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顯示太過懂事的孩子其實不並不快樂 !!「寶貝你真懂事!」其實說孩子懂事,是最殘忍的評價和期待!懂事的孩子是為了愛父母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是種自我犧牲,身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我愛你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不是因為你懂事!」 太懂事的孩子有遲來的叛逆心理學角度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學習新知識、適應社會應該要有的禮儀以及技能以外,還非常需要愛與關心。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類需求的順序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嚴」、「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六大需求。由此可知,照顧孩子並非讓他們衣食無憂孩子就能快樂長大,還需要滿足孩子「愛與歸屬」的情感需求,孩子才有通向自我實現的可能。 太懂事的孩子可能來自於父母以:「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是哥哥、姊姊,你應該讓給弟弟妹妹們!」、「你應該做弟弟妹妹們的榜樣!」等方式教養孩子,或是因為家長忙於工作、父母經常吵架等等,孩子從小就必須照顧自己,甚至必須照顧父母與家人,提早獨自面對壓力,導致尚未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與價值觀的孩子學習以一種退讓、壓抑、忽視個人感受的方式來與父母互動並藉此達到父母的要求。 沒有符合自己年齡的簡單快樂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屬於自己個人化的感受與思想,並且他們依賴父母、渴望獲得父母的愛與認同。 當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孩子會理解成「只要我聽話,父母就會繼續愛我。」當父母對孩子說「你是哥哥、姊姊,你應該讓給弟弟妹妹們!」、「你應該做弟弟妹妹們的榜樣!」孩子會理解成「只要我讓給弟弟妹妹,父母就會繼續愛我。」 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讓年幼孩子忽視自己的感受,在懞懂之中摸索「聽話」、「榜樣」的意義,忘了自己並不需要做誰的榜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感受與思想,為了獲得有條件的愛而不再有符合自己年齡的簡單快樂。 壓抑自己的情感 若孩子長期習慣以退讓、壓抑、忽視個人感受的方式與人互動,久而久之可能造成: ・孩子無法察覺自己的感受:孩子因為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且以他人的感受為主體,而變得對周遭人事物的變動反應較麻木,甚至會認為自己若有一些難過、無法接受的感受是不是反應過度。 ・不知道怎麼向周遭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長期壓抑情感,太懂事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情緒分辨、感受力較低,因為他們無法清楚明瞭自己的感受,也因此造成他們無法明確向他人說明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例:小芬習慣壓抑情緒、忽視自己的感受,因此當他很生氣需要一個空間冷靜時,他無法向周遭的人提出:「我現在很生氣,我需要一個空間冷靜!」的需求,反而要求自己微笑繼續與人聊天,並質疑自己小題大作。 ・自我價值低落:太懂事的孩子因為自己長期忽視自己的感受,以及別人並不了解他們的感受,在「愛與歸屬」、「尊嚴」的需求未被滿足,導致他們自卑、自我價值感較低落。 ・人際關係的退縮:因為習慣退讓與壓抑,並且害怕被拒絕,他們可能會以不跟他人互動來保護自己,並可能因為對於情感感受力不足,對於他人的話語與行動以一種較偏激的角度去理解,形成較緊張的人際關係。 ・攻擊性:因為長期壓抑,當情緒終於潰堤,可能導致他們以強烈的攻擊性來保護、捍衛自己的尊嚴,進而做出一些較激烈的行為或說出較偏激的話語。 太懂事的孩子怎麼樣才不會吃虧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 太懂事的孩子因為不懂得表達也習慣不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可能會導致自己的權益受損,而父母若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傾向該如何幫助孩子、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呢? ・教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說出為什麼:與孩子一起感受當下的情緒,思考這些感受與情緒的來源,並理解這些感受與情緒且試著向親近信任的人表達。 ・教孩子正視自己的需求:教孩子正視自己的需求並非教孩子自私,而是讓孩子知道:永遠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當自己處於健康的狀態,才不會因為自卑、渴望被愛、缺乏安全感而不斷忽視自己的感受來獲得他人的愛。 ・給孩子愛、時間、空間:給孩子愛是給予他們情感的支持,而給予他們空間與時間是讓他們知道: 他們只要一點一滴慢慢成長就好,並不需要為了誰而壓抑自己的感受表現出成熟的模樣,在無形之中,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給予自己愛、時間和空間,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會敢於為自己發聲、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 報喜也可以報憂 太懂事的孩子通常獨立、不常向人求助,卻也讓人覺得冷漠、拒人於千里之外,他們會表現出孤立自己與他人、較負面的自我認同等。 而這些表現可能來自於照顧者沒有與他們產生正向的情感連結,許多家長會表示他們經常對孩子表達「我愛你」,為什麼跟孩子沒有親密的情感呢?因為父母若是非常敷衍、例行性的表達,孩子是感受得出來的,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父母的愛。 如何讓孩子知道報喜也可以報憂呢?非常重要的關鍵是當孩子提出正當的需求、求助時,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讓孩子理解:求助並非膽小、懦弱的同義詞,依靠他人、向他人求助是人際關係中重要的一部分。 重視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理解情緒亦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說出他們的憂慮時,他們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行為與表現是脆弱、膽小的,父母這時應該要肯定孩子願意說出內心深處的感受,與孩子梳理這些情緒,並讓孩子知道:向他人傾訴是一種正向的照顧自己的行為。 幫助孩子撕下太懂事的標籤俗語說會吵得孩子有糖吃 許多家長都有聽過:「大家都會把糖拿去哄不聽話的孩子,而不會把糖拿去獎勵聽話的孩子。」太懂事的孩子乖巧、安靜,對他人要求唯命是從,縱然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表達。 父母們當然不會希望孩子不聽話,但是懂得「吵」: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爭取自己的權益卻是現代社會必備的能力。 懂事是對於行為有一定的要求,而太懂事則是完全忽略個人的感受,父母如何避免把孩子教養成不會「吵」的孩子呢?要求孩子的行為、給予孩子情感的支持的同時,永遠肯定孩子為自己表達的行為,抱持著純然的好奇給予孩子傾聽。 告別討好型人格 太懂事的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在關係裡面忽視自己同樣是與對方一樣重要的個體,而總是以對方的立場為自己的立場,不斷壓抑自己可能導致長期的委屈、不開心以及憂鬱,在親子、同儕、同事、戀人間的關係裡造成緊張。 有條件的愛、自卑、渴望獲得安全感以及他人肯定都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但是壓抑自我並不會帶來真正踏實的幸福感。 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千萬不要把對孩子行為的要求與愛混為一談,並非孩子的行爲改變才愛他,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愛他與他的行為無關,對於他行為的要求則是希望他變得更好,幫助孩子遠離、告別討好型人格。 總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樂觀、開朗並健康的長大,擁有健全的人格、能獨立於社會,但是愛孩子、養育孩子並非讓他們衣食無憂而已,需要有技巧的溝通與陪伴,要求孩子行為的改善時,不要忘記與孩子之間情感的連結。
本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太懂事的孩子心理的感受:他們懂事、在人際關係中可能總是以他人為重並壓抑自我感受,但是他們仍然如同你我一樣有渴望被愛與理解的需求。 因此,當孩子願意用正向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思考情緒背後的原因時,父母應該肯定孩子。 一個願意正視自我感受的孩子,有較高的情感感受力,除了對於他人的情緒較能同理之外,也會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他快樂時他願意分享這份喜悅,當他難過無助時他願意向他人傾訴並請求幫助。 對於孩子的行為有要求是好的,但是父母應該認知到: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千萬不要把孩子教養成一個壓抑自我感受、缺乏安全感的「太懂事的孩子」!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