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家長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傷害孩子「大腦」的行為!日本的腦科學家友田明美「傷害孩子腦部的父母們」的著作中,提及父母在無形之中可能傷害小孩子腦部的幾種行為。在這邊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舉例10種家長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傷害孩子「大腦」的行為! 傷害孩子大腦的10種行為!傷害之一:缺乏運動 「人這一生需要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圖書館館,另一個是運動場。」 運動對孩子的成長與發育的重要性已經被許多教育專家一提再提,甚至有人曾言:「運動是最便宜的聰明藥。」在野人文化出版社的臉書貼文中分享了一則有關「運動改造大腦」的貼文。 在這則貼文中提到了有關美國伊利諾州帕維市所發起的「零時體育計畫(Zero Hour PE)」。這個計劃要求學生在一天的課程開始前先進行一定過程的運動,透過這個計畫,研究者觀察到孩子們非但沒有因為運動而導致上課感到疲倦,反而處於記憶力與專注力都提高的狀態。 原來,運動可以訓練心肺功能,而當心臟有力的跳動時,會促進大腦內部的血液循環,而使氧氣、重要的營養更有效的運送到我們的大腦,幫助孩子以更清晰有精神的大腦去進行思考、反應、記憶等活動。 傷害之二:缺乏睡眠 在許多的人的觀念裡,熬夜不算什麼,只要隔天睡晚一點就好了,但是各位家長知道嗎?長期缺乏睡眠可能會為身體帶來許多隱憂。 首先,睡眠不足在孩子隔天的情緒反應就會有明顯的影響,一個睡眠不足的人相較於一個睡眠充足的人來說,耐心會明顯下降,因為疲倦會容易失去等待與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做事情與學習時容易草草了事,在與人應對進退時容易情緒不穩定。 再者,睡眠時會分泌生長激素,但若要此激素大量分泌的前提是處於深沈的睡眠狀態下,21:00~1:00以及5:00~7:00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關鍵時間,因此,建議家長盡量讓孩子在晚上九點前讓孩子準備睡覺,除了讓孩子隔天較有精神,對與孩子的身高成長以及大腦發育也會起到較良好的作用。 傷害之三:缺乏和孩子對話 和孩子缺乏對話的行為包含:經常使用批評、吼叫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使用威脅的方式管束孩子的行為、在孩子出錯時立刻發脾氣、將孩子的行為與父母對孩子的愛混為一談、對孩子要求東要求西卻不為孩子搭臺階......等等。 「對話」:必須是雙方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 缺乏和孩子對話容易讓孩子長期處於不安定的狀態、經常對自身能力感到自卑、甚至會認為許多失敗的經驗都是因為自己很爛的關係,這些都會使孩子無法培養一個較好的自尊,這樣的孩子容易忽視內在真正的需求,當內在需求無法被滿足,孩子會感到空虛與焦慮,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並產生惡性循環。 傷害之四:缺乏關鍵營養 孩子缺乏關鍵營養可能會導致許多問題,包含:挑食、厭食、便秘與口臭、身高低於相同年齡孩子的平均值、反應慢......等等。 有研究指出,當孩子缺乏「鋅」時容易厭食與挑食,許多孩子會有一些咬指甲的習慣,原因可能不在於家長沒有培養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而是孩子缺乏了「鋅」的關鍵營養。其實在牛肉、菠菜、堅果等食物都含有鋅,只要在日常多注意補充劑就會有所改善。 此外,缺乏關鍵營養的結果可不只面黃肌瘦而已,當孩子攝取的食物經常以炸物、甜點為主,容易影響腸胃功能,導致便秘與口臭,當所需營養不夠,甚至可能影響神經運作,當神經調節功能失常,會使語言、記憶、肢體的功能下降,造成反應慢半拍的現象。 傷害之五:過度使用電子產品 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幼小孩子出門還需要坐在娃娃車裡,跟父母外出吃飯還需要坐在兒童餐椅上,卻已能熟練的使用著手機、平板看各式各樣的影片。 這裡並非要指責家長、認為家長不該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而是在使用電子產品的年齡不段下降的時候,孩子尚未學會控制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篩選觀看的內容時,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能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 Dimitri Christakis 是美國西雅圖兒童研究所的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根據他的研究發現:過度沈迷於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兒童大腦相較於一般的兒童大腦有較萎縮的情況。 由日本東北大學的神經科研究小組亦曾發表過相關的研究:他們針對5~18歲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長做調查,發現孩子的語言智商會隨著看電視的時間增加而降低。 傷害之六:家庭關係緊張,經常吵架 著名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充滿緊張的氛圍、總是大吵大鬧的父母潛移默化了孩子與人對話交往的方式並間接的影響孩子與世界的關係。 根據MBA智庫對於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Sigmund Freud所提出的「強迫性重複」一詞的解釋:「指的是一個人固執地、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複重溫某些痛苦的經驗及體驗。」 當一個孩子長期處於緊張、隨時可能引發爭吵的家庭氛圍中,可能導致孩子害怕讓別人失望、容易玻璃心、害怕被拋棄、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別有所圖......等等。 最嚴重的是當孩子浸染在有毒高壓的情緒氛圍中,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可能不自覺得重複其在家庭中所感覺到的充滿緊張及壓力的感受,甚至模仿父母的不良的溝通模式,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與社會關係中經常處於不和諧與混亂的狀態。 傷害之七:過早學習 過早學習可能會對孩子的神經系統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當孩子必須進行超越其年齡以及認知發展的學習活動,但因其小肌肉的發展尚未成熟且認知水平處於稚嫩的階段,過早學習超齡的知識與活動,可能會使孩子產生焦慮與習得無助感,嚴重者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身體與心理的疾病。 此外,過早學習所帶來的不當壓力亦可能使其身體激素不當分泌,讓孩子提早發育並導致性早熟,且若孩子對於超齡的學習任務感到焦慮與自身無能,其杏仁核因爲長期處於活躍狀態,當生活中遇到其他事情時,可能會導致孩子多關注恐懼、焦慮的感受,並多以負面的視角來看待。 傷害之八:訓練孩子聽話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每天超九晚五的上班、有時候還需要臨時加班幾乎榨乾了父母所有的精力,面對每天處理物不完的工作、上司施加的壓力、同事之間隱藏的競爭,父母回到家面對活力充沛、天真又充滿好奇的孩子,只希望他能趕快吃完晚餐、完成學校的功課、洗澡不要拖拖拉拉。 有的父母會想:「我都這麼累了,難道要你聽話一點不行嗎?你的需求、你的問題就那麼重要嗎?」但父母應該要知道,孩子天生就不在社會的框架裡面,充滿好奇、想要探索世界各式各樣的事物、經常想笑就笑及想苦就哭是孩子的天性。 在⟪自我的誕生⟫中,作者提到:「人生只有一種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過活。」而當孩子的成長過程能尊重自己的感受、為自己做選擇,對於孩子培養其良好的自我有較好的幫助,而若父母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孩子總是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容易使孩子缺乏對自身感受的覺察。 因此,在安全與健康無虞的情況下,別再只是要求孩子聽話吧! 傷害之九:不讓寶寶動手吃飯 許多家長經常跟在孩子的屁股後追著餵飯,擔心孩子自己吃會將飯粒弄滿地或是希望節省時間,因此不讓寶寶練習自己動手吃飯,但是這麼做無法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當家長總是用餵的方式讓孩子吃飯,可能導致孩子在用餐時間愛吃不吃,用餐時間過了感覺餓了就要吃零食、喝飲料,這些不僅對孩子的發育狀況有不好的影響,還會縱容孩子養成不好好吃正餐的習慣。 傷害之十:吃太多反式脂肪 下課後來一片香酥脆的雞排、一塊精緻的蛋糕是許多孩子期待的點心時間,這些美味誘人的食物撫平了一天上課的疲倦,但根據研究指出,當血液中的反式脂肪含量升高,心血管阻塞、發炎的機率也會提高,甚至會導致大腦萎縮,甚至對記憶力造成傷害。 反式脂肪在日常飲食中幾乎無所不在,舉凡餅乾、麵包、各式各樣的奶油類食品都含有此種脂肪,若要避免過多的涉入,建議家長們盡量少給孩子吃精緻加工過的食品,多吃原型食物。 結論本篇文章提出十種可能在不經意傷害孩子大腦發展的行為,期望給父母們在育兒的旅途上有一些方向,祝福各位家長都能更從容的面對育兒路上的苦與樂。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