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新生不適應該怎麼辦?幫助孩子心理準備的方法 ?孩子從幼兒園升上小一,校園生活除了必須開始加入國語、數學的課程,還必須適應上下課鐘聲、自己記下每日的功課以及遵守團體生活的規範,面對全新的生活,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呢? 方法一:教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面對學校繁重的課業、多采多姿的團體生活,孩子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訊息:每節課老師交代的功課、上課過程中老師教的新知識、規定時間內要完成的聯絡簿抄寫、老師分配的校園打掃,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新鮮又陌生的。 此時期的孩子有的尚未脫離自我中心化的時期,在面對大量的資訊與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時,孩子可能對於接受到的訊息無法完全即時的理解,或是理解的不夠到位。 而小一開始必須要排隊盛飯菜、與同學一起進行校園和班級的打掃,同時班級裡面也會有班長、風紀股長等維持班級秩序的同學,這些與同學大量相處的過程亦可能產生摩擦。 當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課業狀況、與同學間發生了什麼事情等等,以及孩子在學校有什麼問題要向老師提出時,孩子是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就非常重要。 孩子是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的關鍵在於:家長如何提問。 若家長問題是非常大範圍、抽象的:「今天上課如何?」、「你跟同學之間發生什麼事情?」這樣的問題對剛升上小一的孩子來說範圍太大而不知從何答起,一起來看看家長該如何「問」吧! 使用5W1H問句 幫助孩子梳理事情脈絡 ・事情(What):「今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讓你感覺特別開心的事情嗎?」 ・時間(When):「是在什麼時間發生了這件事情?」 ・地點(Where):「是在什麼地點發生了這件事情呢?」 ・人物(Who):「參與這件事情的人有誰?」 ・原因(Why):「為什麼你覺得這件事情讓你感覺特別開心呢?」 ・結果(How):「發生這件事情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用什麼方法解覺這個問題?」 透過家長具體且有邏輯的詢問孩子,孩子有一個具體要回答的方向,並在問答的過程中思考實情的過程與全貌,不僅幫助孩子學習表達的邏輯,也較不會產生孩子用「同學打我!」、「老師説不用!」等讓家長無法了解事情的經過與正確與否的話語。 以是非題、選擇題、填充題 幫助孩子聚焦 ・是非題:「你有做這件事嗎?」、「同學有打你嗎?」、「你有受傷嗎?」 ・選擇題:「這件事是上課中還是放學後發生的?」、「同學用什麼打你?用手打你還是有拿東西打你?」 ・填充題:「你身體哪些地方有受傷?」、「同學打你之前發生什麼事情?」 透過是非題、選擇題再到填充題的問答方式幫助孩子聚焦於一個點,當孩子能根據該點清楚表達,家長再對孩子提出延伸的問題,進而了解孩子的需求與感受。 方法二:從生活習慣培養孩子適應學校固定作息的能力孩子升上小一,除了必須開始適應每一節課的鐘聲、知道每一節課是幾點幾分開始上課以外,還必須在時間內吃完午餐,並且每週至少有一天必須在學校午睡。孩子是否能適應固定時間上下課以及是否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吃完午餐準備放學或是午休是適應學校生活的一大關鍵。 如何從生活習慣幫助孩子提早建立適應學校作息的能力呢? 早上提早起 早餐在家吃 現代生活許多家長都要早起趕去上班,有時想讓孩子能多睡一點可能在最後一刻才叫孩子起床,卻造成孩子早餐沒吃,早上在一片混亂中進入校園,也沒有跟父母好好再見。 若能讓孩子早上提早起來,讓父母與孩子都有較充裕的時間為上學做準備,養成孩子在這段時間內吃完早餐並讓大腦、身體做好要上學的準備。 家長也不會因為趕時間、擔心孩子東西是否有帶齊全等問題而對孩子說話較急躁與不耐煩,並且可以在這段時間給孩子擁抱、與孩子聊聊天、鼓勵孩子:「今天又是去學校探索與冒險的一天,回家再跟爸爸媽媽分享你遇到的事情吧!」 透過提早起床在家吃完早餐,既能讓孩子獲得學習的能量,也在與家長的相處中獲得安全感,孩子在進入校園時情緒與精神也會較穩定。 提早出門 別讓孩子成為倒數進入教室的人 升上小一,學校開始有早自習、校園打掃,許多老師會安排孩子在早自習進行聯絡簿的抄寫,並在早自習後進行班級與校園的打掃。 許多孩子在到校還沒開始上課的這段時間與同學們聊天、玩耍,對孩子來說,這段時間是他們開始一天學習生活的緩衝,在這段時間他們除了完成老師交代要抄寫的聯絡簿、交給老師昨天的功課以外,也是培養、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時刻。 若孩子總是在早自習即將結束,全班同學準備開始打掃時才進入教室,孩子會感到不安。 這時的孩子可能連早餐都還沒吃,對於老師交代要完成的事也來不及做就要去打掃,接著就要開始學習,孩子還不了解班級的進度與狀況,同學都完成早自習的任務,只剩他還沒完成,當孩子感覺與團體步調不一致時,孩子會感到混亂與不安。 因此,讓孩子提早出們,別讓孩子成為倒數進入教室的人。讓孩子能夠在學校有充裕的時間完成早自習的作業,並與其他同學熟悉、認識,對孩子一整天的學習也有穩定的作用。 適應鐘聲 從生活習慣培養起 小一生活必須開始適應鐘聲,有的學校會在上課與下課使用不同的鐘聲來提醒孩子,但是大部分的學校還是使用同樣的鐘聲,處於小一階段的孩子有的已經會看時鐘,但是在沒有時鐘的狀況下,如何讓孩子理解上課四十分鐘、下課十分鐘時間長短的概念呢? 家長可以在平日訓練孩子對於時間長短的概念,像是孩子想要看影片,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並與孩子約定:「我們可以看影片十分鐘,十分鐘之後就要關掉喔!」 在過程中家長必須貫徹執行時間到就關掉的約定,孩子在經過一次、兩次後,就會逐漸理解到時間長短的概念,並培養孩子時間到就是要結束並進行下一件事的生活習慣,對於孩子升上小一後適應鐘聲也會有較大的幫助。 知道回教室的路 提前帶孩子認識校園內部設施為外圍環境 許多小一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到陌生的校園會迷路,其實家長只要在開學前多帶領孩子認識校園環境與學校周遭就可以降低孩子迷路的可能喔! 家長可以趁著暑假還沒開學就帶孩子到校園認識環境,讓孩子知道自己就讀班級的位置,學校的廁所與飲水機跟教室的相對位置在哪裡,如果到操場玩可以怎麼走回教室,以及放學後要在學校的哪裡等家長來接等等。 家長除了帶孩子認識學校內部環境也要帶孩子認識學校周遭的環境,教導孩子過馬路時不僅要注意紅綠燈,還要注意周遭的車輛,如果是自己走路回家的孩子,家長應該帶領孩子走較大的馬路而不是人煙稀少的小巷。 方法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從讓孩子自己計畫開始許多家長在孩子升上小一時擔心孩子是否有自理的能力:孩子帶著整整齊齊得書包去上學,放學時書包卻亂成一團,書本與衣服都塞在一起,有時還沒帶到當天要完成的作業、鉛筆和橡皮擦常常弄丟等等。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訓練孩子自己計畫自己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來解決。家長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與孩子討論: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討論要出門的地點、想要去玩的地方等等。 ・引導孩子思考:當孩子說出想要去的地方,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去這個地方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我需要帶什麼東西來應對這些狀況?」、「我需要多帶一套衣服嗎?或是零食跟開水?」 ・讓孩子動手找答案:若孩子沒辦法馬上想出來,試著給孩子引導並不要馬上告訴孩子答案,可以讓孩子去圖書館、詢問有經驗的人來自己找出答案。 ・與孩子一起找答案:在孩子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在旁邊給予孩子支持,讓孩子知道父母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冷眼旁觀或焦急催促。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開始思考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孩子升上小一後,孩子也會自己思考:「上課我需要準備什麼?」、「明天會下雨我可能要穿什麼鞋子才不會讓腳濕掉?」、「明天有體育課我應該穿什麼衣服?」等等。 總結陪伴孩子成長需要時間與技巧,本篇文章為家長介紹三個方法,從教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適應學校固定作息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些都是家長可以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的。
透過家長運用技巧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這些能力,孩子在面對校園生活也會較容易適應,當孩子能適應學校生活,對於孩子的課業與人際關係也會有較好的發展!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