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0~6歲,兒童大腦發展關鍵期,學習黃金期!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更加國際化、教育不斷改革、108課綱的推動⋯⋯等等,為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多元才藝、適應社會的出色人才,每個家長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將孩子送往各式各樣的才藝班、語言補習班,期望把握住孩子的黃金學習階段,深怕錯過孩子吸收知識、發展肌肉的最好時光,但是到底該以何種形式陪伴孩子、給予孩子最適合的養分,才不會本末倒置、揠苗助長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把握孩子0~6歲的黃金期吧! 0~3歲的發展—以感官摸索世界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中的「感覺運動期」。這個階段他們靠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去摸索世界,一開始他們只是簡單的去抓、拿取眼前的東西,逐漸的他們開始學會較複雜的動作,並且開始有「目的性」的動作。例如:一個物品較遠時,他們會嘗試運用身體移動、爬行、手眼並用,進而達到拿到物品的目的。 兒童發展的關鍵 大腦活躍的秘密----突觸 而0~3歲也是孩子的「突觸形成期」,突觸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查爾斯•思科特•謝靈頓所提出的;突觸為神經元與神經元、肌細胞、腺體之間專遞信息的渠道,通過各式各樣的感官、互動刺激,給予突觸身長的養分,進而在神經元之間形成「突觸連結」,緊密的銜接起細胞之間。 多元感官連結 促進大腦發展 透過了解0~3歲所處的階段,我們可以了解此時期孩子以感覺摸索世界為主,並是突觸發展的可塑性時期,因此在語言方面、生理發展、感官協調方面,可以透過感官的連結幫助孩子學習: .聽覺搭配視覺:以字卡搭配聲音、利用繪本講故事 .聽覺輔以動作、歌唱:以簡單歌詞的兒歌,搭配一些簡單的動作 .觸覺搭配視覺、聽覺:提供孩子不同大小、顏色、形狀,或是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等,讓孩子透過各式各樣的拿、抓、爬行等動作,促進小肌肉的發展 透過不斷重複、與孩子多互動、多說話,配合其以感覺為主要吸收外界知識的方式,與其互動、感官的刺激,促進突觸生長,幫助大腦多元發展。而各式各樣的玩具、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以遊戲的方式,幫兒童的認知、感官得到充分的發展。 自我中心的兒童—前運思期著名認知發展學家皮亞杰將2~7歲的兒童歸納為前運思期,此階段的兒童最大的特點是「由所見而知」。由所見而知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說明: (一)中心化: 指此階段的兒童受限於其發展階段,僅能注意到事物或情境中的單一層面,忽略其他層面。較著名的實驗是:認知發展學家皮亞杰分別用兩個大小相同的玻璃杯A、B裝一樣多的果汁,並讓兒童確認兩杯的果汁等量,接著,在兒童的面前將B中的果汁倒入容積較大C廣口瓶中。結果處於前運期思的兒童都相信A中的果汁較多,原因是C廣口瓶廣度較廣,使得果汁的水位降低。由此可知此時期的兒童僅能注意到單一層面水位高低的變化,忽略了容器廣度也對水位高低產生影響,因此對情境產生中心化的解釋。 (二)不可逆性: 指此時期的兒童僅能從單一層面去思考,無法同時從問題的正、反面去思考。例如:小明知道自己有個哥哥大明,然而詢問小明:「大明有弟弟嗎?」時,小明卻說沒有,無法兼具逆向與順向的思考。 (三)自我中心: 兒童受限於認知發展,因此無法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但此時期的自我中心不帶有自私的意思,因為他沒有利己的成分。著名的實驗是皮亞杰在桌上擺三座山的模型,讓兒童坐一邊,並在兒童的對面放上布娃娃,接著詢問兒童「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結果兒童對於兩個問題做出相同的回答。 透過以上三點,可以讓我們更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並透過這份理解,更好的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生理發展、情緒控制、溝通能力,找到適合他們探索世界的方法,幫助他更好的學習,把握住0~6歲黃金期! 3歲—發展人際關係、情緒控制、溝通能力三歲的兒童處於入學之前或是即將入學,除了進入前運思期,也開始學會用簡單的詞彙表達意見與情緒。開始對食物表現喜惡,面對父母較關注其他的孩子時容易嫉妒、不開心,當日常生活中的秩序突然有所改變時,會變得不知所措、發脾氣;和同儕遊戲時,各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懂的分享⋯⋯等等,面對孩子這些行為,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給予主導權—從完成自己的事開始 3歲的孩子從以爸爸、媽媽、家人為主的世界,逐漸開始有同儕,老師,他們同時依戀父母,又同時渴望擁有對自己的主導權。面對父母,他們渴望獨立完成事情、發展主導權,像是堅持自己拿東西、自己挑故事書等等。爸爸媽媽在沒有危險的情況應該尊重孩子,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將主導權交棒給孩子。 .回家時,自己將外出鞋擺放好。 .吃完飯,自己將餐具放到洗碗槽。 .自己摺自己的小褲子、小衣服、背自己的小書包。 在這些日常的小事中,讓孩子既感受到獨立完成事情的喜悅,又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在拿取物品、背書包、放碗盤的過程中,促進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協調等生理發展。 培養人際關係、溝通能力、情緒控制力?先培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3歲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脫離原本完全熟悉的環境,開始嘗試與他人建立關係,他們對於不熟悉的秩序產生不安全的感受,面對不熟悉的同學,老師不曉得該怎麼互動,甚至當父母關注他人多過於自己時產生忌妒的情緒,面對孩子表達不滿、不開心的情緒,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父母避免跟著孩子的情緒起舞,先專心聽孩子說話 .面對孩子的情緒先給予理解,等孩子感覺到被支持、冷靜下來,再給予適當的引導。 .以同理的方式,提供孩子不同的方法 例如: 1.面對不熟悉的同儕、老師,先試試看主動打招呼 2.玩玩具時可以試著分享玩具給同學,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可以主動問他們可不可以借你玩 3.你想要玩的玩具其他小朋友也會想玩,玩具要跟同儕輪流玩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當父母願意用極大的耐心,給予孩子支持、適當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得到他人的理解、感受到被支持,在重要他人身上,逐漸學習傾聽、冷靜地表達,開始學習以理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而非情緒化的反應,並且透過引導,逐漸懂得與他人打招呼、與他人分享的概念,發展他對人際互動、情緒控制、溝通的能力。 此外,3歲開始,孩子逐漸了解故事書的內容並開始有自己的喜好,父母在這個時期建議積極的說故事給孩子聽喔! .讓孩子挑選要讀的故事書 .讓孩子講給父母聽 .鼓勵孩子發表看法 以上三點爸爸、媽媽不妨在與孩子共讀的時光中加入,讓孩子挑選他想讀的故事書,不僅可以培養對閱讀的喜愛,也是開始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在講給爸爸、媽媽聽的過程中與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孩子不僅能認識到一些知識,並透過這個過程,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練習對話、培養溝通能力。 4歲—發展解決問題能力、想像力4歲的孩子仍處於前運思期,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事情,他們仍處於片面性的思考狀態,無法從事物的原因就知道結果,亦無法從結果去分析原因;處於中心化認知狀態的他們,可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人際衝突、情緒無法控制⋯⋯等等。但是,問題的出現就是成長最好的養分,孩子面臨問題時,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放手成為支持者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可以用詢問孩子的方式,詢問孩子有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孩子主動思考解決的方法。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父母應該試著放手讓孩子試著解決問題,當孩子與同儕發生衝突時,讓孩子雙方提出解決問題策略、用孩子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許你會認為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太過混亂,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在他的世界裡,學習試著與他人共同解決問題的一次機會。 適時成為協助者 孩子面對問題時,當父母鼓勵他、肯定他自己在解決過程所做的思考、努力,這將會成為他以後繼續解決自己所面臨問題的勇氣。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也可以適時的向孩子提問,幫助孩子以不同視角來看問題,並告訴孩子,在他需要時,他永遠都可以請求旁人的協助。 做孩子的示範者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喜歡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我們也做一個樂於解決問題的大人吧! 即使孩子的想法非常天馬行空也沒關係,因為在孩子思考解決方法的過程中,透過腦力激盪、邏輯的推理,逐漸培養他的想像力、從他人的角度思考的能力,除了了解自己、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從不可逆的思維模式逐漸的轉換成可逆的思維模式。 想像力的養料-拓寬的眼界 隨著語言發展的更進一步,孩子的想像力更加豐富,而帶孩子到不同的場所進行戶外體驗,是培養想像力的一大關鍵。透過到戶外,孩子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樣的職業、廣袤的草原、閃爍的星星、悠揚的音樂,這些截然不同的體驗,都進入到孩子的視野裡,為想像力的花園,增添更多豐富的養料。 5、6歲—肢體發展、思考、分析練習正確握筆姿勢、良好坐姿 此階段的孩子即將進入小學,許多爸爸、媽媽會給孩子畫圖、寫字等,而孩子也會渴望書寫,然而,孩子因為小肌肉還沒完全發展,往往導致無法把筆握好;再加上光線不加,影響了姿勢,反而造成一些不好的握筆習慣以及坐姿。因此,爸爸、媽媽在孩子握筆初期,盡量避免太細的筆,以及訓練孩子正確握筆的姿勢,並時常提醒孩子坐姿要正確、要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書寫。 肢體、雙腳協調練習 根據蔡政言職能治療師的分類,此時期的孩子肢體發展至少要能單腳跳5下、雙腳併攏需至少往前跳40~50公分,單腳至少要能20~30公分,才能再後續進行各式運動的發展時比較順利。而爸爸、媽媽可以透過一些練習還幫助孩子達到雙腳協調,像是雙腳連續左右左右跳、單腳站、單腳雙腳交替跳等等。 練習完整描聽過的故事 5、6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看著書中的圖案,重複爸爸、媽媽講過的故事,甚至可以自己唸出書中的幾個字,並要求大人聽他講故事。此時,大人可以在故事中、結尾的時候,向孩子提問,然而這個問題必須是開放式的,讓孩子思考、分析更多的可能性,並且此階段可以擴充到更廣泛的主題,百科全書、地圖等多元化的知識。透過孩子聽故事、自己描繪故事給大人聽、思索大人的提問中,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推判來龍去脈的過程中,培養合乎邏輯的思考與分析。 控制情緒練習 5~6歲孩子雖然語言發展已經相對完備,但由於認知發展尚未去中心化、或是沒有能力用較良好的方式表達、抒發情緒,因此仍會有一些情緒化行為。而面對孩子情緒化的行為,爸爸、媽媽可以這麼做: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的同時,必須明確的向孩子說明不恰當表達情緒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像是別人沒辦法知道他的感受、會影響到其他人等等。 ・確立發洩情緒行為的界線,像是不能丟東西、踢東西。 ・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與背後的原因,不論爸爸、媽媽理不理解,都應給予孩子肯定,因為孩子正嘗試控制情緒,冷靜自己、努力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找出當情緒不好時,如何正面的表達以及抒發的方式,像是表達希望媽媽能擁抱他、希望自己一個人待著等。 總結陪伴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透過更了解孩子的發展,讓我們更懂得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成長的需求。成長並非一蹴可幾,透過不斷的互動與陪伴,用孩子的視角了解他們的問題,並給予他們支持用鼓勵,支持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鼓勵他們跨出一步去分享、與他人建立關係;在這個漫長的過程長,陪伴他們更了解自己,培養他們表達情緒、解決問題、正向的與人交往,這將會是孩子一生的寶藏!了解孩子發展的過程,把握0~6歲,兒童大腦發展關鍵期,學習黃金期!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