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新生不適應該怎麼辦?幫助孩子心理準備的方法 ?孩子從幼兒園升上小一,校園生活除了必須開始加入國語、數學的課程,還必須適應上下課鐘聲、自己記下每日的功課以及遵守團體生活的規範,面對全新的生活,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呢? 方法一:教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面對學校繁重的課業、多采多姿的團體生活,孩子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訊息:每節課老師交代的功課、上課過程中老師教的新知識、規定時間內要完成的聯絡簿抄寫、老師分配的校園打掃,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新鮮又陌生的。 此時期的孩子有的尚未脫離自我中心化的時期,在面對大量的資訊與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時,孩子可能對於接受到的訊息無法完全即時的理解,或是理解的不夠到位。 而小一開始必須要排隊盛飯菜、與同學一起進行校園和班級的打掃,同時班級裡面也會有班長、風紀股長等維持班級秩序的同學,這些與同學大量相處的過程亦可能產生摩擦。 當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課業狀況、與同學間發生了什麼事情等等,以及孩子在學校有什麼問題要向老師提出時,孩子是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就非常重要。 孩子是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的關鍵在於:家長如何提問。 若家長問題是非常大範圍、抽象的:「今天上課如何?」、「你跟同學之間發生什麼事情?」這樣的問題對剛升上小一的孩子來說範圍太大而不知從何答起,一起來看看家長該如何「問」吧! 使用5W1H問句 幫助孩子梳理事情脈絡 ・事情(What):「今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讓你感覺特別開心的事情嗎?」 ・時間(When):「是在什麼時間發生了這件事情?」 ・地點(Where):「是在什麼地點發生了這件事情呢?」 ・人物(Who):「參與這件事情的人有誰?」 ・原因(Why):「為什麼你覺得這件事情讓你感覺特別開心呢?」 ・結果(How):「發生這件事情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用什麼方法解覺這個問題?」 透過家長具體且有邏輯的詢問孩子,孩子有一個具體要回答的方向,並在問答的過程中思考實情的過程與全貌,不僅幫助孩子學習表達的邏輯,也較不會產生孩子用「同學打我!」、「老師説不用!」等讓家長無法了解事情的經過與正確與否的話語。 以是非題、選擇題、填充題 幫助孩子聚焦 ・是非題:「你有做這件事嗎?」、「同學有打你嗎?」、「你有受傷嗎?」 ・選擇題:「這件事是上課中還是放學後發生的?」、「同學用什麼打你?用手打你還是有拿東西打你?」 ・填充題:「你身體哪些地方有受傷?」、「同學打你之前發生什麼事情?」 透過是非題、選擇題再到填充題的問答方式幫助孩子聚焦於一個點,當孩子能根據該點清楚表達,家長再對孩子提出延伸的問題,進而了解孩子的需求與感受。 方法二:從生活習慣培養孩子適應學校固定作息的能力孩子升上小一,除了必須開始適應每一節課的鐘聲、知道每一節課是幾點幾分開始上課以外,還必須在時間內吃完午餐,並且每週至少有一天必須在學校午睡。孩子是否能適應固定時間上下課以及是否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吃完午餐準備放學或是午休是適應學校生活的一大關鍵。 如何從生活習慣幫助孩子提早建立適應學校作息的能力呢? 早上提早起 早餐在家吃 現代生活許多家長都要早起趕去上班,有時想讓孩子能多睡一點可能在最後一刻才叫孩子起床,卻造成孩子早餐沒吃,早上在一片混亂中進入校園,也沒有跟父母好好再見。 若能讓孩子早上提早起來,讓父母與孩子都有較充裕的時間為上學做準備,養成孩子在這段時間內吃完早餐並讓大腦、身體做好要上學的準備。 家長也不會因為趕時間、擔心孩子東西是否有帶齊全等問題而對孩子說話較急躁與不耐煩,並且可以在這段時間給孩子擁抱、與孩子聊聊天、鼓勵孩子:「今天又是去學校探索與冒險的一天,回家再跟爸爸媽媽分享你遇到的事情吧!」 透過提早起床在家吃完早餐,既能讓孩子獲得學習的能量,也在與家長的相處中獲得安全感,孩子在進入校園時情緒與精神也會較穩定。 提早出門 別讓孩子成為倒數進入教室的人 升上小一,學校開始有早自習、校園打掃,許多老師會安排孩子在早自習進行聯絡簿的抄寫,並在早自習後進行班級與校園的打掃。 許多孩子在到校還沒開始上課的這段時間與同學們聊天、玩耍,對孩子來說,這段時間是他們開始一天學習生活的緩衝,在這段時間他們除了完成老師交代要抄寫的聯絡簿、交給老師昨天的功課以外,也是培養、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時刻。 若孩子總是在早自習即將結束,全班同學準備開始打掃時才進入教室,孩子會感到不安。 這時的孩子可能連早餐都還沒吃,對於老師交代要完成的事也來不及做就要去打掃,接著就要開始學習,孩子還不了解班級的進度與狀況,同學都完成早自習的任務,只剩他還沒完成,當孩子感覺與團體步調不一致時,孩子會感到混亂與不安。 因此,讓孩子提早出們,別讓孩子成為倒數進入教室的人。讓孩子能夠在學校有充裕的時間完成早自習的作業,並與其他同學熟悉、認識,對孩子一整天的學習也有穩定的作用。 適應鐘聲 從生活習慣培養起 小一生活必須開始適應鐘聲,有的學校會在上課與下課使用不同的鐘聲來提醒孩子,但是大部分的學校還是使用同樣的鐘聲,處於小一階段的孩子有的已經會看時鐘,但是在沒有時鐘的狀況下,如何讓孩子理解上課四十分鐘、下課十分鐘時間長短的概念呢? 家長可以在平日訓練孩子對於時間長短的概念,像是孩子想要看影片,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並與孩子約定:「我們可以看影片十分鐘,十分鐘之後就要關掉喔!」 在過程中家長必須貫徹執行時間到就關掉的約定,孩子在經過一次、兩次後,就會逐漸理解到時間長短的概念,並培養孩子時間到就是要結束並進行下一件事的生活習慣,對於孩子升上小一後適應鐘聲也會有較大的幫助。 知道回教室的路 提前帶孩子認識校園內部設施為外圍環境 許多小一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到陌生的校園會迷路,其實家長只要在開學前多帶領孩子認識校園環境與學校周遭就可以降低孩子迷路的可能喔! 家長可以趁著暑假還沒開學就帶孩子到校園認識環境,讓孩子知道自己就讀班級的位置,學校的廁所與飲水機跟教室的相對位置在哪裡,如果到操場玩可以怎麼走回教室,以及放學後要在學校的哪裡等家長來接等等。 家長除了帶孩子認識學校內部環境也要帶孩子認識學校周遭的環境,教導孩子過馬路時不僅要注意紅綠燈,還要注意周遭的車輛,如果是自己走路回家的孩子,家長應該帶領孩子走較大的馬路而不是人煙稀少的小巷。 方法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從讓孩子自己計畫開始許多家長在孩子升上小一時擔心孩子是否有自理的能力:孩子帶著整整齊齊得書包去上學,放學時書包卻亂成一團,書本與衣服都塞在一起,有時還沒帶到當天要完成的作業、鉛筆和橡皮擦常常弄丟等等。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訓練孩子自己計畫自己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來解決。家長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與孩子討論: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討論要出門的地點、想要去玩的地方等等。 ・引導孩子思考:當孩子說出想要去的地方,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去這個地方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我需要帶什麼東西來應對這些狀況?」、「我需要多帶一套衣服嗎?或是零食跟開水?」 ・讓孩子動手找答案:若孩子沒辦法馬上想出來,試著給孩子引導並不要馬上告訴孩子答案,可以讓孩子去圖書館、詢問有經驗的人來自己找出答案。 ・與孩子一起找答案:在孩子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在旁邊給予孩子支持,讓孩子知道父母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冷眼旁觀或焦急催促。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開始思考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孩子升上小一後,孩子也會自己思考:「上課我需要準備什麼?」、「明天會下雨我可能要穿什麼鞋子才不會讓腳濕掉?」、「明天有體育課我應該穿什麼衣服?」等等。 總結陪伴孩子成長需要時間與技巧,本篇文章為家長介紹三個方法,從教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適應學校固定作息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些都是家長可以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的。
透過家長運用技巧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這些能力,孩子在面對校園生活也會較容易適應,當孩子能適應學校生活,對於孩子的課業與人際關係也會有較好的發展! 父母要如何跟孩子溝通正確的觀念想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可是孩子總是有各式各樣耍賴的方法嗎?想與孩子溝通,孩子卻以大哭來回應父母,手忙腳亂的父母只好以3C、各式各樣的玩具、零食來安撫孩子嗎? 一起來看看父母如何跟孩子溝通的正確觀念吧! 觀念一:父母給孩子的教育不是幫他做事 是幫助孩子創造學習的機會在有關與父母溝通的調查中,許多孩子表示,他們渴望父母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與信任,而非什麼事情都幫他們做好。 停止減能孩子的話語與行動 許多父母對孩子抱怨、指責:「為什麼我都載你上下學、給你零用錢、讓你不用做家事,你還是沒有完成鋼琴老師指定的功課?你真沒用!」、「好吧!我幫你跟鋼琴老師說你生病了,臨時無法去上課!」、「如果你好好練琴,我就買最新款的遊戲給你!」 父母以為的幫助孩子把事情都做好,孩子自己沒完成作業的時候幫孩子開脫就是為孩子好。然而,這些話語與行動不僅不會使孩子正向成長,還會使孩子「減能」。 減能的話語與行動會養成孩子認為總有父母為他們善後的觀念,或是認為自己就是非常差,甚至會使孩子無法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減能的話語與行動包含: ・幫孩子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讓孩子既沒有選擇壞事情的機會,也沒有選擇好事情的機會。 ・「你真沒出息!」、「你真沒用!」等負面話語。 ・以利益交換要求孩子完成自己份內的事。 用賦能的話語與行動為孩子創造學習機會 請父母帶著好奇心與一雙願意聆聽的耳朵與孩子溝通,並多使用:「我知道你這次的成績不是很理想,我相信你能從這次的經驗中學習。」、「你願意分享你的擔憂嗎?讓我們一起找找辦法?」、「當老師詢問為什麼你沒有完成作業時,我會讓你自己跟老師說明。」等賦能的話語。 賦能的話語讓決定權回到孩子手裡,而尊重的態度與語氣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關鍵。 當孩子察覺到父母的行動與話語是尊重的,孩子會願意打開心房分享內心深處的想法,而當決定權回到孩子手裡時,父母為孩子創造了學習的機會,包括學習獨立自主的做出選擇、承擔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學習為自己負責、並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等等。 或許父母仍會有許多擔憂,但是只要在每次與孩子的對話過程中,使用賦能的言語和行動,以及向孩子說明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持續對孩子傳達情感的支持、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機會,相信親子之間的溝通一定會越來越融洽。 觀念二:孩子犯錯時 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犯錯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孩子犯錯時,父母是否著急地要教育孩子、質問孩子為何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回想孩子從只能用爬的來移動身體到嘗試兩腳站立並跨出那一步,即使中間跌到、撞到身體,父母卻還是不斷透過鼓勵、讚美孩子他們勇敢跨出的每一個步伐來肯定孩子,那為什麼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卻對孩子犯的錯充滿緊張和恐懼呢? 當孩子跌倒,父母知道孩子還會站起來嘗試走路,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使否也可以先放心中不信任以及恐懼的情緒,不要急著試圖控制孩子,而是將孩子的犯錯視為成長的一部分,傾聽孩子的感受、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並找到解決的方法呢? 孩子犯錯的處理方式 《跟阿德勒學正向管教》的作者詹.尼爾森在書中指出孩子犯錯的處理方式: ・了解大腦如何運作:面對父母的說教與火冒三丈、不信任的情緒表現,孩子的杏仁核會運作,開始儲存恐懼、負面的情緒,並加強大腦對與不理性、恐懼等負面情緒、事情的感受,甚至在下次遇到類似事情時,孩子會以相同負面的方式去應對,並造成親子關係更加緊張以及疏離。 因此,父母必須以冷靜的態度保持與孩子的情感的連結,並與孩子一起聚焦在面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積極暫停:讓父母與孩子擁有「積極暫停區」,積極暫停區是一個讓人感到安心、有歸屬感、溫暖的地方。因此,當父母與孩子以衝圖、對立的情緒在溝通時,可以請雙方先回到自己的積極暫停區冷靜,當雙方都處於平和的情緒時,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視犯錯為學習的機會:將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視為長期的目標,並鼓勵孩子勇於去探索,將犯錯當作學習的機會,在錯誤中學習。父母可以在必要的時刻幫助孩子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並支持孩子嘗試解決問題。 ・善用3R原則:包括承認(Recgonize)、和解(Reconcile)、解決(Resolve),教育孩子時,給予孩子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的觀念,但是犯錯時必須勇於承認、表達歉意,並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而當孩子願意承認犯錯時,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肯定,而非以責罵的方式教養孩子、將犯錯貼上負面的標籤。以及最重要的,父母必須先做一個勇於承認、表達歉意,並且積極尋找解決方法的大人。 觀念三: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以一致型的溝通型態與孩子溝通並善用「我訊息」 美國家族治療專家薩替爾提出溝通的五種型態: ・一致型:真誠表達、用心傾聽,能有想法的交流。 ・責備型:以責備、專制的方式對話。 ・打岔型:雞同鴨講,對他人說的話無法抓到重點。 ・理智型:以道理、分析等方式來對話。 ・討好型:忽視個人感受,以迎合、取悅方式與他人對話。 後面四種屬於不一致的溝通方式,不一致的溝通方式可能導致忽略自己的感受、他人要傳達的訊息以及所處的環境等等。一致型的溝通是一種平和、心口一致的狀態,既能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又能聆聽他人的感受、理解對方所處的立場。 父母在忍不住責備孩子、打岔孩子的解釋前以及準備對孩子說各種大道理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出發點:我們渴望孩子能往健康的、善良的、有益的方向成長。 當父母真誠地與孩子溝通,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善用「我訊息」:我覺得(父母的感受),因為(客觀的事實),我希望(具體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改變的事),與孩子間的溝通也會有較高的品質。 以專注、積極的姿態傾聽孩子說話 父母要如何傾聽孩子呢?父母必須全心全意的聆聽孩子說話,並且在肢體上必須表現非常積極的樣子,例如:如果孩子有一件非常傷心的事情想要跟父母傾訴,父母卻躺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甚至連一個眼神也沒有看著孩子,那孩子便無法感受到父母是否有在聽他說話。 而當父母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說話,不讓外在環境、臨時的工作來打斷與孩子的溝通,且眼神看著孩子,身體稍微傾向孩子,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溫暖,願意打開心房與父母溝通。 觀念四: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父母可以透過「愛家五到運動」來增進與孩子之間的連結,達到更加緊密的親子關係。 愛家五到運動包含: ・眼到:眼神互相凝視。 ・耳到:用心聆聽。 ・手到:互相擁抱。 ・口到:給予讚美、肯定。 ・心到:互相關心。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透過每日與孩子相處時的眼到、心到、手到、耳到、口到這五項好的溝通技巧,並且擁抱五秒以上,來增進與孩子之間良好互動的循環。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他的是專注的聆聽、真誠的關心與讚美以及深深的擁抱時,孩子也會學習父母對待他、與他溝通的方式:以一種尊重自己、同理他人的方式來溝通。 總結陪伴孩子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有效的溝通是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一大關鍵。
本篇文章介紹了父母如何跟孩子正確溝通的四個觀念,父母必須避免以說教、辱罵、爭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將孩子的成長視為長期的過程。 以賦能的言語與行動幫助孩子創造學習機會、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以一致型的溝通型態與孩子對話、透過愛家五到運動創造有愛融洽的親子關係。 最後最重要的是,以尊重的態度以及話語傳達心中真正重要的事給孩子知道,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話語是出自關心、擔憂以及愛,並且將孩子遇到的挫敗與犯錯視為成長的一部分,以培養一個獨立、有責任感、有能力的人為出發點來與孩子溝通,這將會是孩子一生的禮物。 五句NG口頭禪!父母怎麼說孩子的內心會更強大?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智慧,更需要技巧,換個方式表達孩子會更好。分享五句父母千萬不能說,卻經常脫口而出沒有任何教育意義的NG口頭禪,父母到底該怎麼說話才會讓孩子的內心變更強大? 第一句:把「等一下,你自己先玩!」換成「孩子,我聽你怎麼說!」現代父母平日白天上班,晚上下班除了育兒以外還必須處理許多瑣碎的家庭瑣事,有時明明已經下班,公司同事又打電話來詢問上班的事情。因此,對於許多家長來說,能真正完全專注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將三個孩子都培養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畢業的香港歌手—陳美齡,同時自己也是史丹佛大學哲學博士的他,分享自己如何教育出三位優秀的孩子時表示:「即使再繁忙,也從不對孩子說等一下!」 歌手陳美齡說,有一次她正在廚房炒菜,年幼的孩子跑到他旁邊來不停地問到:「媽媽、媽媽!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啊?」因為菜還在炒,廚房的火必須非常注意,陳美齡沒辦法一心二用,於是他立刻把火關掉,並與孩子一起走到窗邊,看著藍天對孩子說到:「你這個問題問得真好,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好不好呀?」 當家長真誠、專注地傾聽孩子說話,而非敷衍、應付孩子的溝通時,孩子一定能感受到那份陪伴所蘊含的愛與溫暖的力量,即使是十分鐘、一小時的短暫時間,也會成為孩子珍貴的回憶。 因此,當家長下次準備對孩子說出「等一下,你自己先玩!」時,請換成「孩子,我聽你怎麼說!」 第二句:把「孩子你很棒」 換成 「孩子你做到了, 如何做到, 教教我!」Youtube頻道故事探勘者曾對孩子做過一個實驗,將孩子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老師在他們畫完圖後,對他們進行非常誇張的讚美,例如:「你真是太棒了,你一定可以成為未來的畢卡索!」、「你太棒了,你相信自己是畫畫方面的天才嗎?」 第二組孩子,老師在他們畫完圖後,對他們進行具體而實際的讚美,例如:「老師看得出來你很努力,也把想法當中的創意表現在這幅畫中!」、「老師看得出來你在顏色與線條的運用都很用心,如果再繼續努力一定可以越畫越好!」 面對過於抽象、誇張的讚美,孩子通常表現出困惑、不了解的感覺,孩子不知道好棒究竟是哪裡做的好棒、下次又要怎麼繼續做到「好棒的表現」?而當家長、老師具體、明確地點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時,孩子因此有了下次能夠依循的好的標準,且在面對更上一層樓的挑戰時,有信心跨出下一步! 當父母把「孩子你很棒」 換成「孩子你做到了, 如何做到, 教教我!」時,不只是不再使用抽象而籠統的讚美、鼓勵方式,同時也在幫助孩子更有邏輯地回想成功經驗。 透過分析自己是如何完成的過程中,孩子進一步了解適合自己學習、努力、探索世界的方式,家長也在這個過程中,讚美、肯定孩子的努力,讓孩子知道家長有看見自己的努力,透過自己努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再加上家長真誠而具體的肯定,會幫助孩子內心更有力量、更有動力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第三句:把「聽父母的絕對沒有錯」 換成 「你來決定 , 你才是自己的主人!」在翰林雲端學院所做的世代教育大調查中,訪問五個家庭中的家長與孩子,當中有一個題目是:「父母對你的信任中重不重要?」所有父母的受訪者都一致認為:在成長階段,父母的信任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位家長表示:「如果父母願意給當時的我們更多的空間,或許我今天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吧!」而其他受訪的家長同時也分享了在自己身為孩子時不被父母信任的經驗,大多都是父母不信任孩子會自己完成份內的事情、要求孩子讀書時房門不能關上、父母不會徵詢孩子的意見等等。 特別的是,當詢問父母們:這些你認為不被父母信任的經驗以及討厭父母對你這樣做的事情當中,你是否也曾對你的孩子做過呢?家長猛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也用父母教養他們的方式去教養自己的孩子。 受訪的孩子認為父母不夠信任自己的事情包括:父母幫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而不是讓自己去嘗試、不信任自己能夠自主管理、自己成績不理想時,父母習慣以生氣、與他人比較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等等。 父母愛孩子總想把自己認爲最好的給孩子、為孩子找一條好走的路,但是,愛孩子還包括給孩子信任、傾聽孩子的情緒、適度放手、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與時間。 當家長下次想說「聽父母的絕對沒有錯!」時,請換成「你來決定,你才是自己的主人!」給予孩子練習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遇到失敗、挫折也沒關係,爸爸、媽媽永遠為你打氣加油! 第四句:把「你總是犯錯」 換成 「 我欣賞你的努力,你只是暫時還沒達到目標。」兒童心理學家Dr. Rosa Kwok分享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時,提到父母必須使用: ・正面的語言。 ・真實的態度。 ・詳細說出孩子好的表現為什麼好。 ・幫助孩子成為獨立的人。 ・明確、具體的讚美。 ・看到孩子的努力。 ・稱讚孩子的參與。 ・稱讚孩子會從錯誤中學習。 ・讚賞孩子的堅持。 當父母對孩子說「你總是犯錯」時,孩子只會記得「你總是犯錯」這句話帶給他灰心、挫敗、我做不到、我總是犯錯的負面的感受。 而父母不妨思考當我們對孩子說「你總是犯錯」時的出發點:希望孩子能記取錯誤並從中學習、希望孩子能表現得好。而「你總是犯錯」這句話並不會達到父母所期待的效果,只會讓孩子背上沈重的包袱,讓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請把「你總是犯錯」 換成 「 我欣賞你的努力,你只是暫時還沒達到目標。」 讓父母與孩子從「犯錯」移開視線,並將目光聚焦在「孩子為了這個目標所做的努力」、「孩子即使挫折也繼續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如何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孩子在過程中認真的參與、執行」。不僅給予孩子行為的肯定,也給予孩子情感的支持。 第五句:把「父母為你感到驕傲」 換成 「你為你自己驕傲!」上述提到翰林雲端學院所做的世代教育大調查,孩子在受訪中提到:當他們成績排名落後他人,父母通常以「罵人」、「與他人比較」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表示他們不喜歡父母這樣的做法,並認為父母要求他們要表現好、成績好,只是為了可以向別人炫耀。 父母聽到時都覺得百口莫辯,認為「我叫你讀書是為了你好!」、「我是過來人當然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我希望你比我優秀啊!」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時代越來越多元,孩子所接觸的資訊、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已經跟過去截然不同了,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對孩子有行為、品格的要求並給予情感的支持的同時,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選擇必須自己負責。 自己的選擇必須自己負責包含:能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必須自己負責任、挫敗與成就都由自己承擔。 對父母來說,孩子有成就時父母當然會感到驕傲、與有榮焉,而孩子挫敗、灰心喪志時,父母也絕對不會落井下石,而是會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持。父母要求孩子,是希望孩子能夠成長、成為一個能夠獨立自主並融入社會的人,而不是為了能夠炫耀。 因此,當下次家長要對孩子說出「父母為你感到驕傲」時,請換成「你為你自己驕傲!」讓孩子知道,他所做的努力從來都不是為了讓父母驕傲,而是為了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總結高品質的陪伴孩子、與孩子溝通需要技巧,怎麼說既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又能讓孩子不畏困難繼續堅持是非常重要的。本篇文章介紹了五句NG口頭禪是否常在你的家庭中出現呢?
從此刻起,開始使用正面的語言、真實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教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吧!看見孩子的努力,即使有挫折也不放棄的精神,肯定孩子認真的參與,並明確的說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相信孩子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適度放手讓孩子能有學習為自己負責的機會。 當父母願意真正傾聽、適度對孩子放手,親子關係一定會變得不一樣,少了傷害與不信任,多了更多對話的可能性,為自己負責不再需要父母打罵、威逼利誘,而是成為擁有父母的信任與自由選擇的權利後,所要為自己負起的責任。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