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兒祕訣:幼兒園階段孩子教育與發展的黃金關鍵 !(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都希望能讓孩子有美好的成長過程與良好的學習感受,本篇將從好習慣的養成、創意與想像力、情緒管理與社會技能等層面帶您認識幼兒園的黃金發展關鍵。 一、培養幼兒園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許多父母經常疑惑,孩子在家睡午覺都愛睡不睡,玩到累了不管父母有沒有要出門倒頭就睡,父母感到既好笑又無奈,以為小孩的作息很難把握時,卻聽到幼兒園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都很自動自發睡覺、自動自發的起來,幼兒園老師到底有什方法能讓孩子培養規律的作息呢? 幼兒園有固定的飲食時間、動態性的肢體韻律活動、靜態的勞作學習活動,這些活動的安排有一定的原則,如早上到校必須吃早餐,接下來是一些較動態的活動肢體活動,讓孩子跑跑跳跳盡情地動,動完之後為補充體力的小點心時間,到午餐之前接續的活動以靜態為主,並在午餐時間放較沉靜的音樂,讓孩子靜下來準備午睡。 幼兒園除了設計適合幼兒的作息,讓孩子能盡情發洩體力的情況下,又能跟著老師安排的活動節奏進入午睡,幼兒園還有強大的群體學習作用,孩子在學校為獨立的個體,他們在上幼兒園中試著跟著大家的步調希望能融入群體,對於他們養成規律的作息也有很大的作用。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衛生與整潔習慣是許多父母家中的難題,有的孩子愛吃糖又抗拒刷牙、襪子脫掉塞成一團亂丟、手沾到髒污隨意抹在衣服上等等,你知道嗎?這些不好的習慣是可以透過「事先練習」、「遊戲」、「故事」等方是來改善的喔! 在幼兒園裡,老師會將刷牙、洗臉、穿衣等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習慣融入樂曲,幼兒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搭配肢體唱歌跳舞,例如歌詞有刷牙時搭配手做刷牙的動作,不僅發展他們的聽覺與動覺,在過程中,也強化了他們對這些習慣的認識。 父母也可以選擇相關主題的繪本與孩子一起閱讀,藉此幫助孩子認識這些好習慣的重要性,「事先練習」、「不斷提醒」是幫助孩子慢慢養成的好方法!像是孩子在玩娃娃時可以請孩子幫娃娃刷牙與擦手,孩子飲食完時跟孩子預告等一下要刷牙等等。 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幼兒園如同小型社會,孩子必須尊重他人才能在其中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是這時期的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時期,要如何讓他們了解「尊重」的意涵呢? 其實只要經常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就能慢慢養成他們尊重他人的習慣喔!孩子有時候會嘲笑別人、未經主人同意就將他人東西拿走隨意插嘴說話,這些時候就是教導孩子「尊重」他人的好時機,千萬不要直接對孩子破口大罵,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理由,以及如果調換立場他的感受是什麼呢? 二、幼兒園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 幼兒園是孩子進入社會的第一步,相較於其他學習階段整日坐在課堂聽講的學習模式,幼兒園更注重以及期望能啟發孩子的感官、更多的去活動孩子的肢體,遊戲、積木、桌遊、舞蹈、簡易樂器,這些都是幼兒園會運用到的學習資源。 Neil Fleming提出四種類型學習風格,包含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與動態型,意即透過某種學習方式能達到較有效的學習成效,如視覺型的學習者適合使用觀看、閱讀、手繪圖等學習方式,亦有可能不受哪一型態的限制,是既可以使用視覺也可以透過聽覺學習的綜合型學習者。 由於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不一樣,有的孩子傾向聽講就能學會,有的孩子則需要搭配觸覺、動覺、視覺、聽覺等不同的刺激,而幼兒園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孩子不同的感官都得到刺激,對於其學習的感受與成效會有提昇的效果,當孩子有所感受就會激發他的創意與想像力。 組織各類藝術活動 幼兒處於感覺運動期,以感官探索世界,Hargreaves(1986)指出:孩子在嬰兒時期就會自發性的歌唱,隨著年齡與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會將他們聽過的歌曲片段融入自發性的歌唱中,如將小星星的歌詞改編成其他內容。 Lowenfeld和Brittain(1987)指出幼兒天生就喜歡創作塗鴉、摸索各式各樣的物品,透過藝術創作的活動,幼兒的感官被啟發,同時幼兒的大小肌肉、認知、語言與情感都在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發展。 而幼兒園透過遊戲的方式,如撕報紙、顏料滴流、線條與色塊創作、黏土陶土創作以及打太鼓、肢體音樂律動、即興律動等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將藝術融入孩子的生活,除了幫助孩子身心發展,也在過程中鼓勵孩子自由想像與發揮創意。 鼓勵孩子提出新奇的想法 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透過遊戲式的教學,用孩子的語言與視角與孩子對話,藉此幫助孩子學習,而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其實不斷地觀察孩子適合的學習方式,並小心地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鼓勵孩子能更勇敢地表達想法。 如達克羅茲教學系統中將音樂與肢體連結的課程裡,老師會在課堂裡不斷與孩子生活情境連結,並引發孩子不斷思考情境中的可能性與肢體的更多變化,除此之外,在孩子嘗試運用肢體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想法時,老師會給予孩子肯定與不斷鼓勵。 幼兒園老師亦會營造和諧、鼓勵發表想法的班級氛圍,透過有技巧的與孩子問答引導孩子擴散思考與自由聯想,鼓勵孩子尋求各式各樣的回答,並注重孩子的獨特性,讓孩子在保有學習樂趣的同時激發創造力。 三、幼兒園孩子的家庭教育建立親子關係 幼兒在成長初期語言能力還在發展中,但是對於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情緒、面部表情與話語已能有所感受,因此父母與孩子對話時必須將其視為獨立的個體,給予其尊重、對於其情需與需求給予回應。 幼兒處於需要依賴父母照顧與養育的階段,且心智仍處於發展階段,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需要改善的行為或是需要轉化的想法與觀念,父母應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來教養孩子,即針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改善的要求而非人格的批評。 經常擁抱、專注地聆聽與對話、開放式的溝通對於建立安全依附的親子關係亦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追求雙贏的親子關係,即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與孩子一起找出問題與可執行的解決辦法,而非在孩子犯錯時一昧指責。 家庭教育的角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曾言:「儘管社會急速變遷,家庭仍是人類所需要,而且必要的。」、「家庭教育的內容超越一般的培養、傳授、訓練、輔導,它是『生命的分享』。」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一言一行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養成孩子人格特質的重要地方,包含父母的性格特質、管教方式、角色示範、人生哲學等等。愛抱怨的父母也會有愛抱怨的孩子,而有的父母以死板的行為標準要求孩子或是以縱容、獨裁、權威等方式來管教孩子,這些都會在不自覺間影響孩子,甚至影響孩子以相同方式教育他的孩子。 父母應合理的、正面的及適度的教導孩子、幫助孩子,對於孩子的問題和需要應有充分的了解並配合其發展調整應對方式,相信能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 合理分配家務 幼兒雖然身高與肌肉都還在發展中,但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亦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父母可以讓孩子從一些簡單的動作做起,如將髒衣服放入洗衣袋並丟入洗衣機、自己摺自己的衣服並擺放至衣櫥、將碗放入水槽等等,在過程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獨立自主的能力與主動分擔家務的態度。 四、幼兒園孩子的情緒管理教導孩子表達情緒 教導孩子表達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喔!餓了、不開心時哭鬧與生氣是本能,而好好表達情緒是可以透過後天習得的喔!情緒背後可能有許多原因,有可能是不喜歡今天穿得衣服、同學搶走我的玩具、午餐的飯吃不完等等,但是處於情緒當下的孩子不見得能完整表達感受與原因,這時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在《聽寶寶說話》一書中,作者推薦讀者可以使用情緒圖卡與情緒繪本來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情緒圖卡可以用顏色來代表情緒或是畫上表情來代表該情緒,在平時親子互動時,父母即可拿出圖卡與孩子互動,並使用「我覺得我很...(情緒),因為...。」的句型來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與辨認情緒的來源,而情緒繪本則是幫助孩子以故事中的情境來認識各式各樣的情緒。 教導孩子調整情緒 表達情緒是調整情緒的第一步,當情緒有抒發的出口才有被平撫與調整的機會,當孩子處於情緒的高亢狀態下,應先給予其安撫,可以請孩子深呼吸,將快速的心跳與繃緊的肌肉鬆懈下來在近一步引導孩子調整情緒。 教導孩子調整情緒應在孩子處於冷靜狀態下,當孩子冷靜時才能以客觀的角度看待事情的發展,而父母給予孩子在情感上的支持的同時,應與孩子思考面對此情緒與引發情緒的原因的解決方法,或許孩子還是經常會有許多情緒感受,但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面對、表達與調整,孩子會越來越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 給予適當的關愛和支持 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孩子情緒管理的基石,權威又嚴厲的教養或許能將孩子培養成頂尖名校的畢業生,但絕對不是培養高情緒力的孩子的長久之計,讓孩子在關愛與支持中成長,請相信有品質的愛與支持是孩子生命中最強大的養分。 五、幼兒園孩子的社會技能培養教導孩子禮貌待人 孩子經常看到人都不打招呼、不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嗎?禮貌教育就在生活中,請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在家中起床時、用餐時、父母接送時就是練習的好機會,引導孩子說早安、吃飯時請父母長輩來吃再開動、上下車時謝謝父母的接送等等。 接下來就是外出的禮貌訓練,在家中父母可以先預告孩子今天會遇到的對象,而孩子可以如何打招呼、應該如何稱呼對方、遇到對方時可以如何與之互動等等,此外,也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他,當孩子表現出禮貌的態度時,父母應給明確而具體的肯定與讚美。 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一種協作的精神、服務的精神與意識到群體價值的精神,幼兒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有需要合作的學習,如掃地時一位同學拿掃把一位拿畚箕、做勞作時一位同學負責剪紙一位負責塗膠水等等。 此外,還會有許多團體的遊戲與課程,如同學排成一列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全班一起跳舞與打鼓等等,這些過程不僅是因為孩子的身體尚在成長中無法獨立完成,還是因為在過程中可以透過互相配合、妥協或是發表意見來增進團體意識與合作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正是團隊精神需要的重要能力。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孩子尚處於自我中心階段,經常會有許多父母不能理解的問題,如為小狗有四隻腳卻沒有手而著急、看到路邊有陌生人的腳踏車倒了卻因為是陌生人的而不能幫忙扶、不能穿最喜歡的彩虹襪子因為昨天穿完拿去洗了等等。 這些讓父母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其實都來自孩子的自我中心,他們需要教養與教育來拓展認知,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正是幫助他們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當孩子因為最喜歡的襪子昨天穿過今天不能穿而著急時,可以教導孩子因為襪子需要清洗因此不能連續穿,或是請孩子請父母在採買襪子時幫他買特定的款式。 這正是透過增加孩子的認知廣度與教導孩子可行解決辦法來幫助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看似瑣碎,卻是累積孩子日後面對各式各樣問題的養分,所以請各位父母與孩子一起累積客觀思考問題、以行動解決問題的肥沃養分吧! 結論教育無小事,願此篇文章能為各位父母帶來助益!
全面育兒祕訣:幼兒園階段孩子教育與發展的黃金關鍵 !(上)幼兒園階段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學會與人互動,建立自信,培養自主性。社交技巧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對於幼兒園孩子來說至關重要,這將為他們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 幼兒園教育的核心價值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字經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單純而善良的,如同充滿可塑性的黏土一般,隨著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不同,養成不同的習慣,這些小小的習慣代表著行動背後的思想,而思想正是形塑一個人會如何行動、如何選擇的關鍵。 幼兒園正是養成孩子好習慣的重要所在,幼兒園的孩子年齡介於三歲之七歲間,他們天真、尚未養成穩定的習慣,而幼兒園規律穩定的作息、東西使用完必須按照老師指示收好的歸納意識、與友伴必須互相傾聽與禮讓的社交禮儀等等,這些都透過幼兒園以孩子為出發點的教學環境幫助孩子在淺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的激發來自內在動機的激發,內在動力三大關鍵包含:勝任感、有目標、自主權,勝任敢讓孩子相信「I can do it.」並且在做的過程中他們相信自己使用的方法是可行的,而有目標是老師、父母、照顧者給予其一個有挑戰性但可完成的目標,讓孩子有努力的方向,當孩子對於學習越來越熟練時,給予孩子自主權,當孩子感覺到被授權,他會更加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屬於自己的學習的。 幼兒園教育正是透過專業的老師與學習環境,設計語文、空間、肢體等方面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課程,此外,幼兒園每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學習,本身就會對孩子們的學習起到群體支持的作用,而老師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將長遠的學習切分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的計畫,引導孩子在其中享受並獲得成就感,這份享受和成就感就是養成孩子學習興趣的最佳利器。 提升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幫助孩子提升自主性以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在於幫助孩子意識到他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幼兒園教育裡,孩子必須站出來與其他同學、老師溝通,沒有父母時時刻刻站在他們前面為他們安排好一切,想上廁所必須自己主動告知老師、被同學欺負必須自己捍衛自己的權益、吃不飽還想盛飯必須自己告知老師還想再吃。 幼兒園的老師與同學也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在孩子尚未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時,就用對待獨立個體的方式對待他,將會幫助孩子意識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並學會以「我」的角度為自己發聲,以「我」的角度為思考的出發點,對於培養自主性與獨立思考能力有較大的效益。 二、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教育理念 為了選擇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學習成長環境,家長與父母們各個無不是各處打聽、蒐集幼兒園相關資料,只為求能讓孩子能快樂的成長並能在此階段學習打開感官去探索世界。有的父母會選擇藝術機構形式的幼兒園,期望孩子從小就浸泡在充滿藝術氛圍的學習環境,有的父母則從幼兒園就開始擔心孩子未來的英文能力,因此早早將孩子送讀雙語幼兒園,而到底怎麼樣的幼兒園才真正適合孩子的成長呢? 現今世界上教育趨勢已趨向「以孩子為主體的學習」、「遊戲中學習」,但在這兩項中心思想下仍細分許多不同的教育理念。包含: ·蒙特梭利教育:由義大利醫學博士蒙特梭利女士創辦,主張追隨兒童,讓孩子自主決定要學什麼,老師給予其引導、創造適合的學習環境,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等等,並使用豐富的教具來引導孩子感官等方面的學習。 ·美語、雙語教育:隨著行政院2030雙語國家政策,坊間已越來越多實行美語、雙語教育的幼兒園。而現行的教育傾向將美語「融入」生活中,日常生活中聽得到、說得到美語,而非要求孩子要「精熟」美語;然而有的美語學校則是採用「全美語」的方式,或是將美語獨立上課,因此家長在選擇美語或雙語時要注意美語教學亦有很大的差異,將差異納入考量,選擇最適合孩子的環境。 ·華德福教育:起源於德國的華德福教育強調親近自然、重視家庭生活,崇尚身體,心靈以及精神三層面的全人教育,並主張慢學、沒有功課,讓孩子在「做中學」等等。有許多家長表示,雖然沒有形式上的功課,但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 師資力量 幼兒園的師資是選擇幼兒園的關鍵,我們觀察許多孩子,會發現他們上了幼兒園後會開始扮演老師與學生的遊戲,有的孩子扮演的老師特別兇、使用打罵的方式,那父母可能要注意是否幼兒園的老師是以此方式教育孩子,而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老師的行為。 現今幼兒園分為蒙特梭利、華德福、公幼與公托、私幼與私托以及連鎖幼兒園,師資的標準參差不齊,並非每一位幼兒園老師都有幼兒教學專業的背景,如幼兒園常聘請的外師雖有好的外語能力,卻並非一定擁有班級經營、有效管理學生以及有效教學的能力,因此,父母在選擇及參觀幼兒園時,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方式亦是重要的考量要點。 設施與環境 根據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劉玉燕講師指出,幼兒園的教保環境應構成迴遊的動線、需兼顧不同程度的挑戰、不同功能的空間應有所區隔、設置各種轉換空間以及遊戲空間與物理環境應無死角並相互連結。 此外,幼兒園中可能會有玩沙區、戲水區,甚至可能有動物飼養區,此外還會有遊樂場以及倉庫或儲存空間,父母在參觀時應留意沙地是否通風且定時消毒、周圍是否有緩衝的區域、是否有防滑防髒防濕的設備設置,是否有考慮兒童遊戲後可能會較興奮,遊戲設施周圍是否有坐椅的設置等等。 溜滑梯的坡度、攀爬設施的高度、盪鞦韆擺盪的範圍都是父母可以觀察的,孩子在使用這些設施時,會不斷挑戰自己使用的極限,不斷爬高以及跳躍,包含盪鞦韆時跳出去、爬到攀爬架高出後跳下來等等,地面是否有緩衝材質的設置,各項設施是否過高都是需要在選擇幼兒園時注意。 三、幼兒園孩子的安全教育動線安全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劉玉燕講師指出,環境的設計本身就暗示著人應如何與環境互動,透過設計層次分明的環境是增進孩子在幼兒園的安全的重要手法。 在動線設計上,應讓孩子能明確分辨出園區入口、入口大廳、班級教室以及班級角落,而在視覺也必須讓教學人員無視覺上的死角,以更好的照顧、即時觀察到孩子的動態;在顧及空間動線的安全時,同時也應注意空間動線的透明性,透明性讓孩子處於安全自主的學習狀態時,孩子仍隨時處於教學人員的視線範圍。 動線規劃與空間設計應選擇擁有明確層次以及透明性的幼兒園,既能達到安全的保證又能讓孩子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防火安全 防火安全是幼兒園考量的關鍵要點之一。幼兒園的走廊是否能順暢的聯通到室內、室外以及各個教學區?走廊以及各個通道是否無雜物堆積?走廊是否夠寬敞?在逃生路線上的標誌是否明確易理解?教學空間是否都通風良好、具有足夠的換氣量?是否有定期檢查的滅火設備? 此外,幼兒園建築與建築之間是否保持一定距離能避免延燒?防火巷是否淨空?建築物樓板是否使用防火構造?天花板、窗簾、地毯、地墊是否使用不燃材料?樓梯是否經過防火處理?這些問題都是父母在了解幼兒園時可檢視的項目。 食品安全 根據教育部《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第十二條指出,幼兒園應提供符合幼兒年齡及發展需求之餐點,以自行烹煮方式為原則,其供應原則如下: 1. 營養均衡、衛生安全及易於消化。 2. 少鹽、少油、少糖。 3. 避免供應刺激性及油炸類食物。 父母可觀察幼兒園廚房的衛生環境與餐廚人員衛生習慣,餐廚人員是否定期清洗圍裙?是否穿著廚房專用鞋?是否使用公共烹調用具?廚房環境是否整潔無異味?是否定期進行衛生環境檢核?食品廠商為何?等等。 此外,根據張如蘋所撰寫的《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對幼兒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的影響》一文指出,透過對孩子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包含安全健康的飲食習慣、盛裝容器的認識與選擇、食品安全標誌的認識與選擇三個面向,確實可以提高孩子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因此,父母在日常中亦可以加強孩子在這方面的認知喔! 四、幼兒園孩子的營養與健康均衡營養 幼兒園年齡的孩子飲食有以下幾項準則,包含:營養平衡、多樣化的食物、烹飪少油、少調料、易消化以及規律用餐時間、新鮮當季等等。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幼兒園餐點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公告指出,幼兒一整天包含早餐、午餐以及點心的攝取應包含: ·兩到三歲:全穀雜糧類3.5份、豆魚蛋肉類1.5份、乳品類0.5份、蔬菜類1份、水果1份、油脂與堅果種子類1.5份。 ·四到六歲:全穀雜糧類5份、豆魚蛋肉類1.5份、乳品類0.5份、蔬菜類1.5份、水果1份、油脂與堅果種子類2份。 此外,應避免果凍、軟糖等易梗塞食物,以及點心應注意避免過度加工食品,應以雜糧類為主。 適量運動 根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所公告的《二至六歲幼兒體能活動指南》指出,積極的參與體能相關活動確實能為幼兒的成長帶來正面的效益,包含能有效認識不同身部位的特徵與功能、透過肢體與感官的配合提升環境敏感度、培養意志力、信心、勇氣以及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等等。 幼兒一整天的生活由靜態活動、中等強度的運動以及睡眠構成,適量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增強幼兒的睡眠品質以及預防疾病、肥胖等問題,而幼兒一天的運動時間建議在180分鐘左右,其中至少要有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是快走、傳接球、溜滑梯、盪鞦韆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成長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首要條件是營養要均衡,當身體有營養不良的狀況亦可能導致憂鬱與不安,除此之外,父母應注意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師是否與幼兒進行有品質的對話,若教師使用不當的管教方法,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 社會不斷發展,父母應注意孩子接觸到的資訊是否對其身心產生不好的影響,以及經常關心孩子的身心狀況,並使用正向教導方式,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 五. 幼兒園孩子的閱讀與語言發展創建語言豐富的環境 幼兒學習語言與成長的家庭環境、主要照顧者與父母的對話有密切的關係,父母與孩子對話的次數、內容與方式與品質都影響著孩子的語言能力。 幼兒發展語言的關鍵因素在於幼兒因為能使用語言和父母、家人以及其他人溝通而滿足,而這份滿足感正是其發展以及積極使用語言、學習語言的最大動力,因此父母以及幼兒園應創建語言豐富的環境,在生活中不斷與孩子對話。 語言豐富的環境並非只要送孩子上雙語補習班,而是在日常生活情境的脈絡中,什麼事都可以與孩子進行對話,可能是媽媽在煮飯時孩子在旁邊一邊幫忙依邊聊天、上學途中與孩子閒聊、有飛機飛過時一起討論,是一種無處不在、孩子時時刻刻主動參與其中的學習。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方法有許多種,父母可以透過開放式的問題誘發孩子深入思考,藉此表達更多的可能性,在嘗試表達較複雜的想法時會增加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增加與孩子對話的品質。 此外,亦可以使用「何時」、「何地」、「何人」、「為何」、「如何」還幫助孩子有效表達,過程中父母與師長應做一個好的聆聽者,千萬不要要求孩子以二元論、非黑即白的方式來回答。 培養閱讀興趣 培養孩子閱讀得習慣可以從讓孩子挑選喜歡的書本開始,讓孩子自己選書會讓孩子有自主感、在過程中是主動的,透過在遊戲是引發孩子閱讀樂趣的關鍵,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一人扮演一個書中的主要角色,學習角色的說話語氣、感受書中要傳達的善良、誠實、遠感以及愛乾淨等觀念。 此外,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改編故事、父母可以故意說錯孩子熟悉的劇情讓孩子來糾正、請孩子講最喜歡的書給父母聽等,當孩子在閱讀中與父母有更多充滿歡聲笑語的互動,孩子會更喜愛閱讀。 結論本篇為全面育兒秘訣上篇,敬請期待下篇為您講解更多幼兒園選擇的關鍵問題!
如何引導孩子使用科技產品並控制螢幕時間:策略與建議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孩子接觸科技產品的年齡越來越早。家長應學會幫助孩子適當使用科技產品,確保螢幕時間不影響身心健康。本文提供實用建議,讓孩子在使用科技產品時獲得最佳體驗。 一、設立規則與限制確定合適的螢幕時間 數位科技時代浪潮已來臨,要完全禁止孩子接觸科技產品幾乎是完全不可行與不現實的,對於孩子來說完全不接觸科技產品也不完全是件好事情,而既然使用科技產品是無法避免地,那多長的使用螢幕時間對孩子來說是合宜的呢?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對於兒童使用科技產品、電子設備時間有幾點建議,包含:18個月以下的孩子,除了在家長陪同下可進行視訊通話以外嚴禁使用相關產品 ,18到24個月大的孩子可以在照顧者的陪同下觀看教育性質的節目,2到5歲的孩子除了觀看教育性質節目以外,使用時間平日不應超過一小時、假日不得超過三小時,6歲以上則根據情況不同控制使用時間。 而對於使用時間最重要的便是:家長在給孩子使用科技產品前必須和孩子約法三章,包含:使用的時長、時間到必須主動停止、遵守時間使用規範下次才可以繼續使用等等。在孩子使用的時間裡,在家長篩選過的範圍裡讓孩子自由的安排要如何使用,若影響到必須使用科技產品才能完成的作業或是必須使用科技產品上課的時間,則孩子必須使用下次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來完成。 設定使用科技產品的場合 使用科技產品的場合的規範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科技產品使用習慣非常重要。家長必須「明確」告知孩子何時何地可以使用?何時何地不行使用?並且告訴孩子不能使用的原因。 睡覺時間、睡前半小時到一小時不建議讓孩子使用,因為科技產品的藍光會導致褪黑激素降低,進一步導致睡意降低使得睡眠週期延後,而睡覺時間房間關燈的情況下使用科技產品,可能因為使用距離過近導致眼睛過度疲勞與乾燥。 用餐時間及家庭活動時間能不能使用科技產品呢?相信許多家長都為此感到糾結,家族聚餐,家長忙著將孩子的食物剪成食用的大小而孩子卻在一旁哭鬧時,家長都曾想還是我就讓他看手機、平板就好了,為什麼要弄到自己如此狼狽呢? 其實只要讓孩子有注意力的目標,例如:簡易的學習單、畫紙與畫筆等,能讓孩子有所聚焦的目標就可以幫助家長緩解這部分的焦慮喔!而像是孩子剪頭髮必須保持不動、避免被工具不小心傷害到的情況下,則可以使用科技產品播放合宜的節目來幫助孩子不要躁動喔。 二、選擇合適的科技產品和應用程序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科技產品 現階段市面上的科技產品越來越多樣化,家長該如何挑選適合孩子的科技產品呢?家長會擔心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疑慮中,擔心使用科技產品會傷害孩子的視力是關鍵的一點,而現階段市面上已經根據不同的科技產品使用習慣推出不同層級的護眼螢幕,若有這部分擔心的家長可在選購時將是否為護眼螢幕考慮進去喔! 此外,有些平板為Wifi版本,即需要連結Wifi才能上網,而有的則為LTE版本,及除了可以透過連結Wifi來上網外還可以插入sim卡開啟行動數據上網,家長可根據家庭狀況、孩子使用狀況,在購買時將這點納入購買的考量點之一。 若是Wifi版本則家長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即使在外面,孩子要使用平板也必須透過家長的網路分享才能上網,對於家長來說較好約束孩子的使用時間,若是LTE版本則必須訓練孩子良好、自律的使用習慣,或是透過每個月固定流量的行動數據來幫助孩子控管使用的頻率。 選擇有益的應用程式和遊戲 給孩子獨立自由的使用科技產品的同時,要事先為孩子的使用內容進行挑選與做功課。可以給孩子一個專屬他使用的平板、手機或是適合兒童的智慧手錶,並將其設定為兒童模式,裡面的應用程式與遊戲都是經過篩選的。 選擇的依據主要以適合孩子的年齡以及符合其身心健全發展為主,此外,現階段適合孩子的應用程序與遊戲已非常多元,包含透過形狀與不同顏色來拼圖的兒童益智遊戲、以色彩豐富的圖畫與故事來讓孩子學習數字及學習英文的遊戲、輔助兒童認知發展的拼圖猜謎等等。 在使用的過程中,孩子會渴望能自主探索使用內容,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挑選要使用哪些應用程式與遊戲,家長可以事先調查哪些是適合孩子的,並在與孩子一起挑選時,給予孩子有意識、正向的使用方向與引導。 三、教育孩子關於科技的正確觀念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科技價值觀 根據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網指出使用科技產品時應搭配以及注意的事項包含:積極的參與戶外活動與體能活動、參與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接觸、留意眨眼與休息、使用正確的姿勢與合宜的距離......等等。 科技產品屬於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應避免久坐久看、連續使用一小時以上,學齡期的孩子每天必須做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一小時,在使用科技產品的間歇時,可以做手腕向後伸展、肩膊向後轉、收縮下巴、擴展胸部以及頸部向側伸展等動作來放鬆肌肉。 而家長應注意避免孩子沈迷與虛擬生活及在現實生活中封閉的情況,與孩子必須有更多深入地傾聽性談話、更多的互動與玩耍陪伴,孩子需要一步一步引導,並非在家長感到不耐時塞一個手機就安靜,要孩子不能看孩子就要立刻關掉,這些習慣都需要家長言教身教慢慢引導。 教導孩子網絡安全知識 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網指出對於孩子使用網路的「安全行為」(SAFE ACTS)包含:(一)以身作則,實踐原則、(二)先知先覺,提高警覺、(三)正面促進,健康邁進、(四)賦予權利,自我管理、(五)同訂規則,合作可得、(六)保持溝通,開放互動、(七)互相尊重,表示信任、(八)尋求協助,確保穩妥。 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以開放的態度展現良好的網路使用習慣,如何要求孩子就如何要求自己。 提高孩子審慎觀看網路內容的意識,並經常注意孩子觀看的內容,對於孩子使用網路及社群抱持健康的態度,引導孩子學習自我管理使用網路的時間並肯定孩子能自己管控自己的行為,當孩子有合理的需求時准許他們使用網路以及必要的情況下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此外,網路遊戲與各式各樣的內容帶給孩子的回饋與刺激往往具備立即性與大量的感官衝擊,家長應注意在日常中避免將目光都聚焦於孩子的成績表現上,在現實中給予孩子更多實質性的讚美,肯定孩子在現實中的行動與付出。 四、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適時休息,防止大腦、視力疲勞 兒童職能治療師Cris Rowan指出孩子早期過度暴露由科技產品之下會影響其大腦正常發育的週期,而這可能導致孩子認知的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與情緒控制力不足等等,且由於經常使用科技產品而減少其他活動,包含各項肢體及戶外活動,可能導致肌肉發展遲滯、過胖,或是發展遲緩等症狀。 此外,若過度使用亦可能造成睡眠不足、科技成癮等情況,甚至可能身陷虛擬世界而導致憂鬱、躁鬱、依附關係不當等等,且當長期暴露於暴力或色情內容使其濳意識將這些情節與行為模式帶入現實生活中造成其性格與人際關係的扭曲。 科技產品與網際網路的使用已無法避免,唯有從孩子小時便一步一步引導其正確良好的習慣才是長久之計,以身作則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千萬不要要孩子看15分鐘就停止,家長卻在一旁不停地看喔! 保持正確的姿勢 正確的姿勢亦是使用科技產品時的一大關鍵,在黑暗中使用光線強的科技產品可能會導致眼周肌肉疲勞,但是許多人使用科技產品時的駝背、躺著時與手機距離過近、腰與頸部沒有穩當的依靠都會造成身體的不適喔! 輕則肩頸、腰部痠痛,重則於早期就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椎間盤突出等等,因此在使用時要避免頸部過於彎曲,可以使用手機架與手肘輔助調整科技產品的位置,此外,必須注意脊椎必須保持直立,避免對腰部與背部造成壓力,與眼睛的距離建議保持在距離眼睛三十五公分的位置喔! 結論孩子之所以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需要引導與教育,他們需要探索世界以及有許多為什麼在心中,教育無小事,懂得教育並非是讓孩子在一夕之間成為乖巧懂事的孩子,而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萬次的在日復一日中:聽孩子說也對孩子說,引導孩子理解自己也接納世界。
我們都期待能看到孩子用發亮的眼睛去看世界,也是因為有孩子,各位家長才能體驗到旁人所不能解的各式各樣辛苦、歡樂、充滿期待甚至是充滿淚水的種種感受,願這趟獨一無二的旅程各位都能盡情的去感受過程中的每道風景。 「為什麼要教孩子學會感恩與感謝」: 意義與方法?感恩之心,人皆有之。在這個世界上,懂得感恩的人總是更能夠受到別人的關愛與支持。讓我們一起從小開始,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培養他們珍惜身邊人和事的價值觀,讓感恩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一、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態口語表達 佩奇•歐哈拉在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推薦時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深厚的親子關係是人性化教育的基石,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遭遇到困難的時候,情感引導是一種獨特、有效和溫柔的解決方案。」 樊登讀書的創辦人著名說書人樊登,曾在「教養理念01:先理解生命,再思考教育。」的影片提到:「孩子三歲以前學習的東西是三歲以後的總和。並且,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父母的行為。」由此可知,孩子在三歲以前的學習力是非常驚人的,而父母的言教與身教對孩子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日常的遭遇就是以情感引導孩子學習感恩、理解感恩的最佳時刻。當親戚來家長拜訪時,因為孩子懂事乖巧而送給孩子禮物並誇獎孩子時,父母便可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阿姨、叔叔會送我禮物還誇獎我?當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該有什麼表示? 這時便可引導孩子了解「感恩」的意涵,並在孩子表現出感恩的行為時讚美、鼓勵孩子,指出孩子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讓孩子理解感恩是一項擁有正向價值的行為。 行動表達 感恩的行動會幫助人與人的關係更融洽,甚至可以幫助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更緊密,而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用行動表達表達感恩呢? 在Shosho’s Abnormal Life頻道中分享了一項關於感恩行動且經過科學證實的特別觀點:「從他人那裡接受到真誠的感謝能讓人獲得許多正面的效益。」包括在心理上提高動機、增加自我驅動力,在生理上降低了體內發炎因子並增加免疫力,在社交上幫助一個人更加融入群體等等。 因此,在引導孩子學會以行動表達感恩前,家長不妨先在日常生活以真誠的語言與態度感謝孩子,可以是孩子主動在用餐後將碗筷收拾去廚房時、將洗好的衣服拿去晾好時、在父母下班時關心父母一天的生活時,當孩子從父母身上收到真心的感恩時,心靈的充盈會讓他們更懂得感恩的力量與意義,並在耳濡目染中學習以行動表達感恩。 書面表達 《僧人心態》一書中指出:「某些情況下,書面表達感恩,是讓雙方有時間和空間處理這些感覺的最簡單方法。」書面包含寫感謝卡片、傳訊息等等。當我們以書面的方式向人表達感恩的感受時,我們會回想對方為我們所做的種種行為,而這幫助我們能更清楚對方之於我們生命的意義,也讓這份感恩更正式的傳遞給對方。 我們可以與孩子在特定節日中一起製作感恩小卡,在製作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思考值得感恩對方的事情,透過孩子親筆寫下感恩的感受,讓孩子以實質的行動表達感恩,此外,除了特定節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同儕也可以透過便條紙表達生活中的感謝,這些小小的行動,都可以幫助我們更認真覺察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事。 二、家庭環境對孩子感恩教育的影響家長榜樣 中文百科知識網在網站上分享了一段話:「感恩教育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做。如果我們只知道奉獻,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勞動和付出呈現給孩子從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無從感受到社會和人們對他的恩愛。」 由此可知,感恩教育如同鍛鍊肌肉、學習新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以養成感恩的心態與習慣,而家長就是孩子最好也最直接的學習對象,當家長經常對生活中的人事物表達感恩與感謝,孩子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受到良好的薰陶與示範,自然而然學到將感恩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 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會帶動家庭內部善的循環,當家庭中的每位成員都時常對彼此表達心中感謝,即使是最微小的事也放在心上,並珍重地說出感恩,這將會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感恩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彼此也會因為常懷感恩的心而關係更加緊密。 此外,當家庭中有這樣良好的氛圍後,不僅孩子能在淺移默化中培養一顆感恩的心,孩子與父母的心理因為感恩而變得充盈,大腦中的焦慮也會隨著血清素的釋放、皮質醇分泌減少,心態變得輕鬆,對生命更加主動積極。 家庭教育 許多專家學者一再強調家庭教育之於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早期孩子性格與品德的培養階段更是至關重要,而上述提到家長榜樣與家庭氛圍都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環,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為孩子的感恩教育做什麼呢?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分享家長可以這麼做:與孩子一起寫感恩日記,日記不一定要是多麽正規的形式,可以是以畫圖的形式也可以是簡短的話語,最重要的是透過寫日記為媒介,幫助孩子覺察、思考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事物。 三、學校教育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融洽來自於彼此間的互敬互重,當一個人將對方的所作所為的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珍視時,關係是不會往正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的。 而校園環境裡處處都須與人互動,在一來一往中,必定有需要互相幫助的地方,當一個人的付出沒有受到尊重與感謝,長久下來會感到心神消耗而不願意再付出,若彼此都能經常表達心中感謝之情,或許是同學幫忙傳考卷、教導不太懂的學習內容等等,人際關係才能有良好的互動。 當我們對他人表達感謝時,彼此的情誼會更加緊密,而當我們因為幫助他人而收到感謝時,心中也會感到喜悅與小小的成就感。 心理健康 當我們教導孩子以感恩的態度面對生活,孩子看世界的眼光與角度將變得不一樣:每天起床時,感恩身體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陪伴我們開始新的一天,感恩公車司機安全的將孩子送到校門口、感恩早餐店阿姨製作營養健康的早餐、感恩陽光無私普照。 楊定一博士曾在專欄文章「讓感恩帶動生命 迎向挑戰」中提到:「透過感恩,解開自己不自覺的緊繃,自然能夠更寬容對待別人、處理問題。」當孩子事事皆以感恩的目光看待,心房在不自覺間打開了、緊蹦的肩膀也鬆開了,一切事物都是那麼美好而值得感謝,心理變得穩定而平靜。 為何感恩對心理健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因為感恩可以幫助我們將負面的感受轉化為正向念頭,更會在大腦中釋放血清素、降低產生焦慮的皮質醇與腎上素分泌,也會幫助我們與自我的關係更加和諧,這便是感恩對心理健康的意義。 社會責任感 當一個孩子有感恩的心,他會意識到他所擁有的是無比多的東西,而這些都是由於許多人的付出他才能擁有的,然而對於每個值得我們感恩的人、事、物,我們不見得都有當面表達感恩之情的機會。 而當一個人感覺到他從他人、世界中得到那麼多東西時,對他人給予的幫助、讚美和愛最好的回饋便是將這一切回饋給社會,陳之藩在《謝天》一文中寫道:「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只能謝天。」而教導孩子將對人、事、物的感謝化做回饋、幫助社會變得更加美善的動力,這份良好的循環想必是社會中最動人的風景之一。 結論本文從「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態」、「家庭教育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學校教育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三個面向來分述,其中,又包含口語表達、行動表達、書面表達、家長榜樣、家庭教育、人際關係、心理健康以及社會責任感九個層面來為各位父母詳細解說,期望能為各位家長在感恩教育一環中帶來小小助益。
知名作家、主持人、DJ、企業講師劉軒曾在《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一書中寫道:「我相信,好的人生來自於好的習慣,好的習慣不只有行為,思想也是一個習慣。感恩是一個對於你或我或身邊的人,從九歲到九十九歲都值得培養的良好思考習慣。」 願父母與孩子從此刻起,將這個能讓心裡更健康、生理更放鬆、讓人有社會責任感,以及最重要的「讓彼此關係更加緊密深厚」的好習慣:感恩,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