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的三大原因,和如何快樂上學的四大方法!每天早上出門上學時孩子總是哭著說「我不要上學」、「我討厭學校」嗎?明明喜歡學校的課程、老師、同學,卻還是在上學前開始表現出賴床、哭鬧、發脾氣的行為,與家長展開「不要上學」的拉鋸戰嗎? 「你已經是大哥哥(大姊姊)了,要勇敢地去上學!」、「你去上學可以見到好多的朋友啊!」、「放學我們就去買你最喜歡的玩具!」家長用各種方法鼓勵、誘導孩子去上學卻還是效果平平嗎?孩子哭鬧著不想上學時心理的想法與感受是什麼呢?為什麼孩子不想上學呢?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不想上學的三大原因原因一:新的陌生環境、不安全感 ・家中與學校氛圍、規矩的不同:在家裡孩子是「被照顧者」的角色,在家中感受較自由、父母完全的關注、需求時刻被注意;在學校則必須服從團體生活,孩子感受到自己與他人被關注程度是相同的,他們必須學會獨立、為自己表達,而這個轉換的過程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表達所帶來的回應是未知的。 ・家中、學校與孩子的關係不同:在家中孩子依附於家長,較不會受到硬性的約束,在校則必須接受嚴謹的教育,且同儕之間會產生比較、競爭,因此孩子在適應的過程中會產生較不安的感受,對校園生活產生抗拒。 ・對學校未知環境的不安:因為他們必須離開照顧者,且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情,而陌生的環境讓幼兒不確定自己是否處於安全的環境,使得幼兒不想上學。 原因二:新的陌生的人、老師、同學 (一):幼兒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 1.安全型依附:照顧者(依附對象)離開時,幼兒可能會表現出哭泣或是不哭泣的行為。當環境中有陌生人與照顧者時,幼兒傾向有照顧者在場,當照顧者出現時,幼兒會停止哭泣;當處在有照顧者的環境時,幼兒會自由的探索周遭。 安全型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發展、社會探索。 2.焦慮型依附:在有照顧者的環境中仍對陌生人、周遭環境感到焦慮。面對照顧者離去表現出不聞不問的逃避行為,但身心其實已經非常焦慮;或者是陌生人出現時會害怕,而照顧者出現時則又表現出尖叫、拳打腳踢等與照顧者發生衝突的行為;又或者對於照顧者的離開、回來感到困惑。 焦慮型依附通常出現在照顧者能力不佳、沒耐心、拒絕與幼兒身體接觸等等。 (二)分離焦慮:嬰幼兒與依附對象分離時,產生哭鬧、抗拒與依附對象分離的表現,屬於正常的現象。 隨著時間幼兒在即將入學的階段已經能辨認主要照顧者、依附對象,此時幼兒傾向依賴主要照顧者,當主要照顧者在場時他們感覺到安全、願意探索周遭。 然而當幼兒進入學校,幼兒察覺到陌生人的氣息,可能會產生焦慮、抗拒,但由於每位孩子天生所處環境不同、氣質不同,所展現出焦慮情緒也有所不同。 幼兒可能表現出以下行為: ・焦慮、擔心、害怕、哭鬧。 ・安靜、發愣、持續看著陌生人。 ・神情嚴肅、緊張。 並非每位幼兒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不想上學」、「害怕陌生人」行為,有的孩子天生氣質較願意與人親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充足的安全感,或者目光暫時被新鮮的人事物吸引,因此需要家長持續觀察、關注孩子的狀況。 原因三:和以前不同的作息時間 和以前作息時間不同是孩子不想上學原因之一。 ・為了配合家長上班時間,孩子必須早起,如果平常沒有早起習慣的孩子,會產生睡眠不足、賴床、哭鬧等不想上學的行為。 ・在家沒有睡午覺的習慣,上學時必須配合團體生活睡午覺。 建議家長可以這麼做: ・美國睡眠醫學會睡眠指南指出幼兒一天需睡11-14小時;配合上學時間,建議讓幼兒在九點前入睡。 ・睡前不要吃甜食、使用3C產品,讓孩子進入高品質睡眠。 快樂上學的五大方法方法一:陪伴孩子玩、聊天 有品質的陪伴孩子玩、與孩子聊天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關鍵。 ・與孩子相處時要專心,不要同時看手機、工作。 ・與孩子進行深度的相處,例如:一起畫圖、拼圖等,透過雙方有互動、合作的相處培養良好親子關係。 ・清楚傳達規矩給孩子,例如:玩完玩具要自己負責收好,否則下次不能玩。 當家長專注的陪伴孩子時,孩子的感受是最強烈的;當家長清楚傳達規矩給孩子時,孩子會在過程城中逐漸瞭解到:他們可以在設定安全的範圍內盡情的探索一切。 孩子在有品質的、有規矩的陪伴中,感受到安全感、行為必須是有規範的,當他們到陌生環境、學校時,他們會以在親子關係中所獲得的安全感與規範感為安全堡壘,安全感讓他面對未知時不退卻,規範感讓他較能適應團體生活。 方法二:強化孩子快樂記憶 洪蘭教授曾說:「快樂的童年記憶,幫助孩子面對困境。」 洪蘭教授曾因流感臥病在床,面對無法操控的身體與生病的折磨,他想起小時候洗衣服時媽媽教他的一首歌,當她不由自主地哼起這首歌時,童年溫暖快樂感受湧上他的心頭,病痛似乎好了一些。 強化快樂記憶並非指生活都沒有挫折,而是當孩子面對不想上學、害怕團體生活、無法適應學校的心情等等時,家長要如何去陪伴孩子用較快樂、幽默的眼光去看待? 例如:孩子被同學欺負時,教導孩子勇敢說出:「你不應該欺負我,你這樣很不尊重我。」當孩子自己說出口時,他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有力量的、被父母支持的。 而當父母教導他以正向、有禮貌的方式去解決、面對時,正向的感受取代了原本受傷的感受,當孩子在面對其他狀況時,此次的經驗就成為他正向、快樂的記憶與養分,讓他能鼓起勇氣面對。 方法三: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要求包含: ・假日合理的賴床。 ・有時間規範的使用3C。 ・自己決定零用錢使用方式。 ・自己決定想要的穿著。 ・交朋友的自主權。 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包含生理、心理、交友、娛樂等等方面的需求,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去上學,家長對待他們的方式以及態度並不會因此有所改變;當孩子知道即使他去上學,父母還是會以尊重的方式對待他,且會滿足他們合理的需求時,孩子對於上學的抗拒心理會慢慢減少。 方法四:正確的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 ・肯定孩子當下的負面情緒,例如:「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你現在很想去公園玩沙沙。」 ・告訴孩子情緒不佳可以發洩出來,例如:「難過可以哭出來,爸爸在旁邊陪你。」 ・教孩子適當的表達方式,例如:「哭哭沒關係,但是哭哭的話媽媽會不知道你怎麼了,你下次不開心的時候可以用講的,媽媽才會知道你怎麼了。」 透過上述方式不斷肯定、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培養孩子冷靜思考的習慣;或許短時間內孩子還是會哭鬧、發脾氣、不想上學、抗拒陌生的人事物,但是當孩子在這個過程被家長理解而非忽視,他會感到安心,只有被理解、感到安心,孩子才會重新打開心門、嘗試冷靜思考、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勇於探索周遭多采多姿的人事物。 方法五:父母心態的調整 孩子去上學,不只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的症狀。家長如何調整心態呢? ・若擔心孩子在學校不安全、受傷,在挑選幼兒園時就要注意學校的品質。 ・適時放手,相信孩子能獨立自主。 ・找到育兒以外的生活重心。 ・聽孩子分享學校生活,了解孩子的生活的同時,適時給予孩子鼓勵、肯定。 ・透過了解親子關係相關資訊,找到與孩子最合適的相處之道並得到心理支持。 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能察覺到父母焦慮、擔心、喜悅等情緒,因此在照顧孩子的同時,父母應該時常關注自己身體與心靈的健康,如此才能培養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達到安全的依附關係。 健康的飲食 、作息和生活習慣 !孩子成長的核心永遠離不開健康的飲食、作息和生活習慣,想培養快樂成長的孩子,先從日常做起吧! ・多吃蔬菜水果。 ・三餐定時定量。 ・每天補充足夠的水份。 ・盡量不熬夜。 ・午睡片刻。 總結透過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家長更能夠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五個讓孩子快樂上學的方法須在生活中不斷實踐,陪伴孩子成長並非一蹴可幾,唯有耐心、有技巧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懂得表達且願意試著探索、接納陌生的人事物,讓我們一起陪孩子成長也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