歲的發展—以感官摸索世界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中的「感覺運動期」。這個階段他們靠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去摸索世界,一開始他們只是簡單的去抓、拿取眼前的東西,逐漸的他們開始學會較複雜的動作,並且開始有「目的性」的動作。例如:一個物品較遠時,他們會嘗試運用身體移動、爬行、手眼並用,進而達到拿到物品的目的。 兒童發展的關鍵 大腦活躍的秘密----突觸 而0~3歲也是孩子的「突觸形成期」,突觸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查爾斯•思科特•謝靈頓所提出的;突觸為神經元與神經元、肌細胞、腺體之間專遞信息的渠道,通過各式各樣的感官、互動刺激,給予突觸身長的養分,進而在神經元之間形成「突觸連結」,緊密的銜接起細胞之間。 多元感官連結 促進大腦發展 透過了解0~3歲所處的階段,我們可以了解此時期孩子以感覺摸索世界為主,並是突觸發展的可塑性時期,因此在語言方面、生理發展、感官協調方面,可以透過感官的連結幫助孩子學習: .聽覺搭配視覺:以字卡搭配聲音、利用繪本講故事 .聽覺輔以動作、歌唱:以簡單歌詞的兒歌,搭配一些簡單的動作 .觸覺搭配視覺、聽覺:提供孩子不同大小、顏色、形狀,或是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等,讓孩子透過各式各樣的拿、抓、爬行等動作,促進小肌肉的發展 透過不斷重複、與孩子多互動、多說話,配合其以感覺為主要吸收外界知識的方式,與其互動、感官的刺激,促進突觸生長,幫助大腦多元發展。而各式各樣的玩具、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以遊戲的方式,幫兒童的認知、感官得到充分的發展。 自我中心的兒童—前運思期著名認知發展學家皮亞杰將2~7歲的兒童歸納為前運思期,此階段的兒童最大的特點是「由所見而知」。由所見而知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說明: (一)中心化: 指此階段的兒童受限於其發展階段,僅能注意到事物或情境中的單一層面,忽略其他層面。較著名的實驗是:認知發展學家皮亞杰分別用兩個大小相同的玻璃杯A、B裝一樣多的果汁,並讓兒童確認兩杯的果汁等量,接著,在兒童的面前將B中的果汁倒入容積較大C廣口瓶中。結果處於前運期思的兒童都相信A中的果汁較多,原因是C廣口瓶廣度較廣,使得果汁的水位降低。由此可知此時期的兒童僅能注意到單一層面水位高低的變化,忽略了容器廣度也對水位高低產生影響,因此對情境產生中心化的解釋。 (二)不可逆性: 指此時期的兒童僅能從單一層面去思考,無法同時從問題的正、反面去思考。例如:小明知道自己有個哥哥大明,然而詢問小明:「大明有弟弟嗎?」時,小明卻說沒有,無法兼具逆向與順向的思考。 (三)自我中心: 兒童受限於認知發展,因此無法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但此時期的自我中心不帶有自私的意思,因為他沒有利己的成分。著名的實驗是皮亞杰在桌上擺三座山的模型,讓兒童坐一邊,並在兒童的對面放上布娃娃,接著詢問兒童「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結果兒童對於兩個問題做出相同的回答。 透過以上三點,可以讓我們更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並透過這份理解,更好的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生理發展、情緒控制、溝通能力,找到適合他們探索世界的方法,幫助他更好的學習,把握住0~6歲黃金期! 3歲—發展人際關係、情緒控制、溝通能力三歲的兒童處於入學之前或是即將入學,除了進入前運思期,也開始學會用簡單的詞彙表達意見與情緒。開始對食物表現喜惡,面對父母較關注其他的孩子時容易嫉妒、不開心,當日常生活中的秩序突然有所改變時,會變得不知所措、發脾氣;和同儕遊戲時,各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懂的分享⋯⋯等等,面對孩子這些行為,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給予主導權—從完成自己的事開始 3歲的孩子從以爸爸、媽媽、家人為主的世界,逐漸開始有同儕,老師,他們同時依戀父母,又同時渴望擁有對自己的主導權。面對父母,他們渴望獨立完成事情、發展主導權,像是堅持自己拿東西、自己挑故事書等等。爸爸媽媽在沒有危險的情況應該尊重孩子,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將主導權交棒給孩子。 .回家時,自己將外出鞋擺放好。 .吃完飯,自己將餐具放到洗碗槽。 .自己摺自己的小褲子、小衣服、背自己的小書包。 在這些日常的小事中,讓孩子既感受到獨立完成事情的喜悅,又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在拿取物品、背書包、放碗盤的過程中,促進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協調等生理發展。 培養人際關係、溝通能力、情緒控制力?先培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3歲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脫離原本完全熟悉的環境,開始嘗試與他人建立關係,他們對於不熟悉的秩序產生不安全的感受,面對不熟悉的同學,老師不曉得該怎麼互動,甚至當父母關注他人多過於自己時產生忌妒的情緒,面對孩子表達不滿、不開心的情緒,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父母避免跟著孩子的情緒起舞,先專心聽孩子說話 .面對孩子的情緒先給予理解,等孩子感覺到被支持、冷靜下來,再給予適當的引導。 .以同理的方式,提供孩子不同的方法 例如: 1.面對不熟悉的同儕、老師,先試試看主動打招呼 2.玩玩具時可以試著分享玩具給同學,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可以主動問他們可不可以借你玩 3.你想要玩的玩具其他小朋友也會想玩,玩具要跟同儕輪流玩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當父母願意用極大的耐心,給予孩子支持、適當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得到他人的理解、感受到被支持,在重要他人身上,逐漸學習傾聽、冷靜地表達,開始學習以理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而非情緒化的反應,並且透過引導,逐漸懂得與他人打招呼、與他人分享的概念,發展他對人際互動、情緒控制、溝通的能力。 此外,3歲開始,孩子逐漸了解故事書的內容並開始有自己的喜好,父母在這個時期建議積極的說故事給孩子聽喔! .讓孩子挑選要讀的故事書 .讓孩子講給父母聽 .鼓勵孩子發表看法 以上三點爸爸、媽媽不妨在與孩子共讀的時光中加入,讓孩子挑選他想讀的故事書,不僅可以培養對閱讀的喜愛,也是開始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在講給爸爸、媽媽聽的過程中與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孩子不僅能認識到一些知識,並透過這個過程,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練習對話、培養溝通能力。 4歲—發展解決問題能力、想像力4歲的孩子仍處於前運思期,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事情,他們仍處於片面性的思考狀態,無法從事物的原因就知道結果,亦無法從結果去分析原因;處於中心化認知狀態的他們,可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人際衝突、情緒無法控制⋯⋯等等。但是,問題的出現就是成長最好的養分,孩子面臨問題時,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放手成為支持者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可以用詢問孩子的方式,詢問孩子有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孩子主動思考解決的方法。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父母應該試著放手讓孩子試著解決問題,當孩子與同儕發生衝突時,讓孩子雙方提出解決問題策略、用孩子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許你會認為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太過混亂,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在他的世界裡,學習試著與他人共同解決問題的一次機會。 適時成為協助者 孩子面對問題時,當父母鼓勵他、肯定他自己在解決過程所做的思考、努力,這將會成為他以後繼續解決自己所面臨問題的勇氣。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也可以適時的向孩子提問,幫助孩子以不同視角來看問題,並告訴孩子,在他需要時,他永遠都可以請求旁人的協助。 做孩子的示範者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喜歡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我們也做一個樂於解決問題的大人吧! 即使孩子的想法非常天馬行空也沒關係,因為在孩子思考解決方法的過程中,透過腦力激盪、邏輯的推理,逐漸培養他的想像力、從他人的角度思考的能力,除了了解自己、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從不可逆的思維模式逐漸的轉換成可逆的思維模式。 想像力的養料-拓寬的眼界 隨著語言發展的更進一步,孩子的想像力更加豐富,而帶孩子到不同的場所進行戶外體驗,是培養想像力的一大關鍵。透過到戶外,孩子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樣的職業、廣袤的草原、閃爍的星星、悠揚的音樂,這些截然不同的體驗,都進入到孩子的視野裡,為想像力的花園,增添更多豐富的養料。 5、6歲—肢體發展、思考、分析練習正確握筆姿勢、良好坐姿 此階段的孩子即將進入小學,許多爸爸、媽媽會給孩子畫圖、寫字等,而孩子也會渴望書寫,然而,孩子因為小肌肉還沒完全發展,往往導致無法把筆握好;再加上光線不加,影響了姿勢,反而造成一些不好的握筆習慣以及坐姿。因此,爸爸、媽媽在孩子握筆初期,盡量避免太細的筆,以及訓練孩子正確握筆的姿勢,並時常提醒孩子坐姿要正確、要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書寫。 肢體、雙腳協調練習 根據蔡政言職能治療師的分類,此時期的孩子肢體發展至少要能單腳跳5下、雙腳併攏需至少往前跳40~50公分,單腳至少要能20~30公分,才能再後續進行各式運動的發展時比較順利。而爸爸、媽媽可以透過一些練習還幫助孩子達到雙腳協調,像是雙腳連續左右左右跳、單腳站、單腳雙腳交替跳等等。 練習完整描聽過的故事 5、6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看著書中的圖案,重複爸爸、媽媽講過的故事,甚至可以自己唸出書中的幾個字,並要求大人聽他講故事。此時,大人可以在故事中、結尾的時候,向孩子提問,然而這個問題必須是開放式的,讓孩子思考、分析更多的可能性,並且此階段可以擴充到更廣泛的主題,百科全書、地圖等多元化的知識。透過孩子聽故事、自己描繪故事給大人聽、思索大人的提問中,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推判來龍去脈的過程中,培養合乎邏輯的思考與分析。 控制情緒練習 5~6歲孩子雖然語言發展已經相對完備,但由於認知發展尚未去中心化、或是沒有能力用較良好的方式表達、抒發情緒,因此仍會有一些情緒化行為。而面對孩子情緒化的行為,爸爸、媽媽可以這麼做: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的同時,必須明確的向孩子說明不恰當表達情緒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像是別人沒辦法知道他的感受、會影響到其他人等等。 ・確立發洩情緒行為的界線,像是不能丟東西、踢東西。 ・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與背後的原因,不論爸爸、媽媽理不理解,都應給予孩子肯定,因為孩子正嘗試控制情緒,冷靜自己、努力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找出當情緒不好時,如何正面的表達以及抒發的方式,像是表達希望媽媽能擁抱他、希望自己一個人待著等。 總結陪伴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透過更了解孩子的發展,讓我們更懂得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成長的需求。成長並非一蹴可幾,透過不斷的互動與陪伴,用孩子的視角了解他們的問題,並給予他們支持用鼓勵,支持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鼓勵他們跨出一步去分享、與他人建立關係;在這個漫長的過程長,陪伴他們更了解自己,培養他們表達情緒、解決問題、正向的與人交往,這將會是孩子一生的寶藏!了解孩子發展的過程,把握0~6歲,兒童大腦發展關鍵期,學習黃金期!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