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兒指南:讓您成為最佳父母的寶典!在現代社會,育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許多父母都希望能夠在這方面獲得最佳的知識和實踐,以確保他們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本文探討育兒各面向,以助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一、孩子的心理發展嬰兒期(0-1歲) Alfred Adle曾言:「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同年時期的心裡感受大大的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命。 嬰兒期是養成孩子信任感的關鍵時期。這時期的孩子弱小無助,對照顧者有強烈的依賴,需要照顧者給予足夠的關愛,並且滿足孩子生長的需求,包含適合嬰兒的食物、溫暖舒適的環境、乾淨的衣物與尿布等等。 若孩子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對其養成穩固的信任有較良好的幫助,並且較樂觀、有穩定的安全感,反之,可能會使其養成不安、擔憂的性格,甚至對他人不信任、在關係中較退縮。 學齡前期(1-3歲) 此時期的孩子處於學齡前期,他們渴望擁有自主權,許多事情都想透過自己做到,而面對這時期準備上幼兒園或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父母也會開始規範孩子的行為,包含必須使用馬桶大小便、準備戒尿布、自己吃飯、整理上學用品等等。 這時期的孩子在逐漸學習負責自己的事情的過程中,他們渴望父母能讓他們獨立完成他們可以做到的事情,或許是自己按電梯的按鈕、自己盛晚餐、父母在購物時自己推一個推車等等。 若這些需求能得到滿足並被給予肯定,孩子會獲得能獨立完成事務的自主感,反之,若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是行為未被肯定,則可能造成其自我懷疑或是感到羞恥。 學齡期(4-12歲) 此時期是孩子發展主動性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關鍵時期。此時期的孩子開始發展他們的興趣、個人學業、人際關係,他們渴望嘗試各式各樣的事物,但在嘗試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與父母、同儕、教師價值不一致的時刻,也會遇到社會規範的限制、學習環境裡強大的競爭壓力,而這些都影響著他們的心理與人格發展。 照顧者與教導者面對這時期的孩子,必須肯定他們是完全獨立的個體,支持個體的獨特性時必須有一定的規範與原則,若孩子的需求能滿足,對他們主動探究各式各樣的事物的意願與自我能力的看法會有較正面的效果。 二、孩子的營養嬰兒期(0-1歲)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發佈的《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指出,嬰兒在4~6個月大時,其腸道消化、吸收蛋白質及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已發展起來,並且此時期腎臟功能已較健全,可以開始接受不同的食物,包含各種適合嬰兒的副食品,這些適合嬰兒的副食品可以幫助嬰兒避免營養不良的情況。 手冊更指出:六個月大以內的嬰兒仍應完全以母乳為主要營養。因為母乳中的蛋白質、脂肪、醣類較容易吸收,且母乳中所包含的免疫球蛋白、促腦細胞發育物質以及沒有過敏原的特性,更是其他奶粉無法取代的原因。但是要注意:若母親有感染巨細胞病毒、愛滋病毒時是不能餵食嬰兒母乳的喔! 而若母親為職業婦女或是有不方便餵食母乳的情況下,則可以讓孩子食用嬰兒的配方奶,並應注意有衛福部認證的標章,以及須遵照指示的比例來泡喔! 學齡前期(1-3歲) 此時期是發展生理與智力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兩歲到三歲之間,孩子的身高應成長十一至十四公分,體重應增加二到二點五公斤。此時期孩子在熱量的需求並無性別的差異,皆需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與礦物質,包含動物性的蛋白質、大豆蛋白質等等,以及骨骼發育所須的鈣、造血所需的鐵、各項維生素等等。 此外,這時期的孩子在飲食上應注意清淡、清爽,不宜過於重口味、氣味強烈的菜餚。而孩子在這個階段也會開始展現對食物的好惡,應注意給予孩子多樣化的食物選擇,以避免某些種類攝取過多,而某類營養十分缺乏的狀況,且勿以強迫、賄賂的方式要孩子進食,應多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食物。 另外,此時期的孩子開始需要正餐之間的小點心,但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不吃正餐而不讓孩子吃點心,但其實只要是健康的點心就可以適時給孩子吃喔!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降低孩子吃其他零食的渴望,若是正餐前餓過頭,反而可能導致孩子食慾低落、吃不下正餐喔! 學齡期(4-12歲) 此時期的孩子務必注意每日應養成定時吃三餐的習慣,不可因為趕著上學就不吃早餐,吃營養的早餐可以幫助孩子以較佳的狀態度過一天,且有吃早餐較容易吸收一天所需要的營養。 此外,此時期的孩子有強大的精力,一整天的活動量大,但由於消化系統仍處於發展階段,因此每餐的分量並不會很多,因此需要在正餐間給予一到兩次點心的補給。點心應選擇能促進孩子身心發展的食物,包含豆漿、水果、牛奶等等,應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 由於此階段處於孩子的換牙階段,應注意孩子食用醣類的次數不應過於頻繁,除了養成飯後刷牙與睡前刷牙的習慣以外,應少吃糖果、喝含糖飲料,並多喝開水。 三、孩子的教育早期教育 《卡兒威特的早期全面教育:奠定孩子一生的品德、學習、人際關係》一書中,作者表示:「家長的為人和喜怒哀樂是天底下最深刻、最有效的早期教育。」許多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後,會陷入要在孩子早期不停灌輸各式各樣的知識,將早期教育的焦點都放在孩子的智力開發上。 其實早期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孩子從爬行到直立行走、認識生活中的環境、學習用手使用生活中的工具、發展語言、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孩子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而早期教育並非一定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課堂中學習,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都在吸收與學習,父母在這個時期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養育、性格養成,培養孩子對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傳遞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嗎?是幫助學生得到更好的成績、上更好的學校藉此找到更好的工作嗎?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提到:「學校是『塑造社會性終身學習生態』的地方。」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呂金燮更言:「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是教導孩子學會明智的生活,要求孩子對事物要有自身的見解,才能喚醒和激起兒童身體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過程,促進孩子自我教導。」 為全球鼎泰豐設計餐飲空間的知名設計師宋毅曾言,每當孩子即將邁入下一個階段時,都會給孩子一個忠告:「老師説的話不一定是對的。」他的用意在於,當孩子獨自面對學校制度中的規定、競爭、成績排名,應該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家庭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曾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對教育的成敗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家庭教育的內容超越一般的培養、傳授、訓練、輔導,它是『生命的分享』。」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之於人的一生有相當的重要性。 在《再考一張父母執照》一書中,作者提到孩子是出自父母的意願而來到世界上,身為家庭教育中關鍵角色父母應該秉持三項信念,包含「父母要有自我認知的責任承擔」、「父母要有價值觀的榮譽感」、「父母也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 父母應承擔起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擁有健全人格、能獨立於社會的人的責任,且應該注重參與孩子生命的過程而非將孩子當作炫耀教養能力的物品,此外,孩子生長的社會環境已與父母成長的環境截然不同,因此,父母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來面對教養孩子的過程。 結論本篇文章從孩子的心理發展、孩子的營養、孩子的教育三個層面來探討,期望能更全面、更有效的陪伴父母育兒的過程。但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因人而異,適合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也有所不同,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特性而有所調整。
雖然育兒的過程複雜又辛苦,但是在孩子僅有一次的成長時光中,當下的陪伴、傾聽所帶來的溫暖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相信育兒過程中孩子的每一次成長與突破都會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禮物。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