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尊重多元文化,成為真正的國際公民?在全球化的時代,培養孩子的文化意識和尊重多元文化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引導孩子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一、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性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不同的文化? 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不同的文化?當我們與父母以及孩子談論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時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多元文化的社會下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研究⟫一文指出:「文化就是我們是如何和怎麼存在於 世界的本質。」而其中又包含了種族、宗教、經濟、地理位置等諸多面向,宏觀地去看整個大世界、地球村可以知道今日的社會已走向多元文化共存共享的時代,我們逐漸有意識地並抱持開放的心胸去認識與我們不同的。 回到眼前稚嫩、哭與笑都如此坦誠率真的孩子,他們還在學習、分辨接收到的一切,如何幫助孩子在「客體我」與「主觀我」之間找到平衡?面對自身與他人及社會價值不同之處,以及他人與自身認知不同之時仍能找到屬於自我的道路?又如何在蜿蜒曲折的成長過程中建構健全的價值與態度?上述問題都是為什麼我們要與父母以及孩子談論理解多元文化的原因之一。 而現在媒體與社會強調的「促進國際和平與合作」、「增強跨文化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展世界觀,培養獨立思考」等議題,其背後都指向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意義:形塑正確的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理解、接納、接受、尊重彼此的價值觀。 全球化對孩子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最顯著的一項影響之一便是跨國合作、工作的機會增多,而這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父母離開家鄉工作的情況下孩子有可能留在家由祖父母教養,亦有可能隨著父母工作地的遷移而轉學及離開原有的社交圈。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可以在不同的氣候、語言、飲食、信仰的地方快速地體驗到文化的多樣性及開闊視野,同時在年幼階段就發展出對於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有較高的機會學會多種語言,這些對孩子的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未來就業的競爭力都有非常大的助益。 然而,隨著生活環境不斷改變,孩子必須不斷重新建構社交圈,面對完全陌生的文化、不同種族及語言的同,或許會產生情感的失落與不安,面對自身身份認同與歸屬亦可能產生迷茫,在不穩定的社交關係中亦可能自我封閉。 由此可知,「學會適應和接受文化和環境的多樣性」是全球化浪潮下父母教養與孩子成長的重要課題。 二、文化教育的方法通過故事傳遞文化精髓 在向孩子傳遞多元文化的價值觀以及建構他們適應和接受文化和環境的多樣性的過程中,不可避面的要從孩子「自我概念」做起,心理學家Carl Ransom Rogers指出自我概念包含對自身身心特徵以及行為的看法,這些看法包含積極以及消極的看法,可能是行為的善惡亦可能是外表的美醜。 此外,⟪多元文化的社會下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研究⟫一文更指出:「自我概念的發展來自於自己有我與他者之間辨識的開始,是ㄧ個學習歷程的堆砌的產物,而不是與生所具之成品,是一種流動的動態,是隨著個體的發展與成熟所形成的。」 而面對自身與他人不同的外表、身體特徵、性別、情緒處理方式、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可以用哪些故事引導孩子從探索自我到進一步理解多元文化呢? 從認識身體特徵、不同身體特徵的功能、你我身體之不同的繪本故事主題延伸至請孩子畫下屬於自己的自畫像,或是透過喜怒哀樂為主題的故事探討哪些行為會引發哪些情緒,同時請孩子思考自身與他人面對相同的事情是否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當有相同的情緒表現時是否會有不同的抒發方式? 參與文化活動和體驗 親身參與是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透過沈浸式的體驗,如實際走入文人、音樂家的故居、閱讀其著作及傳記,或是到客家社區聆聽社區發展的歷史以及參與麻糬製作的過程,亦或者參與最具文化特色的民俗節慶,如媽祖遶境、農曆春節、聖誕節等等。 此外,聆聽不同的樂種或是嘗試不同國家的舞蹈亦是非常棒的體驗文化的活動之一,漢人的傳統音樂如同東方的哲學思想與詩歌辭賦,描寫文人對於人生的追求幽微曲折的心情,而印度音樂強烈的節奏、西方古典音樂的和聲變化都傳達出不同文化下所造就的截然不同的美學觀。 三、教導孩子跨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強調共同點而非差異 父母可以教導孩子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如傳統泰雅族、賽德克足以及紐西蘭的毛利人、分散在各地區的南島語族原住民會有「紋面」的習俗,在現在的美感或身體自主權的觀念課能會令孩子感到疑惑與不認同,可是當父母引導孩子其背後代表的「成年、成就」的標記與現代社會的成年禮有共通的意義與訴求時,孩子較能接受與尊重。 培養孩子的共感能力亦是方法之一,每個人的際遇、成長過程都是截然不同的,然而行動語言與背後的核心訴求卻有可能是相同的,或許是渴求被認可、被信任,亦或者期待被接納、被理解,當我們能看到這些行動背後核心的訴求、感同身受其處境與情緒時便較能尊重與理解彼此。 而不同文化隨著地理位置、氣候、語言的差異仍有許多不同之處,面對差異時,父母若能引導孩子以欣賞的角度去理解文化形成的原因,相信對與跨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會起到幫助的作用。 正確面對和回應偏見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所眼見、耳聽的事實都不過單一面向的事實,如當我們看見有人闖紅燈可能會下意識的聯想成交通越來越亂,「有人闖紅燈」是事實,而「交通越來越亂」卻可能只是我們下意識形成的偏見。 而這樣的偏見卻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我們看見特定的長相特徵、膚色、衣著下意識地自動聯想這個人可能的個性、生長環境與經濟狀況,進而選擇一種與對方交流的方式,而要避免這樣「自動化」的思維在孩子的生活中成為習慣需要父母與孩子正確面對和回應偏見。 父母應幫助孩子意識到這些偏見存在於媒體、社會之中,在無形之中影響人們養成某些刻板印象,父母應教孩子思辨這些常見得觀念背後的目的與對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可以透過真實深入的了解現象的原因,亦可透過與孩子互相討論藉此以更多元的視角了解不同的現象。 四、培養跨文化的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工作和合作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來襲,國際社會越來越強調「全球素養」的能力,⟪多元文化、文化際與後素養導向:能力取向觀點的批判性擴展⟫一文指出全球素養的能力包含: 1. 通過研究地方、全球和文化意義等議題,探究並超越其身處環境的限制。 2. 認識、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 3. 以開放、適當和有效的跨文化互動方式,有效地與不同對象進行交流。 4. 能關注並採取行動以促進在地與全球的集體福祉及永續發展。(王俊斌,2020) 此素養的培養已成為國際教育的趨勢,更是在全球化的社會下所強調的能力,孩子是否能意識到每個人受到家庭、性別、宗教、教育、社經地位的交互影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在他人的觀點與自身的觀點之間是否能夠保持身心的平衡?面對較強勢或較弱勢的文化是否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 要建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工作和合作的能力需要孩子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同時必須培養孩子批判思考、捍衛自身權益的能力。在多元的文化下,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對於不同文化特質的人需要父母引導孩子懂得觀察不同文化的特性,面對較強勢的文化需要懂的拒絕與說不,而面對較弱勢的文化需要懂得保育與傳承。 認識到跨文化的挑戰和機會 小至校園、工作環境,大至社會、全球都會遇到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可能的挑戰有哪些呢?包含語言的障礙,不同的語言可能導致交流的障礙導致誤解,此外,不同文化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時間觀念,對於相同的一句話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在此情況下可能形成衝突與溝通的障礙。 然而,挑戰有時也代表著新的契機與機會,文化的差異與價值觀、信仰的不同亦可以視為拓展視野的機會,當我們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特質的人可能會有的想法,亦能幫助我們學習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應對方式。 結論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言:「文化之所以美妙,是因為它們不斷地在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為天下所有的父母與孩子加油,願我們都有一趟不斷學習與願意互相理解的人生之旅。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