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孩子被打怎麼辦?教孩子主張自己權益的四步驟!根據調查兒童欺負事件裡,攻擊者和和受害者各佔10%,當孩子在學校受到霸凌,家長該如何教孩子面對這種情況?調查結果80%家長持孩子「直接反擊」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主張自己權益! 步驟一: 說出你所看到的具體冷靜的說出事實經過 由西班牙兒童繪本作家克里斯蒂娜特巴爾所著的繪本⟪好好說話⟫一書中,在「致閱讀此書的大人們」中寫道: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會慢慢接觸不同的集體生活。而溝通是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孩子們開始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時,爭執和不順利的溝通也會隨之出現。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首要任務是觀察和陪伴...... 但在一開始時,我們可能也需要進行一定的干預,給孩子們提供非暴力溝通的工具和方法,等孩子們學會了這些方法,久而久之,我們的干預就不再必要了。」 說出自己的感受、所遭遇的事情是主張自己權益的第一步。然而當孩子生理、認知、價值觀尚未成熟,面對說出自身感受以及遭遇所要面臨的未知的結果,對於孩子來說是充滿不安以及惶恐的。更何況要求孩子在遭受委屈、不平等的對待時,要不帶偏見、不偏不倚地說出事情發生的始末。 但是,唯有教導孩子具體、冷靜的說出事實的經過,孩子的意見、感受與訴求才有被聆聽的機會與被理解的可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教導孩子「好好說話」。 在⟪好好說話⟫一書中,作者為讀者提供一個教導孩子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的工具:「說話棒」。擁有說話棒的人可以發表他的感受以及看法,其他人則必須保持安靜以及傾聽發言人內心的想法,等說話棒傳到他的手中才可以自由發表感受。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具體、冷靜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遭遇時,亦可以使用「說話棒」,教導孩子把握表達想法的機會,並培養孩子耐心聆聽他人的感受的習慣。當孩子懂得傾聽他人會變得富有同理心,在表達時亦會比較客觀、從較多層面來看待事情。 步驟二:說出你的感受你這樣做我很不喜歡 感受是非常主觀性以及個人化的。有的孩子喜歡跟人肢體接觸,常常跟朋友手拉著手一起去洗手間,或是對於家人朋友經常用擁抱來表達愛與關心。但是對於有的孩子來說,肢體接觸會讓他感到不舒服,嚴重者甚至會頭暈目眩、想吐。 上述提到孩子隨著成長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集體生活,而在這些生活中必定會遇到許多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小則孩童之間不想分享彼此的玩具,大到孩子大學,有的室友經常半夜三更才盥洗,其他室友都睡了卻在寢室裡將吹風機開到最大,有的孩子淺眠容易被吵醒,但礙於情面只好自己經常被吵醒。 因此,從小培養孩子敢於說出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亦是本篇文章要介紹的主張自己的權益的第二步。「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因為你這麼做讓我覺得........。」當孩子感覺被侵犯、不被尊重時教導孩子這麼說。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以「無敵意」及「無羞愧」的態度來表達自己遇到他人不當行為時的說話態度。 「無敵意」是指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並非要挑釁他人、讓人沒有台階下,而是因為真實的感受到被冒犯、不被尊重的對待。「無羞愧」則是指孩子不用因為自己不好的感受而認為自卑、自己無能,而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無敵意」、「無羞愧」幫助孩子以平等的方式看待自身與他人,不會因為他人無禮的行為就認為他人較低等,亦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步驟三:說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道歉 教孩子「說出你的需求」是主張自己權益的第三步驟。 當孩子能「具體冷靜的說出事情經過」並勇於「說出自己的感受」,家長已經可以大致瞭解事情發生的經過與始末,亦了解孩子在事情發生過程中的感受。而這時候家長可以請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需求:孩子想要解決問題的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他需要得可能是被尊重的感受:希望同學要拿他的東西之前能先問過他的意見、希望同學的個人物品不要佔用到他的位置、希望同學在跟他有肢體接觸時能用較溫和的方式而不要總是那麼暴力、希望同學能為自己無理的行為跟他道歉.......等等。 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只是要求同學道歉以後會繼續遭受不好的對待,但是成長就是不斷面對各式各樣的狀況並學習以適合、有用的方式去處理以及解決。孩子渴望獲得尊重以及讓事情能往良好的方向進行的方式或許很簡單,家長要做的事就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並陪伴孩子以一種不卑不亢的方式去學習解決問題。 步驟四:先走開 ,保護自己的安全 ,尋求成人的幫助若孩子能做到上述三個步驟,那說明孩子在處理事情、面對事情已經有非常成熟的態度。但是有時候即使孩子認知以及生理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在體格、外型上可能還非常的瘦小,面對他人情緒已非常激動、欲以打人來發洩其情緒時,對於瘦小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因此,家長應該灌輸孩子若遇到可能會發生危險的事情時,應該要「先走開,保護自己的安全,尋求成人的幫助。」這並非教孩子懦弱、逃避,而是以自己的「安全」為第一位。 面對強而有力的拳頭,被打的孩子可能心靈受到創傷,身體感到疼痛,更嚴重甚至導致癱瘓、失去性命,因此,家長在平日教導孩子面對可能遭遇的暴力情況時,不應該因為一時血氣沸騰、頭腦發熱就告訴孩子「被打就打回去!」 生命無比珍貴需要被慎重對待與珍惜,「打回去」或許能發泄心中的不平與委屈,但暴力並沒有輸贏,最多只會導致兩敗俱傷、雙方都傷痕累累的結果,因此,家長不應該把「打回去」跟勇氣、勇敢等形容掛夠,而是教導孩子,懂得評估事情的嚴重性,並以自身的「安全」為重,面對危險的環境:先走開,保護自己的安全,尋求成人的幫助。 結論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的人生能不要有傷害與挫敗,甚至孩子已經讀大學,但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出門會遇到不安全的情況而不管到哪裡都接送,或是總是嚴格監管孩子的交友狀況以及每天的行程。
但是孩子和每位家長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去碰撞自己與他人、世界之間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受傷、委屈到害怕與他人、世界再次接觸,亦可能突破各式各樣的困難與挫敗,在其中收穫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寶藏。 家長能做得或許就是教孩子保護自己:懂得主張自己的權益。 主張自己的權益並非仗著自己聲量大而蠻不講理的要求東、要求西,而是在面對各式各樣的遭遇裡所感受到不被尊重、不合理的對待時能以不卑不亢的態度為自己發聲、表達事情情的始末、個人的感受以及訴求。 本篇文章分享了教導孩子主張自己的權益的四個步驟: 步驟一:說出你所看到的。 步驟二:說出你的感受。 步驟三:說出你的需求。 步驟四:先走開 ,保護自己的安全 ,尋求成人的幫助。 透過拆解主張自己權益的過程,希望能幫助家長在教導孩子學習主張自己權益時能更有方向。漁人在航向海洋時,可能經歷許多無法預期的風浪,但是靠著經驗與智慧,總能化解危險,在風浪中平安歸來。 孩子要面對未知的人生旅途亦是如此,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情況,但是透過不斷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懂得主張、維護自身的權益,也許孩子一開始仍舊會摔得鼻青臉腫,但是當孩子經過不斷處理、面對、再處理、再面對各種問題,相信孩子也會越來越懂得以最好的方式替自己發聲、維護自己的權益。 生活如同航行在未知的海面,但唯有出發才能收穫未曾想像過得風景。本篇文章雖然分享的是「孩子被打怎麼辦」的議題,但是想傳遞的是孩子應該有懂得主張自己權益的能力,生活中仍舊充滿著許多美好動人的人、事、物,深深祝福每位家長與孩子,都能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裡勇敢出發去探索與他人以及世界之間的可能,並在其中看見那獨一無二的人生風景! |
Wang baodingGeneFlower 封存檔
一月 2024
類別
全部
|