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誤區和有效提升專注力的方法!孩子專注力差是很多父母擔心的問題,例如:上課東張西望,學校教的內容沒聽懂,寫作業坐不住,玩這個摸那個 ,題目讀了好幾遍仍不懂,明明1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卻花了3個小時,思緒難以投入。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誤區和有效提升專注力的方法! 破壞專注力的誤區誤區一:玩具太多?太難?太簡單? 根據《嬰幼兒行為與發展期刊》(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的文章:「環境中玩具數量對幼童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指出: ・大量的玩具會降低幼兒遊戲的品質。 ・較少的玩具有助於幼兒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且更有創意的玩。 ・嬰幼兒的注意力發展是先受到外在影響後逐漸培養成自身內在的專注力,因此,嬰幼兒時期容易受到外在環境中太多玩具的影響而分心。 ・幼兒早期的認知發展很大的影響他們參與適齡任務的專注力。因次,家長在挑選玩具時,要以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且具有變化發展性的玩具為挑選方向,選擇適合孩子、不會覺得太難以及太簡單的玩具,同時又能隨著認知的發展而產生更多變化性玩法的玩具。 誤區二:在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時,打斷、要求孩子去做其他事 家長常常在孩子專心玩遊戲、畫圖、拼拼圖等專注做一件事情時,要孩子去洗澡、去睡覺、去吃飯、去喝水等等,孩子對家長的要求常常充耳不聞,家長則是對孩子把自己的話當耳邊風感到氣憤不已。 畢業於職能治療學系的親子作家廖笙光指出,當孩子非常專注做一件事而沒有聽到家長的話時,家長應該讚美孩子、鼓勵孩子,而不要去打擾孩子,因為這代表孩子擁有持續性的注意力。 廖笙光指出,專注力包含四種: ・持續性注意力:能持續專注做一件事的專注能力。 ・參與性注意力:與孩子互動時,孩子能專注參與互動的能力。幼兒六個月到兩歲前多跟孩子正向互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參與性注意力。 ・選擇性注意力:有選擇性的專注某件事的能力。例如:老師在講台上講話,孩子在台下與隔壁的同學講悄悄話,孩子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悄悄話上,而不會受到其他聲音的影響,就是選擇性注意力的表現。 ・分離性注意力:能一心二用的專注能力,例如: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抄重點。 孩子的專注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家長應該配合孩子的專注力發展來規劃孩子的活動;年紀較小的孩子建議在時間內安排較多活動,而家長在孩子專注的時間內應該避免過多的干擾孩子。 例如:孩子的專注時間是15分鐘,那在一個小時的時間中,家長可以安排四個活動;而年紀較大的孩子專注時間較久,則在一個小時內安排一、兩個活動即可。 誤區三:使用3C產品的時間過長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孩子接觸3C產品的年齡也大幅縮減,許多家長會憂心3C產品的使用是否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專注力?導致孩子無法長時間專注?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説:「3C產品並不可怕,真正影響孩子專注力的是『怎麼使用3C產品』?」 根據衛福部健康署的建議,3~4歲的幼兒使用3C產品一天不要超過30分鐘,4~6歲不超過一小時,而且每使用三十分鐘至少要休息10分鐘喔!如何控管孩子的3C產品使用時間呢? 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建議父母可以這麼做: ・固定時間、地點充電,讓手機並非隨時可以充電,若電用完就得等到下次充電時間才可以再充以及使用。 ・使用Wi-fi基地台,而非網路吃到飽,由家長控管Wi-fi是否開啟,更能管控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 這兩個方法不僅培養孩子使用3C的規範,同時又讓家長方便控管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 誤區四:過多的「糖類」 飲食不均衡 根據《根治飲食— 0~18歲成長學習關鍵食育篇》一書指出正確的飲食與孩子的專注力有很大的相關,透過正確的飲食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專注力。 現代家長早餐多給孩子吃麵包、吐司、地瓜等「有糖」的食物再搭配一杯牛奶、豆漿等等,《根治飲食》作者賴宇凡指出,這些「有糖」的食物讓孩子血糖快速上升、大腦獲得專注所需的能量,使得孩子吃完後興奮、情緒高漲。 但是孩子除了吃這些「有糖」的食物以外,孩子只喝了牛奶、豆漿等食物,沒有其他足夠的蛋白質來平衡糖類,因此血糖升高後又快速下降,大腦失去維持專注所需的能量,導致注意力下降。 如何平衡這些「糖類」的食物呢?最重要的是:餐餐飲食都要均衡。 包含肉一份、青菜一份,以及糖類不超過百分之二十。賴宇凡特別強調,許多孩子都只有在晚餐時間才會吃到蔬菜,但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餐餐都要吃到不同種類的營養。 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方法方法一:7分鐘之內1寫到300不能塗改 根據光田綜合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表示:3~5歲的幼兒專注時間為5分鐘,5~7歲為10分鐘,7~10歲增加為20分鐘,12歲以上則可以逐漸到達30分鐘的專注時間。 因此,家長可以透過短時間的高壓遊戲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既符合孩子的大腦、注意力階段發展,又能在孩子能專注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注意力。 短時間的高壓遊戲包含: ・七分鐘之內寫1到300不能塗改。 ・詞語、成語、故事接龍,在過程中必須先專心聽前一個人說的內容並思考自己要接什麼,對於思考力、反應力以及專注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家輪流說,例如:黃色的水果有什麼?四隻腳的動物有哪些? 在孩子能專注的時間裡,透過一邊遊戲,一邊強迫孩子的大腦專注思考,孩子為了能將遊戲進行下去,必須專注、不能分心,藉此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方法二:舒爾特方格 舒爾特方格為將數字不規則分散在方格中。 例如:1~25隨意排在25個方格中,然後請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按照順序找到數字的遊戲,在短時間內為了找到所有的數字,孩子必須非常專注,此遊戲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反應力。 方法三:數字划消 數字划消為數字沒有按照順序隨意排列在圖卡上,要按照特地規則圈出特定數字的一種提高持續性專注力以及選擇性專注力的遊戲。 特定的規則包含: ・在時間限制內,將相鄰的相同數字圈在一起消除,必須包含橫、豎、斜三個方向。 ・在時間限制內,將相加起來等於特定數字的相鄰數字圈在一起消除,必須包含橫、豎、斜三個方向。例如:相加起來等於5的兩個數字必須圈起來,則相鄰的1、4以及2、3就必須圈起來。 方法四:數字聽寫 數字聽寫由數字划消延伸而來,透過「專注的聽」來訓練孩子的分離性注意力。 首先由家長或老師唸一串數字,並要求孩子等一下要回答特定數字有幾個;孩子在聽的過程中不能用紙筆記錄,等念完後回答特定數字出現幾次, 例如:家長要孩子聽有幾個6,然後念出一段數字,孩子必須用聽覺在大腦中記憶,等家長念完後說出有幾個6。 總結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四項孩子專注力的誤區,各位家長可以檢視看看你家是否也陷入了這幾個誤區呢?
從環境中玩具數量的多寡、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時打斷以及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再到3C的使用與飲食的均衡,由此可以知道:專注力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等許多因素的影響且需要時間來培養。 本篇文章亦提供了幾項「短時間的高壓遊戲」來幫助家長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孩子在有限的時間中,為了要完成遊戲的目標必須非常專注、不能分心,透過這些遊戲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參與性、分離性、選擇性注意力!家長不妨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加入這幾項遊戲!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會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 因此,若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先做一個專注的大人吧!家長自身必須先懂得專注地聽孩子說、專注地與孩子相處,當家長能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情時,孩子也會學習、模仿大人專注的好習慣喔! 孩子愛吃零食該怎麼辦 ? 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戒零食喬治亞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研究吃太多零食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 影響中樞神經,變胖、變傻,成年會有生育障礙和心血管疾病, WHO也正式呼籲消除含反式脂肪酸零食,請家長務必注意! 「為什麼別人可以吃冰淇淋我不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零食」可不可以給孩子吃?如果給孩子吃之後,孩子會不會不吃正餐?別人給的零食沒辦法即時管控怎麼辦?等等的問體,常常在親子關係、與長輩的關係中,造成教養與溝通時的緊張,趕快一起來看看孩子愛吃零食該怎麼辦,以及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戒零食? 為什麼孩子喜歡吃零食?原因一:色香味俱全 零食包含餅乾、糖果、糕點、麵包、炸物等食品,這些經過加工的食品通常高鹽、高油、高糖且口味較重,吃的同時不僅感官得到刺激、血糖快速升高且腦中會分泌多巴胺使人有快樂、滿足的感受,孩子容易受到吸引。 原因二:交朋友的工具 在孩子的世界中,常常透過分享零食、玩具來交朋友,「這次我分零食給你,那你下次也要分給我。」孩子看到同儕帶零食去學校,心中也會想要吃以及希望自己也能帶,零食不僅是「想吃得東西」,也是一種「別人有我也想要有」的感受。 原因三:口腹之慾 有時候還沒到正餐的時間,但是孩子經過一系列的活動已經開始感到飢餓,會想吃一些小點心來滿足飢餓的感受,或是孩子想要再次嚐到零食的口感以及味道。 原因四:從沒吃過的好奇心 許多時候孩子在家中完全接觸不到零食,但是在生活中,不僅同儕會討論,許多廣告、影片也會宣傳零食的美味,因此當他看到、聞到別人在吃零食時,反而更渴望能吃吃看零食。 零食帶來的危害有哪些?危害一:膳食纖維不足 影響消化與排便功能 零食多高糖、高鹽、高油,不僅營養價值低且膳食纖維不足,膳食纖維不足首要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就是消化問題與排便問體,這兩項問題會影響代謝問題,若身體內部不好的物質沒有被代謝掉,反而留在體內被運送到全身,則可能進一步影響免疫力功能、情緒不穩定以及可能因為營養不良導致長期慢性疲勞。 危害二:腦部組織、智力的損壞 在許多有包裝標明成分或路邊糕點小吃無標明成分的零食,包含膨化食物、軟糖、洋芋片、黑糖糕、蛋糕、甜甜圈等食品中,存在著「鋁麗基」的成分,鋁麗基用於安定色素,使色素可以穩定附著於食物,但若食用過多可能會對腦部以及智力產生不良影響,造成智力損壞以及記憶力的退化。 危害三:情緒控管力與專注學習力不穩定 零食的高糖、高油不僅讓孩子愛吃,還讓孩子吃下去時血糖快速升高帶來大腦的愉悅;但是,零食不僅營養價值低,甚至會讓孩子吃不下正餐。 因為吃零食而快速升高的血糖,在營養價值低、沒有吃正餐的狀況下又快速下降,孩子的血糖高低起伏落差過大、情緒起伏也大,容易過度亢奮、暴躁、易怒、脾氣不好等;而血糖快速下降也容易導致孩子專注力下降、無法集中學習等等的問題。 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戒零食?方法一:家長需要告知孩子零食的危害 和吃原形食物的好處 在幼兒階段,味道強烈、高糖、油炸的零食很容易引起孩子想吃的心理,且孩子較沒辦法分辨健康、營養與否? 因此,家長需要明確告知孩子「為什麼零食不能吃?」、「哪些零食偶爾可以吃一點點?為什麼?」例如: ・過多的添加物、色素會讓身體產生負擔。 ・吃太多高糖的食物會對免疫力產生營響。 ・零食高油、重口味容易有肥胖的問題。 ・在牙齒還在發育階段,吃太多糖果可能會產生蛀牙。 當家長溫和明確的告知孩子:為什麼不希望他們吃零食的原因,而不是嚴厲的說「不能吃、禁止吃」,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孩子也會逐漸了解不要吃零食的原因,以及分辨哪些食物是健康營養的、哪些是盡量少吃的。 家長在告知孩子零食的危害的過程中,也應該告訴孩子哪些食物是健康、營養的。例如:告訴孩子應該多吃「原型食物」,並告訴孩子吃原型食物的原因以及好處。包含: ・天然又營養,富含多種身體需要的營養素,有這些營養才可以長高長大喔。 ・沒有經過加工跟調味,原型食物裡面有可以幫助我們便便順暢的膳食纖維喔。 ・原型食物除了可以幫助我們身體健康以外,還可以幫助在地農夫跟做環保喔!當我們吃當季、在地的食材,不僅可以讓農夫們有一份收入,不用用飛機、船隻從很遠的國外運送蔬菜、水果也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喔。 方法二:家長需要以身做則 小孩傾向模仿重要他人,家長本身若經常吃零食孩子自然也會想吃;若家長在孩子面前吃零食卻又不準孩子吃,孩子會感到困惑且無法理解:為什麼大人可以吃而我不可以吃? 因此,家長需要以身做則,從自身建立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家中準備的點心、零食也應以健康為主,如果真的想吃零食,家長自身也必須適量,孩子在這個過程自然會逐漸培養較健康的飲食習慣。 買健康的零食 家中不放不健康零食便大幅降低孩子吃零食的機會,若要選購零食盡量以新鮮、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包含: ・水果乾 ・調味較少的中式或西式爆米花 ・無鹽的堅果 ・沒有調味、添加物的米餅 ・海苔 坊間有賣許多幼兒零食,標明含有益生菌、野菜、植物萃取等似乎營養價值較高的零食,建議家長們還是要仔細看一下是否含有防腐劑、鋁麗基、修飾澱粉等成分再做購買;避免被「益生菌」、「蔬菜」、「鈣質加倍」等以健康導向的宣傳手法誘導。 正常的三餐 正常的三餐包含: ・定時定量。 ・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入,包含: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肉蛋類、乳品類、堅果油脂類。 ・全穀雜糧類包含燕麥、紅米飯等,膳食纖維豐富又有飽足感。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建議每天至少攝取一種水果、四分之三碗的煮熟蔬菜。 ・適量的豆魚肉蛋類,盡量少吃醃製的肉類;適量的奶類補充鈣質,也可用加鈣豆奶、豆腐來替代。 盡量給孩子較多的飲食選擇、接觸較多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肉類等等,有較多的選擇可以幫助孩子較均衡的飲食,避免因為偏食而減少某一類食物的攝取。 經常吃零食會增加對正餐抵觸,如果減少吃零食的頻率,孩子自然會提高吃正餐的意願;如果孩子想要吃零食,需安排在正餐一到兩個小時前。 總結孩子的飲食習慣深受家庭環境、家長飲食習慣的影響。若家長能以身作則,自身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且準備給孩子吃的是營養豐富的三餐、家中放的是健康的零食,孩子也會漸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並較能分辨哪些食物是健康的,而不容易受到零食的誘惑。
專家告訴你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的科學方法!你們有沒有發現身邊不乏天才型的選手,他們沉溺於數學、英語、畫畫、鋼琴.....,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含苞待放的花朵,都有屬於自己自己的天賦,他們缺的不是才華,而是被理解 ! 有些人沈溺數學,在數字變換中獲得快樂;有些人喜歡音樂,在曲調的起伏中找到熱情所在,需要家長、老師善於發現孩子天賦所在給予支持、適合的環境與教育來灌溉! 每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跟別人相似的特質,以及一些跟別人截然不同的特質,你曾思考過這些特質是如何塑造出每個獨特的人嗎? 人類的八大智能 迦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迦納(H.Gerdner)為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發展心理學家,他於1983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迦納將智能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去人們通常將語文能力、數學邏輯推理能力視為智能的兩大核心能力,迦納則認為人類是擁有多元智能的,只是每個人的智能強弱排序有所不同。 包含八大智能: 1.數理邏輯 2.語文 3.人際關係 4.運動 5.空間圖形 6.自然 7.音樂 8.內省 數理邏輯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數理邏輯是指數學邏輯的分析,包含使用符號進行邏輯的推理、演算、分析。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對能分類、測量的事物較能接受,例如:鞋子須依大小排列整齊。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數理邏輯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數數,例如:詢問孩子有幾個眼睛?去爺爺家要經過幾層樓?全家人吃飯需要幾雙筷子? ・日常生活中形狀的辨認,例如:桌子是什麼形狀的?要用積木蓋一棟城堡可以使用哪些形狀的積木? ・日常生活中符號的辨認、計算,例如:從家裡去學校會經過幾個紅綠燈?哪些燈出現的時候可以過馬路、哪些要停下來? 語文 語文智能是指能透過語言有效表達、傳達的能力,包含說話、閱讀、書寫。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透過語文相關的方式來學習,例如:閱讀、聽演講、寫下文字等。 ・喜歡文字相關活動,較善於記憶。 ・透過其口語表達方式,可觀察到孩子對於語言的意義、說話方式的敏感度。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語文智能的方法: ・說故事給孩子聽,幼兒的語文智能發展來自於不斷地聽。 ・與孩子聊天、問與答的對話,在過程中給予孩子表達、提出疑問的機會。 ・詞語接龍,在過程中孩子思索腦中擁有的詞語且學到家長說的新的詞語。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智能是指富有同理心,懂得傾聽同時又能抱持開放的心態欣賞、思考他人的觀點。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較善於覺察他人情緒的變化。 ・喜歡和人進行談話、交流。 ・較高的合作能力。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人際關係智能的方法: ・透過故事教孩子認識情緒並引導孩子認識、表達自己的感受。 ・透過故事中不同的角色立場,引導孩子認識不同立場的人的不同感受,培養孩子的同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禮貌、引導孩子與他人正向互動,例如:要主動與他人打招呼、玩玩具時可以主動與人分享。 運動 又稱肢體動覺智能,是一種善於運用、調動身體肌肉並能透過身體表達的能力。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較無法長時間久坐。 ・喜歡觸摸東西。 ・喜歡動來動去。 ・在表達時有較多的肢體語言。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運動智能的方法: ・給予幼兒爬行的機會與空間。根據研究指出,爬行是一個訓練孩子左右腦平衡與視覺發展的活動,爬較久的孩子在未來肢體動覺方面會有較好的發展,但也不能因為爬行很重要而過早的要求孩子爬行喔。 ・透過遊戲幫助孩子肢體發展,例如:跳跳床遊戲、攀登遊戲、單腳跳遊戲等。 ・肢體表達的遊戲,例如:和同學用身體完成洗衣機、腳踏車等物品的形象,或是模仿蝴蝶飛舞、烏龜走路等。 空間圖形 空間圖形智能是指善於圖像思考,能在腦中構想出物體具體模樣的能力。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喜歡圖片、視覺化的學習。 ・善於想像。 ・對結構、形狀、空間的形式較敏銳。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空間圖形智能的方法: ・給予孩子爬行、活動的空間,嬰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會思考:我要往哪個方向爬?我與玩具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請孩子透過語言、畫下來等方式表達自己與空間的關係,例如:用說的表達:「娃娃在我左邊的櫃子裡面」,畫下家中廚房、臥室的相對位置,請孩子描述從家裡到幼兒園要直走以及需要經過幾個轉彎等等。 自然 自然智能是指一種能夠分辨、分類自然界事物的能力。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喜歡接近大自然。 ・喜歡學習、探索與大自然有關的事物。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自然智能的方法: ・不帶任何成見的在日常中讓孩子接觸自然事物,例如:認識生活中的花草樹木、昆蟲、玩沙子、泥土等等。家長不應該先入為主的灌輸孩子蟑螂很噁心、泥土很髒的觀念,而是讓孩子有認識、探索自然的自由。 ・透過講故事等方式讓孩子了解自然中的各種現象。 ・教孩子要愛護自然、愛護環境。 音樂 音樂智能是指對於曲調、節奏、音色等音樂的基本要素有較為敏銳的感受。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對於音樂有較多的反應或感受。例如:有較強的節奏感、韻律感。 ・善於記憶聲音。 ・能透過音樂,包含聆聽、演奏、創作等方式來思考或表達。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音樂智能的方法: ・唱歌給孩子聽,與孩子一起唱兒歌、唸謠等等。 ・音樂配合故事情節,例如:講解樂曲創作背景、音樂家故事、樂曲所描摹的場景等。 ・一起參與音樂活動,例如:聽音樂會、音樂劇、幼兒音樂遊戲學習活動。 內省 內省智能是指一種善於自我覺察、反省的能力。 擁有這類型智能、天賦的孩子傾向表現出: ・喜歡獨自思考、追求興趣。 ・擅長透過自己設定計畫、獨自的方式來學習。 ・能觀察自己,對於自己的情緒、喜好、興趣、優缺點等作出深度思考。 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內省智能的方法: ・家長對於溝通、思考保持積極的態度。 ・與孩子討論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與孩子一起思考事情的各個層面:哪裡你覺得做得好?為什麼?如果是你會怎麼做?還可以怎麼做? 迦納教授強調,每個人都有這八項智能,只是所佔比例不同,而父母如何真正的看見、正向的引導孩子找到孩子的天賦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找到孩子的天賦建議一:回想成功經驗 找出三件得心應手的事 在《讓天賦自由》一書中,作者肯•羅賓森以及盧•亞若尼卡提出四個關鍵的問題,包含: ・天資:什麼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熱情:什麼事讓你充滿活力? ・態度:你讓際遇左右生命,還是讓態度創造運氣? ・機會:如何為你的熱情找到實踐的方法? 回想我們的成功經驗會發現這些經驗充滿一些無法言喻的美好的感受,包含當我們在做這些事實似乎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我們感覺到自身的能力得以施展以及發揮;若實際觀察的話,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經驗都包含了高專注力、內心充滿渴望、較高的自我滿足感。 因此,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 ・我做哪些事情時有較高的專注力、內心充滿了渴望、較高的自我滿足感? ・哪些事是我喜歡的、我做的時候充滿了活力? ・找出三件得心應手的事。 ・我要如何去落實呢? 透過思考上述問題,引導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它可能是語文也可能是自然觀察等等,每個人不盡然相同;接著,找到能夠具體實踐、努力的方向,將我們的天賦與熱情結合,認真的去執行,使其成為我們的天命。 建議二:請教良師益友 不存在的最後一名 著名的化學家也是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奧托•瓦拉赫,曾先後學習文學和油畫,文學老師給他寫下了「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在文學方面成材。」,而油畫則是全班最後一名。 當所有人都不看好瓦拉赫之際,他的化學老師觀察到他用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這樣的態度正是學化學需要的重要特質,於是建議他學化學。在符合瓦拉赫的的天性以及好的學習環境下,瓦拉赫終於找到努力的方向並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瓦拉赫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只是所佔比例不同,且需要去發掘與灌溉,世界上並不存真正的最後一名。 ・千里馬需要伯樂,而當我們對自己的天賦是什麼感到迷茫時,不妨詢問身邊的良師益友自己身上有什麼好得特質與天賦。 建議三:GeneFlower 日本兒童基因檢測 除了以上的方法,我們還可以用科學方法來幫助父母有效的、精準的、快速的找到孩子的特質進而幫助孩子發展其天賦。 檢測流(程)和方式: ・篩檢兒童口腔細胞,寄回日本基因研究室檢測。 ・完整基因檢測報告書:大腦抗壓性、語文與非語文的特質、適合的運動項目、情緒、人際關係、教育環境等等。 ・基因影響智力、性格60%~70%,基因科技透過事先檢測了解孩子天賦與特質,幫助家長針對孩子擅長的領域給予培養。 ・台灣唯一通過衛福部合法認證的兒通基因檢測、通過日本經濟部、教育部、衛生部嚴格審核標準。 ・0歲到成人都可檢測,安全、快速、方便。 總結迦納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時,不斷重申:每個人都擁有這八大智能,只是強項與弱項的排名不同。而家長是否能意識到天賦並非只顯現在語文與數學的成績,而是能真正地看見孩子的天賦、熱情所在,成為孩子的支持者並陪伴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與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不想上學的三大原因,和如何快樂上學的四大方法!每天早上出門上學時孩子總是哭著說「我不要上學」、「我討厭學校」嗎?明明喜歡學校的課程、老師、同學,卻還是在上學前開始表現出賴床、哭鬧、發脾氣的行為,與家長展開「不要上學」的拉鋸戰嗎? 「你已經是大哥哥(大姊姊)了,要勇敢地去上學!」、「你去上學可以見到好多的朋友啊!」、「放學我們就去買你最喜歡的玩具!」家長用各種方法鼓勵、誘導孩子去上學卻還是效果平平嗎?孩子哭鬧著不想上學時心理的想法與感受是什麼呢?為什麼孩子不想上學呢?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不想上學的三大原因原因一:新的陌生環境、不安全感 ・家中與學校氛圍、規矩的不同:在家裡孩子是「被照顧者」的角色,在家中感受較自由、父母完全的關注、需求時刻被注意;在學校則必須服從團體生活,孩子感受到自己與他人被關注程度是相同的,他們必須學會獨立、為自己表達,而這個轉換的過程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表達所帶來的回應是未知的。 ・家中、學校與孩子的關係不同:在家中孩子依附於家長,較不會受到硬性的約束,在校則必須接受嚴謹的教育,且同儕之間會產生比較、競爭,因此孩子在適應的過程中會產生較不安的感受,對校園生活產生抗拒。 ・對學校未知環境的不安:因為他們必須離開照顧者,且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情,而陌生的環境讓幼兒不確定自己是否處於安全的環境,使得幼兒不想上學。 原因二:新的陌生的人、老師、同學 (一):幼兒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 1.安全型依附:照顧者(依附對象)離開時,幼兒可能會表現出哭泣或是不哭泣的行為。當環境中有陌生人與照顧者時,幼兒傾向有照顧者在場,當照顧者出現時,幼兒會停止哭泣;當處在有照顧者的環境時,幼兒會自由的探索周遭。 安全型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發展、社會探索。 2.焦慮型依附:在有照顧者的環境中仍對陌生人、周遭環境感到焦慮。面對照顧者離去表現出不聞不問的逃避行為,但身心其實已經非常焦慮;或者是陌生人出現時會害怕,而照顧者出現時則又表現出尖叫、拳打腳踢等與照顧者發生衝突的行為;又或者對於照顧者的離開、回來感到困惑。 焦慮型依附通常出現在照顧者能力不佳、沒耐心、拒絕與幼兒身體接觸等等。 (二)分離焦慮:嬰幼兒與依附對象分離時,產生哭鬧、抗拒與依附對象分離的表現,屬於正常的現象。 隨著時間幼兒在即將入學的階段已經能辨認主要照顧者、依附對象,此時幼兒傾向依賴主要照顧者,當主要照顧者在場時他們感覺到安全、願意探索周遭。 然而當幼兒進入學校,幼兒察覺到陌生人的氣息,可能會產生焦慮、抗拒,但由於每位孩子天生所處環境不同、氣質不同,所展現出焦慮情緒也有所不同。 幼兒可能表現出以下行為: ・焦慮、擔心、害怕、哭鬧。 ・安靜、發愣、持續看著陌生人。 ・神情嚴肅、緊張。 並非每位幼兒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不想上學」、「害怕陌生人」行為,有的孩子天生氣質較願意與人親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充足的安全感,或者目光暫時被新鮮的人事物吸引,因此需要家長持續觀察、關注孩子的狀況。 原因三:和以前不同的作息時間 和以前作息時間不同是孩子不想上學原因之一。 ・為了配合家長上班時間,孩子必須早起,如果平常沒有早起習慣的孩子,會產生睡眠不足、賴床、哭鬧等不想上學的行為。 ・在家沒有睡午覺的習慣,上學時必須配合團體生活睡午覺。 建議家長可以這麼做: ・美國睡眠醫學會睡眠指南指出幼兒一天需睡11-14小時;配合上學時間,建議讓幼兒在九點前入睡。 ・睡前不要吃甜食、使用3C產品,讓孩子進入高品質睡眠。 快樂上學的五大方法方法一:陪伴孩子玩、聊天 有品質的陪伴孩子玩、與孩子聊天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關鍵。 ・與孩子相處時要專心,不要同時看手機、工作。 ・與孩子進行深度的相處,例如:一起畫圖、拼圖等,透過雙方有互動、合作的相處培養良好親子關係。 ・清楚傳達規矩給孩子,例如:玩完玩具要自己負責收好,否則下次不能玩。 當家長專注的陪伴孩子時,孩子的感受是最強烈的;當家長清楚傳達規矩給孩子時,孩子會在過程城中逐漸瞭解到:他們可以在設定安全的範圍內盡情的探索一切。 孩子在有品質的、有規矩的陪伴中,感受到安全感、行為必須是有規範的,當他們到陌生環境、學校時,他們會以在親子關係中所獲得的安全感與規範感為安全堡壘,安全感讓他面對未知時不退卻,規範感讓他較能適應團體生活。 方法二:強化孩子快樂記憶 洪蘭教授曾說:「快樂的童年記憶,幫助孩子面對困境。」 洪蘭教授曾因流感臥病在床,面對無法操控的身體與生病的折磨,他想起小時候洗衣服時媽媽教他的一首歌,當她不由自主地哼起這首歌時,童年溫暖快樂感受湧上他的心頭,病痛似乎好了一些。 強化快樂記憶並非指生活都沒有挫折,而是當孩子面對不想上學、害怕團體生活、無法適應學校的心情等等時,家長要如何去陪伴孩子用較快樂、幽默的眼光去看待? 例如:孩子被同學欺負時,教導孩子勇敢說出:「你不應該欺負我,你這樣很不尊重我。」當孩子自己說出口時,他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有力量的、被父母支持的。 而當父母教導他以正向、有禮貌的方式去解決、面對時,正向的感受取代了原本受傷的感受,當孩子在面對其他狀況時,此次的經驗就成為他正向、快樂的記憶與養分,讓他能鼓起勇氣面對。 方法三: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要求包含: ・假日合理的賴床。 ・有時間規範的使用3C。 ・自己決定零用錢使用方式。 ・自己決定想要的穿著。 ・交朋友的自主權。 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包含生理、心理、交友、娛樂等等方面的需求,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去上學,家長對待他們的方式以及態度並不會因此有所改變;當孩子知道即使他去上學,父母還是會以尊重的方式對待他,且會滿足他們合理的需求時,孩子對於上學的抗拒心理會慢慢減少。 方法四:正確的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 ・肯定孩子當下的負面情緒,例如:「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你現在很想去公園玩沙沙。」 ・告訴孩子情緒不佳可以發洩出來,例如:「難過可以哭出來,爸爸在旁邊陪你。」 ・教孩子適當的表達方式,例如:「哭哭沒關係,但是哭哭的話媽媽會不知道你怎麼了,你下次不開心的時候可以用講的,媽媽才會知道你怎麼了。」 透過上述方式不斷肯定、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培養孩子冷靜思考的習慣;或許短時間內孩子還是會哭鬧、發脾氣、不想上學、抗拒陌生的人事物,但是當孩子在這個過程被家長理解而非忽視,他會感到安心,只有被理解、感到安心,孩子才會重新打開心門、嘗試冷靜思考、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勇於探索周遭多采多姿的人事物。 方法五:父母心態的調整 孩子去上學,不只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的症狀。家長如何調整心態呢? ・若擔心孩子在學校不安全、受傷,在挑選幼兒園時就要注意學校的品質。 ・適時放手,相信孩子能獨立自主。 ・找到育兒以外的生活重心。 ・聽孩子分享學校生活,了解孩子的生活的同時,適時給予孩子鼓勵、肯定。 ・透過了解親子關係相關資訊,找到與孩子最合適的相處之道並得到心理支持。 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能察覺到父母焦慮、擔心、喜悅等情緒,因此在照顧孩子的同時,父母應該時常關注自己身體與心靈的健康,如此才能培養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達到安全的依附關係。 健康的飲食 、作息和生活習慣 !孩子成長的核心永遠離不開健康的飲食、作息和生活習慣,想培養快樂成長的孩子,先從日常做起吧! ・多吃蔬菜水果。 ・三餐定時定量。 ・每天補充足夠的水份。 ・盡量不熬夜。 ・午睡片刻。 總結透過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家長更能夠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五個讓孩子快樂上學的方法須在生活中不斷實踐,陪伴孩子成長並非一蹴可幾,唯有耐心、有技巧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懂得表達且願意試著探索、接納陌生的人事物,讓我們一起陪孩子成長也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