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兒指南:讓您成為最佳父母的寶典!在現代社會,育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許多父母都希望能夠在這方面獲得最佳的知識和實踐,以確保他們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本文探討育兒各面向,以助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一、孩子的心理發展嬰兒期(0-1歲) Alfred Adle曾言:「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同年時期的心裡感受大大的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命。 嬰兒期是養成孩子信任感的關鍵時期。這時期的孩子弱小無助,對照顧者有強烈的依賴,需要照顧者給予足夠的關愛,並且滿足孩子生長的需求,包含適合嬰兒的食物、溫暖舒適的環境、乾淨的衣物與尿布等等。 若孩子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對其養成穩固的信任有較良好的幫助,並且較樂觀、有穩定的安全感,反之,可能會使其養成不安、擔憂的性格,甚至對他人不信任、在關係中較退縮。 學齡前期(1-3歲) 此時期的孩子處於學齡前期,他們渴望擁有自主權,許多事情都想透過自己做到,而面對這時期準備上幼兒園或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父母也會開始規範孩子的行為,包含必須使用馬桶大小便、準備戒尿布、自己吃飯、整理上學用品等等。 這時期的孩子在逐漸學習負責自己的事情的過程中,他們渴望父母能讓他們獨立完成他們可以做到的事情,或許是自己按電梯的按鈕、自己盛晚餐、父母在購物時自己推一個推車等等。 若這些需求能得到滿足並被給予肯定,孩子會獲得能獨立完成事務的自主感,反之,若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是行為未被肯定,則可能造成其自我懷疑或是感到羞恥。 學齡期(4-12歲) 此時期是孩子發展主動性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關鍵時期。此時期的孩子開始發展他們的興趣、個人學業、人際關係,他們渴望嘗試各式各樣的事物,但在嘗試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與父母、同儕、教師價值不一致的時刻,也會遇到社會規範的限制、學習環境裡強大的競爭壓力,而這些都影響著他們的心理與人格發展。 照顧者與教導者面對這時期的孩子,必須肯定他們是完全獨立的個體,支持個體的獨特性時必須有一定的規範與原則,若孩子的需求能滿足,對他們主動探究各式各樣的事物的意願與自我能力的看法會有較正面的效果。 二、孩子的營養嬰兒期(0-1歲)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發佈的《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指出,嬰兒在4~6個月大時,其腸道消化、吸收蛋白質及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已發展起來,並且此時期腎臟功能已較健全,可以開始接受不同的食物,包含各種適合嬰兒的副食品,這些適合嬰兒的副食品可以幫助嬰兒避免營養不良的情況。 手冊更指出:六個月大以內的嬰兒仍應完全以母乳為主要營養。因為母乳中的蛋白質、脂肪、醣類較容易吸收,且母乳中所包含的免疫球蛋白、促腦細胞發育物質以及沒有過敏原的特性,更是其他奶粉無法取代的原因。但是要注意:若母親有感染巨細胞病毒、愛滋病毒時是不能餵食嬰兒母乳的喔! 而若母親為職業婦女或是有不方便餵食母乳的情況下,則可以讓孩子食用嬰兒的配方奶,並應注意有衛福部認證的標章,以及須遵照指示的比例來泡喔! 學齡前期(1-3歲) 此時期是發展生理與智力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兩歲到三歲之間,孩子的身高應成長十一至十四公分,體重應增加二到二點五公斤。此時期孩子在熱量的需求並無性別的差異,皆需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與礦物質,包含動物性的蛋白質、大豆蛋白質等等,以及骨骼發育所須的鈣、造血所需的鐵、各項維生素等等。 此外,這時期的孩子在飲食上應注意清淡、清爽,不宜過於重口味、氣味強烈的菜餚。而孩子在這個階段也會開始展現對食物的好惡,應注意給予孩子多樣化的食物選擇,以避免某些種類攝取過多,而某類營養十分缺乏的狀況,且勿以強迫、賄賂的方式要孩子進食,應多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食物。 另外,此時期的孩子開始需要正餐之間的小點心,但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不吃正餐而不讓孩子吃點心,但其實只要是健康的點心就可以適時給孩子吃喔!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降低孩子吃其他零食的渴望,若是正餐前餓過頭,反而可能導致孩子食慾低落、吃不下正餐喔! 學齡期(4-12歲) 此時期的孩子務必注意每日應養成定時吃三餐的習慣,不可因為趕著上學就不吃早餐,吃營養的早餐可以幫助孩子以較佳的狀態度過一天,且有吃早餐較容易吸收一天所需要的營養。 此外,此時期的孩子有強大的精力,一整天的活動量大,但由於消化系統仍處於發展階段,因此每餐的分量並不會很多,因此需要在正餐間給予一到兩次點心的補給。點心應選擇能促進孩子身心發展的食物,包含豆漿、水果、牛奶等等,應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 由於此階段處於孩子的換牙階段,應注意孩子食用醣類的次數不應過於頻繁,除了養成飯後刷牙與睡前刷牙的習慣以外,應少吃糖果、喝含糖飲料,並多喝開水。 三、孩子的教育早期教育 《卡兒威特的早期全面教育:奠定孩子一生的品德、學習、人際關係》一書中,作者表示:「家長的為人和喜怒哀樂是天底下最深刻、最有效的早期教育。」許多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後,會陷入要在孩子早期不停灌輸各式各樣的知識,將早期教育的焦點都放在孩子的智力開發上。 其實早期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孩子從爬行到直立行走、認識生活中的環境、學習用手使用生活中的工具、發展語言、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孩子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而早期教育並非一定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課堂中學習,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都在吸收與學習,父母在這個時期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養育、性格養成,培養孩子對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傳遞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嗎?是幫助學生得到更好的成績、上更好的學校藉此找到更好的工作嗎?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提到:「學校是『塑造社會性終身學習生態』的地方。」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呂金燮更言:「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是教導孩子學會明智的生活,要求孩子對事物要有自身的見解,才能喚醒和激起兒童身體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過程,促進孩子自我教導。」 為全球鼎泰豐設計餐飲空間的知名設計師宋毅曾言,每當孩子即將邁入下一個階段時,都會給孩子一個忠告:「老師説的話不一定是對的。」他的用意在於,當孩子獨自面對學校制度中的規定、競爭、成績排名,應該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家庭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曾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對教育的成敗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家庭教育的內容超越一般的培養、傳授、訓練、輔導,它是『生命的分享』。」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之於人的一生有相當的重要性。 在《再考一張父母執照》一書中,作者提到孩子是出自父母的意願而來到世界上,身為家庭教育中關鍵角色父母應該秉持三項信念,包含「父母要有自我認知的責任承擔」、「父母要有價值觀的榮譽感」、「父母也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 父母應承擔起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擁有健全人格、能獨立於社會的人的責任,且應該注重參與孩子生命的過程而非將孩子當作炫耀教養能力的物品,此外,孩子生長的社會環境已與父母成長的環境截然不同,因此,父母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來面對教養孩子的過程。 結論本篇文章從孩子的心理發展、孩子的營養、孩子的教育三個層面來探討,期望能更全面、更有效的陪伴父母育兒的過程。但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因人而異,適合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也有所不同,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特性而有所調整。
雖然育兒的過程複雜又辛苦,但是在孩子僅有一次的成長時光中,當下的陪伴、傾聽所帶來的溫暖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相信育兒過程中孩子的每一次成長與突破都會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何科學育兒,讓你的孩子更聰明、更快樂!育兒是藝術,也是科學。了解科學育兒的原則和方法,可以讓孩子在身心發展上達到最佳狀態。本篇文章我們將介紹三個科學育兒的重要方法和實用的建議,讓你能夠用科學的方式來陪伴和教育你的孩子。 科學育兒之一:給予適度的刺激和挑戰為什麼刺激和挑戰對孩子的發展有益? 感官學習的方式 著名認知發展學家皮亞傑曾指出:嬰兒剛出生不久,就會「主動」運用其基本身體感官去認識周遭世界,而其認識世界的工具:感官與身體,正是其基本的認知結構,當這個認知結構在遭遇刺激與挑戰後,與其原有的認知產生落差,導致其認知失衡必須進行調適,而逐漸變得適應的過程即是孩子「成長的過程」。 刺激對大腦的影響-突觸的生長 由此可知,刺激與挑戰為孩子提供思考的渠道,並在思考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認知的重新平衡,不斷透過觸覺、嗅覺、動覺、味覺、聽覺等感官的嘗試來找到答案,在過程中,因為感官的不斷刺激給予了大腦突觸生長的養分,當孩子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增加,大腦傳遞訊息更加快速。 如何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提供合適的刺激和挑戰? 適齡和符合孩子興趣的刺激和挑戰可以幫助孩子更願意面對並解決其中的困難。 0~3歲的孩子 0~3歲的孩子處於感覺運動期,此時即可以使用多元感官搭配來給予孩子刺激與挑戰,例如:以字卡搭配聲音、利用繪本講故事、以簡單歌詞的兒歌並搭配一些簡單的動作、提供孩子不同大小、顏色、形狀,或是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等,讓孩子透過各式各樣的拿、抓、爬行等動作,促進小肌肉的發展。 在過程中亦可多多觀察孩子的反應,是否在某些感官的刺激下會給予較多的反應,例如:有些孩子屬於動覺觸覺型,當其能實際觸摸物品,像是葉子、杯子時,教導其口語的葉子與杯子能達到較有效的學習。 3歲後的孩子 3歲後的孩子開始渴望自己完成自己的事,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將外出鞋擺放好、自己將餐具放到洗碗槽、自己摺自己的小褲子、小衣服、背自己的小書包等,透過適合他們的小挑戰,成長的同時一點一滴累積小小的成就感。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失敗和困難,培養成長心態? 成長心態讓父母與孩子將失敗與困難視為學習與改變的契機,而成長心態該如何培養呢?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小小的挑戰,父母也要鼓勵孩子去嘗試,並肯定孩子勇於嘗試的行為。 此外,當孩子在過程中遭遇到困難與挫敗時,不要急著指責孩子,而是先肯定他過去的努力並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透過關注孩子的付出與過程讓孩子理解到失敗並沒有關係並且父母會與他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 科學育兒之二:培養正面的情緒和人際關係為什麼情緒和人際關係對孩子的快樂和成功很重要? 情緒是每個人類共同擁有的,如何「調節」情緒是一項重要的能力。調節情緒包含:覺察自身的情緒狀態、分辨他人的情緒、能表達自身情緒、能對他人所處的情緒狀態保持同理。當一個人擁有上述調節情緒的能力,不因為處於情緒爆炸的邊緣,或是因為過度興奮而得意忘形,同時能對他人的情緒狀態表達理解時,其身心狀態是較穩定的。 Robert Waldinger在The good life的演講中提到:與他人良好而有品質的互動是幸福感來源的關鍵,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讓人感到穩定與富足,還可以幫助大腦的發展、延緩退化。 情緒管理第一步 良好身心狀態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一書中,作者指出擁有良好的身體狀態是有效管理情緒的重要關鍵,因此,讓孩子吃健康的飲食、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及固定的作息十分重要。 每種情緒都有其意義 每種情緒都是天賦:讓悲傷保護你、恐懼提醒你、欲望推動你……如何善用情緒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優勢?一書指出,每種情緒都有其意義,並非焦慮、緊張、恐懼就是負面的情緒,不能讓他們出現在生命中。 悲傷或許是為了幫助我們度過人生中的巨變,慾望讓我們有更強的動力去完成遠大的目標,憤怒則幫我們釐清真正在乎的事情,因此,若孩子處於這樣的情緒狀態,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思考情緒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要孩子不能生氣、不能哭。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能力,並與他人相處融洽? 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是人際相處融洽的關鍵,若沒有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輕則無法正確傳達自己的心聲、造成彼此的誤會,重則為了遷就他人而違背自己真正的想法、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懂得傾聽才懂得表達 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並非懂得表達自身意見而已,必須先懂得傾聽他人,此外,主動和他人打招是良好溝通與合作的第一步喔!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好好向人打招呼的習慣開始培養孩子的溝通與合作能力。 好印象開啟好溝通 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是良好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指標喔!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幫助孩子養成整潔、衛生與守時的好習慣喔!接著就是養成孩子有禮貌的說話態度,教導孩子注意說話的場合與同理對方時,記得提醒孩子不用刻意勉強自己配合對方,不要忘了要有自己的想法。 科學育兒之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律能力為什麼生活習慣和自律能力對孩子的健康和成長有利? 好的生活習慣直接體現在孩子白天的精神上,若孩子擁有健康的飲食方式、規律的運動習慣與良好的固定作息,在需要從事耗腦力與體力的學習時,能有較佳的身心狀態來達到較有效的學習。 反之,若孩子習慣熬夜、長期吃重口味、熱量高但營養價值低的食物、因為熬夜白天學習時必須補眠等等,長久下來,孩子不僅會營養不良、精神乏弱並且學習意願與學習能力低落。 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維持來自於良好的自律能力,當孩子能約束自身的口腹之慾、熬夜的習慣,而是能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時,其成長與學習也會處於較佳的狀態。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等生活習慣? 在正向教養,從和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70萬家長推薦!教養專家帶你從說話習慣,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責任、創意等優勢人格素一書中,作者指出丟掉情緒化、自卑、傷害孩子自尊的話語,以果斷、具體的話語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 當孩子哭鬧著不要睡覺、不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同時,孩子也在等待父母給予他的反應,當孩子哭著不想要自己走路要父母背時,若父母的反應是馬上背起來,則孩子會認為哭是有用的,若父母果斷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已經很累了,而且孩子有腳可以自己走,則一次、兩次後,孩子會漸漸瞭解到哭是沒有用的,自己應該自己走。 因此,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的關鍵在於一次又一次耐心且果斷地告知孩子他應該怎麼做,孩子一開始不懂,但當有人教他便能很快學會,千萬不要以威嚇、打罵的方式來恐嚇住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自我控制等自律能力?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關鍵在於:幫助孩子意識到什麼事情對他而言是重要的,需要在時間內去完成的。可以與孩子一起思考:什麼是緊急且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但緊急的、什麼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以及什麼是不重要也不緊急的。 釐清事情先後順序 有效管理時間 孩子在思考過程中會彙整自己應該要完成的待辦事項有哪些,接著就可以請孩子自己評估每件事情完成的時間以及安排在什麼時候完成等等,若是必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時間應該怎麼分割,讓孩子既可以很好的完成過程中又能有一些喘息的時間? 透過自己安排,孩子會意識到時間的寶貴並更有效率的時間,若是個性較優柔寡斷的孩子,父母應該在過程中適時提醒,給予其較積極的動力,而若是較容易焦慮緊張的孩子,父母則需適時提醒孩子適度放鬆。 結論市面上的育兒書籍千千萬萬種,教育相關資料更是數不勝數,這些都是可以幫助父母以不同觀點、視角重新看待育兒的過程,但是,千萬不要忘了,真心地傾聽孩子、耐心地與孩子對話永遠都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關鍵!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